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世间再无QUEEN:用内心的力量活出了人性绽放的宣泄人生

世间再无QUEEN:用内心的力量活出了人性绽放的宣泄人生

时间:2024-08-02 21:05:33

相关推荐

世间再无QUEEN:用内心的力量活出了人性绽放的宣泄人生

01

我在空无一人的剧场里泪流满面

01

《波西米亚狂想曲》,若不是在网上再看一遍,完全不会去想在电影院看到的电影经过了怎样的过滤,出于对我们的“保护”,审片时剪掉了同性恋、变装秀所有画面,对于传记类影片,讲的是主人公的人生,拍片人顾虑当事人感受不便真实呈现,放片人顾及观众观感和执政者舆论导向不能完整播放,那失去了的部分恰恰是主人公在表达人性。我在电影院面对支离破碎的画面,好几次云里雾里对重要情节一带而过,只能靠猜测来预估情节发展。

不能说真话的电影看起来始终觉得有点可惜,但还是要说,这不妨碍它成为很迷人的电影。

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却不在所有电影院公映,只有少数艺术联盟影院才放映,原因不得而知,出于非商业影片票房考虑而不愿排期?或是涉及非主流价值感而不允许播放?不得而知。

影片讲述着名摇滚乐队QUEEN主唱弗雷迪·莫克瑞的一生,费雷迪用内心的力量活出了人性绽放的宣泄人生,不被世俗认可,不掩饰真实,就像皇后乐队说的,“我们是四个特立独行的人,我们的听众也一样,都是被排挤、找不到归属的人,但我们属于他们。”

舞台上,费雷迪闪耀着万丈光芒、洒脱、不曾畏惧、一呼百应,舞台下,派对私生活丰富,用毒品酒精麻痹自己,巨大张力带来的撕裂让弗雷迪放纵、逃避。企图用热闹繁华的表象填补内心孤独,注定无法如愿。

特别喜欢这段对白。费雷迪意识到自己更爱男人,和Mary摊牌时,Mary的话极为情真意切。

「我爱你,Mary,但我遇到了别人」

「这是最难接受的,因为这都不是你的错。」

「费雷迪,你的人生将会无比艰辛。」

带着无尽的不舍,两人依然在彼此生命里,只是换了一种相处方式,终成为最信任的朋友。

最后二十分钟,电影还原了一场为非洲饥饿慈善筹款的巨星演唱会Live Aid,当然,皇后乐队真实演出比电影更棒,但我认为扮演费雷迪的演员能做到这个程度,足以让人爱上他。喜欢借电影院的音响听歌,恢弘宣泄的声音包裹,暂时清空繁杂思绪,偌大的电影院,我一个人,与演唱会成千上万人挥舞手臂对望,那一刻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现场,可惜永远不能实现。

最终,电影在皇后乐队最辉煌的绚烂中结束,费雷迪45岁艾滋病病逝,爱人和朋友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02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柔软》

02

跟朋友讨论《波西米亚狂想曲》,两人止不住感叹人生苍凉,她心酸Mary——无奈分手还宽容以待,我心疼Freddie——这不是他能选择的。

最终Freddie很幸运,收获了爱他捧他呼唤他的歌迷、相濡以沫的爱人、无限信任又彼此了解的朋友,对他而言,人生停在这一步应算作此生无憾。

不遗余力地把这部片子推荐给一类人来看,这群人有个共性,「越是在热闹繁华的氛围,越是看到曲终人散的空空如也。」

几年前,在北京,请朋友推荐个适合下午逛的地方,她推荐去景山公园看日落,景山公园是个特别不起眼的公园,我几次路过压根没想过要进去看看,因为只有一座小土山和环绕的步道。

然而,当我独自登上山顶,和十几个陌生人肩并肩坐在台阶上,端详脚下近在咫尺、一眼就能望穿的紫禁城,遥望余晖下北海公园矗立的白塔。

那一刻,眼泪突然在眼眶里滑动。这就是「人间美好」。

我们是同一类人,能读懂景山日落的人,会喜欢《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人。

03

我们一直在努力成为的,到底是正确的自己,还是真实的自己。

03

自从被《波西米亚狂想曲》迷住,加上之前看的《绿皮书》也颇有感触,突然萌生出对今年奥斯卡奖影片的好奇,全找来看。

最喜欢《宠儿》,用怪诞大胆的画风,表现出深刻的人性丑恶。三个女生争风吃醋、明争暗斗,呈现出英国宫廷女王和两个女宠之间细腻的爱恨情仇。

《罗马》用黑白色调、行云流水的镜头记录时代动荡下的人生百态,演员更像是导演意志的延伸,映照导演心中世界的想像。

《假如比尔街会说话》表达种族议题,却没有用控诉和恐惧的方式,而是用爱情片,温馨的方式展现黑人生活。用爱的话题去消解颜色的不同,消解主流语言体系制造出的“差异化”。

我渐渐了解奥斯卡的初衷——用艺术作为载体,推动社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去走,推动人类朝着更了解和接纳自己、更理解和善待他人的方向发展同性恋、种族歧视是奥斯卡影片常见主题,人性丑恶也常常以各种裸露的方式呈现,这些背后有深意的电影,代表着人类的沉思和觉醒。

「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书中写道:“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爱情,应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不顺眼、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也会碰上许多自己不愿进入的场合、不愿尝试的新途,我们习惯用禁闭的心去对待「不同」、「不愿」。然而,回头看看曾经的「不同」、「不愿」,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接受而趋近于「同」、「愿」。

当下,也许我们内心还没能足够浩大去接纳更多,但只要我们肯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内心的界限往外延伸,就会把更多不合理包裹进来,就会以更辽阔的视觉去理解差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