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金色前程】那些我们曾经深信的 那些我们不再相信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金色前程】那些我们曾经深信的 那些我们不再相信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时间:2022-09-11 21:05:31

相关推荐

【金色前程】那些我们曾经深信的 那些我们不再相信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文\金色前程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师 孙青峰金色前程心理咨询中心·孙青峰老师心理学专业背景,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取向,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编号:1215000008304039

预约电话:13188706067(微信同号)

邮箱:13188706067@

昨天观看了邓超的新电影《银河补习班》,翻看了一些影评,选取了前几个热评的、具有代表性的评论:

电影情节最被诟病的地方在于,没有看到什么好的方法,只是玩,闻一下草地的味道,去看飞行表演,纳尼,马飞的成绩仅用了一个学期从倒数变成全年级第一。这一点在无数人看来是多么不合理的、不真实的事情。

电影第二个被诟病的地方认为这部电影在灌鸡汤,洗脑,没有任何在教育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果文字会说话,豆瓣上的影评,透过文字在传达着许许多多人的愤怒。

讲一下自己的观影的感受:哭了很多次,是今年看过的最有感触的一部电影,之前的《战狼2》《药神》也看过,很真实却不能让我感觉到有太大的感触。为什么?忘记是谁说过一句话,大概是说:“影视的最大作用,不是写实,而是把那些人们不再相信的东西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现实是什么样子的?作为在世界上生活了近三十年的人,我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无论是关于家庭的、婚姻的、还是关于教育的、社会的。

小时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锄强扶弱的侠客或者是快意恩仇的杀手,那个年龄的人,觉得世界应该是公正的;人应该是善良的;好人应该是有好报的;父母都是为孩子好的;教育是为了让人成才的;爱情应该是美好的。

渐渐的很多东西我们都不再信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不公平,看到坏人获益好人受罪,看到坚守原则却备受嘲讽,看到坚持理想却被冠以幼稚无知,看到……很多时候内心会有一种愤怒:现实不是我们曾经认为的样子。因为愤怒而抗争过,慢慢地经历的越多,失望越多,似乎连抗争的理由也失去了,那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吧!

一如电影《何以为家》中的台词:“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我们的错,生活就是个婊子”!

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谁不曾幻想过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像马浩文那样的父母:在孩子被质疑的时候,站出来相信他;在孩子愤怒生气时,可以平静坦然地包容接纳他;在孩子迷茫怀疑的时候,我可以不放弃,仍然赋予他力量。

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时,你担心不迎合老师而导致他对孩子有意见,“维护孩子的尊严”便被抛在一边;孩子喜欢某样东西,但为了他的将来,你会安排他做一些他不喜欢,但你认为对的事情;你为了让孩子被别人肯定,明知道他不情愿,依然选择让他讨好别人;明明知道孩子在寻求你的认可和包容,可你忍不住就想去说教……

人心底都藏着两个不愿讲出的秘密:

1,我没有办法真诚而真实地爱一个人,我没有办法放下自己的面子、放下自己的恐惧、放下自己的羞耻感、无法放下自己的是非观、无法放下自己的人设,有太多太多东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没法放下,即使对方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2,我们对自己无力感的愤怒,我们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无力面对自己的情绪,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受了那么苦,还在承受着痛苦的侵袭。很多时候对孩子发脾气,不是真的为他好,而是我无力应对他人借由孩子的事情带给我的否定和羞辱感。

这两个秘密如此让人羞愧,如此让人难以接受,整个社会都在共谋去隐藏这两个秘密:现实就是这样,你要考虑到现实。这句话得背后在说:现实是这样,我只能这样,这样做是没问题的,不是我的错;这句话的背后,还在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也遭受过这些,承受过这些带来的痛苦,但我能怎么样呢?这就是现实呀。

《银河补习班》激起很多人的愤怒,凭什么我承受那么多、那么努力尚且沉浸在痛苦中,你灌鸡汤,带孩子玩这么简简单单就创造奇迹,追求理想了,这公平吗?他们愤怒的原因不是不合理,而是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情节让他们觉得不公平,甚至感到自己被羞辱。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这就是着名的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细说起来把这个效应带进了影视中,然而我们却不相信。我自身有过类似的经历:高三成绩在班里倒数前三,班主任对我的评价是考专科的希望也不大。我没有影片中那么幸运,有个认可自己的父亲,相反所有的否定来自自己的父亲。那一年读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它给了我一种希望和目标:世界上存在爱和学习心理学。四五个月的时间,我并没有创造多大奇迹,仅仅成为班级前二十,考进一个普通的二本学校。

很多人在寻求方法,培养夫妻情感的方法,培养亲子关系的方法,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人质疑像马浩文这样,这么简单就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吗?简单吗?马浩文的做法会触痛很多人不想承认的事情,他做的那些“简单的”事情,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马浩文因为申诉被人戏耍、羞辱后,马飞沉浸在自己对航天飞行的喜悦里,疲惫的马浩文第一次对马飞发脾气:“你能不能懂点事,给我争点气!”马飞伤心躲起来,马浩文对马飞说道:“对不起,儿子,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简单吗?很多人用一生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却终生未得。

马飞被教导主任否定的体无完肤,马浩文站出来说:“他可以”,并与训导主任对赌马飞可以一个学期考到年级前十。孩子被羞辱、否定的时候,你可以站出来维护他的自尊,去相信他吗?简单吗?更多的时候,我们都选择委屈孩子,以便维持表面上关系的和谐。

我想起一位同事讲述的自己的故事:上学时,因为自己,母亲看上去有些卑微的去求校长。从那之后,自己不再任性。乍听她讲述的经历,好像是母亲的伟大和牺牲,一如马飞母亲在教导主任面前祈求。背后却让人心疼,也许母亲的羞辱让她感同身受,从那以后,她从应该被保护的孩子变成他人的保护者,把希望被呵护的期待深埋。这或许是大多数人认可的成长,基于苦难的成长,基于放弃期待的成长。

马浩文给了另一种成长,不向生活妥协而丢掉自尊,无论遭遇什么,我相信孩子会找到自己的路。临近期末,马飞对父亲说:“我做不到”,这意味着马浩文在这场对赌中输了,意味着要丢面子、被人指责自大自以为是,可是马浩文的反应是:“太好了,我就等你这句话”“我才不在乎你能不能考前十名。”简单吗?太难了。

影评中,认为这只是在灌无用的鸡汤,我感到有些悲伤。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相信,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秘诀、什么优秀的方法,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爱和自由。“给孩子爱,给予孩子自由”这就是教育的秘诀,为什么人不再去相信呢?

也许是为了掩盖那两个我们都不愿面对的秘密,我们总是在强调自己在为孩子付出、牺牲,给予孩子物质满足,把这个看做爱孩子的证明,像影片中马飞的母亲。我们害怕、羞于承认:也许马浩文的爱,才能被称作真实的爱。而我们从未真实的爱过。

爱和自由,不是关于现实的,是关于心灵的,你给与孩子无与伦比自信了吗?你让孩子感到深深的被认可吗?你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是有人支持他、理解他、尊重他吗?

问题又回到了什么是爱?究竟是“我牺牲了多少、我为他多么痛苦是爱”,还是“我给予他生命力、让他有力量面对生活”是爱?究竟是“我为他担心这担心那是爱”,还是“给他信心面对生活”是爱。究竟是“让他懂得人情世故、被人称赞”是爱,还是“为他挡下他人的眼光、支持他做自己”是爱。

关于教育,最终都回归如何爱孩子。寻遍千万方法,不若洒脱一笑:“那些苦是真的,那些痛是真的,我陷在其中,未曾真的爱过、未曾真的被爱过,嗯,就这样呗,就学习去爱喽!”

——THE END——

*如果喜欢,别忘了转发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