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将记忆汉字从心目耳口扩展到心目耳口手

将记忆汉字从心目耳口扩展到心目耳口手

时间:2021-01-25 05:01:29

相关推荐

将记忆汉字从心目耳口扩展到心目耳口手

一个在计算机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练过盲打的学生,工作后发现在同龄人中还有打字“一指禅”者,是不是会特别感谢当年的计算机老师呢?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让学生们从小就学会动手很重要。

由此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在“心”、“目”、“耳”、“口”、“手”这5个器官中,我们的基础教育常常重视前4项,而忽略“手”的作用。我看到张学新教授一则关于“圣人读书全脑教育”的师资培训广告。其“六大读无字天书全脑技术”如下:

录放音像读天书深度回忆读天书

出口成章读天书过耳成诵读天书

过目不忘读天书一心二用读天书

统计上述六大全脑技术,“心”、“目”、“耳”、“口”4项皆有,唯独没有“手”一项。

我读过张学新教授写的《我的教育梦》一书,于是想从那里找关于“手”的描述,下面一段内容也许最接近:

那大脑思维功能与思维规律的另一面呢,它必然是创新能力强,创新速度快。它写文章往往是瞬间整体完成,不需要逐句逐段去写。它不仅可以瞬间成章,而且可以瞬间成书,也就是瞬间写出一本书。当然这里说的是在脑中写,不是指用笔去写。

此段内容提到了“写”,“是在脑中写”,“可以瞬间成章”。关于逻辑上如何实现,此处没有解释,只能由张教授自己来解释。

张教授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给我留下的印象也相当深刻。内容如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有文字以来,读书成了人类获取知识与智慧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一直觉得张教授的研究存在某种缺失,就是忽略了“手”的作用。于是创新能力只能源于读书,比如用眼看,用耳听,用于向大脑输入信息。“口”呢?用于读时算是信息输入吗?读给自己听,算是有加强输入作用?读给别人听,算是信息输出?

于是想到从中国古人那里找答案。从哪里找?看看“心”和“口”搭配的成语有哪些?再看看“心”和“手”搭配的成语有哪些?

“心”与“口”:心直口快,有口无心,口是心非。

“心”与“手”:心手相应,得心应手,心灵手巧,十指连心。

难道中国古人没有智慧吗?简直太有智慧了。对“心”与“口”关联的评价相对平平,对“心”与“手”关联的评价则重要得多。对于“心”而言,“手”既可用于输入信息,也可用于输出信息。

当然张教授也有他的道理,我就是读书,要用什么手?此处就涉及到“动嘴皮子”和“动手指头”是否具有相似的功能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发明的手笔书写方式速度实在太慢,所以张教授才提出“是在脑中写”,“可以瞬间成章”。现在,我发现了能与“动嘴皮子”速度相当的“动手指头”的方法,记忆效果却远优于“动嘴皮子”。

差距在何处呢?“动嘴皮子”者往往不具备撒贝宁那种照相记忆能力,通常就会陷入“死记硬背”。

关于撒贝宁的这种能力,有文字为证:

撒贝宁谈考上北大的秘诀——“照相记忆法”

在东方卫视的大型访谈节目《可凡倾听》中,撒贝宁回忆起以前,说:能考上北大,主要得益于“照相记忆法”。这使得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每本书看一遍,基本上能记住哪一页哪一段的大概内容是什么。而他的这种技能也成了同学之间的课间娱乐。

显然多数人不具备照相记忆能力,那就需要开发。此时,要实现“动手指头”,脑子里就不能没有汉字图像,因此形成“脑手互动”。由于速度能跟踪说话,“嘴皮子”可以照动不误。这就证明记忆效果远优于动嘴皮子。

我今天在微信里查了一下,我在去年11月23日曾发微信向张教授提出过此问题。请看如下内容:

在您的全脑训练中,仍停留在“眼、耳、口、脑”4个环节,没有出现“手”的环节。我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文字:

格查尼格在他所著《认知神经科学》一书中明确指出:“70年代就发现右半球偏好图形的现象,只有当被试实际触摸或摆弄图形或搭积木时,其优势效应才会表现出来;如果改成样本匹配,则右半球优势效应就消失了。”

此段内容明确说明了通过手的“实际触摸或摆弄图形或搭积木”的操作,对记忆产生深刻效应。但我不从事基础教育,研究这些也不是我所感兴趣的课题。而五笔所面临的难题恰是由于让娴熟于左脑运用的人讲五笔,一定还是走左脑思维形式,形成五笔难学其实与汉字难学是一个道理。

您现在想让成年人的那些右脑开发师或全脑教育师自己的大脑也发生改变,想让他们的右脑逐渐打开,没有更好的办法。从手机的九宫格键盘打五笔开始,再训练在计算机键盘上打五笔,在长时间的打字过程中,右脑被打开。

现在,将近两个月过去了,略感遗憾之处是未得到张教授的任何回应。我知道张教授近段时间在全国各地讲学,时间相当紧迫。但今天想到了这个题目,于是用文字写下来。

至于说到用“手”还是不用“手”,依我现在所知,汉字自古存在难认、难记、难学、难写的难题,认字与写字在时间点上脱节只是无奈之举。

我想,随着汉字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教育界一定会重新审视记忆汉字的新方法。我想要特别强调的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老师们应该首先动手,进而才有可能带动学生们动手。

再次声明,我对张学新教授相当尊重,我读他那本《我的教育梦》深受启发。

附:参考性内容

发布时间: -11-09 22:30:13|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吾中 | 责任编辑: 张沙

中国网讯 “您见过面对一本无字的书,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流利地读出书中的内容吗?”“您见过随意命题学生就能瞬间创作多篇作文吗?”……这种神奇的学习方法就是来自于圣人读书国际教育张学新老师独自研发的教学成果——圣人读书法。11月8日,在河南新乡圣人读书国际教育举办的教学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上,本网亲眼目睹了这样的神奇:台上十几名中小学生整齐地坐成二排,每人手中拿着一本无字的书流利地在诵读,并且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地现场解答台下参会人员提出的任一命题。学生的精彩演示赢得参会人员阵阵掌声,也让大家见证了神奇的无字天书的魅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有文字以来,读书成了人类获取知识与智慧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但几千年来,由于人类对自身大脑思维功能研究的肤浅,造成了今天的人类所能够及时提取运用的信息不及脑中所储存信息量的百分之一。如何打开人类大脑的深层记忆库,发挥大脑潜意识的思维功能,让每一个人及时准确地轻松运用脑中信息?一位从事中小学教育30年,一直致力于中小学生大脑潜能开发研究的创办圣人读书国际教育的张学新老师,大胆质疑人类数千年的教育方法,研究古代圣人读无字天书的脑科学道理,大胆实践,认真总结,自开始,经过两年时间的潜心研究与实验,终于成功地揭开了古代圣人读无字天书的神秘面纱,把读无字天书变成了每一个普普通通中小学生都可掌握的读书能力与方法,对人类数千年来的传统读书方法提出了挑战。张学新老师将这项最新教科研成果命名为圣人读无字天书,简称圣人读书。

该教学成果分别有:深度回忆读天书、出口成章读天书、录放音像读天书、过耳成诵读天书、过目不忘读天书、瞬间计算读天书、同声翻译读天书、一心二用读天书、波动感应读天书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培训,短时间内可有效打开学生大脑的深层记忆库,使过去库存在脑中的所见所闻信息能够在脑中以画面、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脑中画面清晰可看、声音清晰可听、文字清晰可念。截止目前,该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已培训了大批的读无字天书的孩子,他们人人能轻松背诵一万至三万多篇文章,并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同一题目可瞬间写出数篇文章。阅读文章可做到过目不忘、过耳成诵,学数学可在脑中进行全脑计算、瞬间计算,在学习与生活中也可以做到一心二用、一心多用的能力,这些学生的大脑经过训练后都被形象地称为“大脑图书馆”。张学新独特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开发了孩子大脑蕴藏的巨大潜能,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也为推动我国全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王吾中曹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