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山东人和东三省的东北人口中的“祖籍”来自小云南 到底指哪里?

山东人和东三省的东北人口中的“祖籍”来自小云南 到底指哪里?

时间:2020-03-09 22:53:52

相关推荐

山东人和东三省的东北人口中的“祖籍”来自小云南 到底指哪里?

相信不少网友在小时候就听过自己的父辈说过,自己的家来自小云南,被人一个一个绑着来到了山东或者东北三省。小编我是来自辽宁岫岩的李姓,从小就听长辈说起这个小云南这个来源,说时间有三四百年的之前,也是旗人之说,但是一直没法深入去研究。前几年也查了一些相关文献,但是都没有找到一个有准确论证的结论。今天,我汇集了一些资料,整理一下,结合自己的观点,汇聚群言,一起去讨论下。

小云南是诸多山东族谱传称的祖籍地,关于“小云南”的出处,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说法不一;长期以来,成了民间寻根之谜。许多祖籍山东的家谱称“世传祖居小云南”,但山东本地部门却不知所指何处。

以下几个观点是我查找了大量资料,赞同人数较多的几个。

其一:

根据近年史料的发掘整理,其实小云南并不特指某一地区,而是云南军户们在山东的聚集区。洪武十四年,明太祖遣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挥动大军30万,扑灭坚据云南地区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部残元势力,接着设置卫所,随征的军户便屯驻于此。这些军人主要来自山东莱州、登州、青州和以徽州、滁州为中心的下江地区,小部分为江西、江浙、湖广籍。明初实行军屯制,军人遇战事则出征,反之操劳农业,并且户籍编在卫所名下,自然在此安家。建文帝登基后,撤除了云南诸多卫所,原籍山东的军户大批调防回山东,因为自云南归来,他们的驻防地因而俚称“小云南”。

其二:

一直以来一些胶东地区的山东人都自称是云南人后裔,说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南边陲云南。在他们当中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两目山在今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百姓来开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3年,才来到山东。他们及其后裔走路喜欢背抄手,便是双手被反绑了3年,日久成习惯。

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等文献中,通过检索101个村落,有55姓来自云南,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青岛为最;在青岛一带,则以即墨为最。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其三:

“交趾”古时泛指 五岭 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 安南 ”的别称。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 遗臣 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 宣宗 朱瞻基 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在这风云变幻的20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 奏折 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山东。翻检那些魂系云南老的家谱、族谱,发现他们的世系传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间距25年计,他们涉足山东的时间与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时间大致吻合。

其四:

根据明初遗留下来的四川西昌地区的墓碑和家谱等史料记载,历史上说的小云南就是今四川西昌地区。明朝初年平定云南和四川西昌地区时,明太祖实行调北征南和调南填北的人口大迁徙政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云南和四川西昌当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强制迁往元末战乱后地旷人稀的山东、辽宁等省居住,其目的是分而治之,防止他们在边疆作乱,这些被调南填北者主要是白族人。也有部分不肯配合明军作战的云南土著汉族被强迁北方,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给傅友德、沐英、俞通源的口传圣旨说:“将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万六百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使了的,余外的见一户要一丁,自备枪刀,根大军下营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军征了白夷回来,着总兵官领军拿了迁了。”黔国公沐英第二次入滇时,携来江南汉族人民二百多万,和俞通源等人在云南设置卫所,屯垦戍边,此称为调北征南。四川西昌地区在唐代以后长期属于云南地方政权统治,明洪武十五年以后才划归四川管辖。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命越嶲侯俞通渊帅陕甘和京卫明军并家属进驻西昌地区平叛,修筑城池,屯垦戍边。当时来此的江南和北方汉族军民就称其地为小云南,目的是和大云南也就是云南省相区别。小云南是明朝初期对四川西昌地区的民间称呼,当时这一地区的正式称谓叫做四川行都司辖地,是一个副省级的行政、军事综合管辖区,由于称谓冗长,官书上又往往称作建南,民间俗称小云南。它的管辖范围就是今天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川南广大地区,明朝在这里设有六个卫和八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后来又把建昌前卫并入建昌卫,称五卫八所。今天云南和四川西昌地区的汉族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明初江南和陕甘来的军民后裔。

但此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历史上明朝没有调南填北之说,只有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的说法,当时南方确有一省往外大量迁移人口,但不是四川云南,而是江西。其次,历史上也没有明太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云南和四川西昌当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强制迁往山东、辽宁等省居住的记载。不仅正史上没有,连地方志上也没有。

而且观看南安侯俞通源生平事迹也没有类似的记载。可见这没有史实依据

还有明王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云南以及西昌等地设置了土司,承认元朝授予的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官职。同时也对元朝在各族聚居地分、州、县所设的土官大部分原官授职。明朝时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属兵部,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属吏部,给予符印,并确立了承袭、等级、考核、贡赋等制度。可见明朝在云南以及西昌还是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没有外迁少数民族以达到分而治之,防止他们在边疆作乱的需要。

“将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万六百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使了的,余外的见一户要一丁,自备枪刀,根大军下营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军征了白夷回来,着总兵官领军拿了迁了。”

注意这里只是说把云南布政司管辖的汉族百姓迁走,而且这些汉族百姓也并非云南及西昌地区的土著,因为该地方在二十一年之前就有大量的汉族民户从外地迁来。并且明太祖也没说把这些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是迁到山东和东北地区。把云南和西昌当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和土著汉人迁到山东东北地区分而治之防止他们在边疆作乱的说法也不符合情理。因为迁到一些较近的地方如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地区即可达到目的,根本不需要迁山东那么远。

其五:

如民国《牟平县志》记载,该县移民自称于明初由云南迁来,但是县志中并无迁自云南的记录,可能是口误,把豫南和汝南当成了云南。县志猜测小云南可能在安徽境内,也可能在山西。

《莱阳县志》对小云南也有解释,认为“阴山之南,恒山之北”古代皆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州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这里的云州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幽云十六州”,今晋察绥三省交界地带。小云南可能是“云州之南”的简称,即山西大同西面的云冈、左云县的云阳谷、张家口西面的云泉山的南面之地。该地移民迁到莱州和文登之后,为了表示不忘故地而又能和云南省区别开来,所以称祖籍“小云南”而不称“云南”。

《文登市志》记载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登莱。可见这一时期确有“云南人”和“小云南人”迁入登莱等地,随着岁月的推移,把“小云南”和“云南”混为一谈。

最终到清朝,山东人口过多,又家灾荒,故这里很多人陆续迁至满洲地区,去的早的,有入旗的,就为旗人,后即成为满族。后大部分为民人,不在旗。

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东北诸省各姓家谱中提及小云南的家族之祖先均是洪武至永乐年间自云南迁居鳌山卫(小云南)的军户,自明朝中后期又从鳌山卫(小云南)迁徙到各地。

其他资料佐证: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祥云县原名云南县,政府驻地最初在云南驿,因为县省同名,故一般叫做小云南,或古云南。明代明初,云南县城从现云南驿迁至到现祥云城。19,因县名与省同,故改称祥云县。

在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的云南省祥云县是云南之源,被称为“古云南”和“小云南”。境内的云南驿,至今仍保存着云南省中“云南”的原称。祥云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桥头堡,也称古云南,境内有一颗镶嵌在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的明珠———云南驿。“云南”二字正是源于此。

今天祥云的「云南驿」一名,保留了二千一百一十二年的历史,“汉武帝无狩元年(公元前1),彩云现于白崖,遣使迹之至此,及置云南县。”

胶州市原名胶县。1984年,胶县地名委员会编辑了《山东省胶县地名志》一书,收录地名2088条,其中自然村落名称803个。803个自然村绝大多数始建于明代,而且大多由移民建立。这说明该地区在明代特别是明初有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小云南”移民村落183个,占总数的22.8%。

闯关东

“小云南”移民“闯关东”,把“小云南”移民的传说也带了过去。根据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小云南”移民在山东生活的时间大致与明朝相始终——明初迁入山东,清初“闯关东”。他们在山东期间有具体的居住地,但是那个“第二故乡”逐渐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出,而“小云南”却自始至终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时间一长,数典忘祖,把“小云南”视为山东某个地方了。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屈氏家谱》记载:

屈氏系山东小云南人,顺治八年由小云南迁至草河城落户,入盛京镶蓝旗。①

但是,查遍山东地名,他们又找不到“小云南”这个地方。

在胶东半岛一带,部分村民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云南”。

最早记载“云南”移民的文献,是民国二十四年版《莱阳县志》。该志卷末《 附记?杂述 》云:“居民传说其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迁自云南。”民国二十五年《 牟平县志 》卷十《 杂志 》亦云:“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

上述多种观点均未得到相应证据支持,或没有官方移民迁出资料,或从未有过“小云南”地名,或没有民间家谱超过三百年的纪录。云南移民到山东过程中产生的习惯,如解手、背手等习惯上的争论,也和山西大槐树祖籍的文章有些冲突。小云南,并非实际地名,其指地籍,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你也是来自小云南的,记得把文章分享给亲戚们。如果你有自己的观点,希望你能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