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二战陆战明星兵器——苏联“波波沙”冲锋枪

二战陆战明星兵器——苏联“波波沙”冲锋枪

时间:2023-12-11 09:57:15

相关推荐

二战陆战明星兵器——苏联“波波沙”冲锋枪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会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为防失联,请添加微信号yifreebook或长按扫描最下方二维码以备不测,投稿请发邮箱24621756@,谢谢!)

文/大漠单骑授权发布

苏联波波沙冲锋枪——单凭外形就极具“明星”范,充斥着雄性荷尔蒙的张力,拥有流畅的黄金分割比例,彰显冷峻粗犷的暴力美学风格(这里单指波波沙41式),不愧一代世界经典名枪。在苏俄关于二战的电影和图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苏联红军战士头戴钢盔、手持波波沙冲锋枪的镜头,这款辨识度极高的冲锋枪已然是苏军的象征符号。波波沙冲锋枪仅在二战期间就生产了600多万支,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不仅是苏联红军的主力装备,在战斗中波波沙冲锋枪更是以猛烈持续的火力让德寇闻风丧胆,被称为“赤色利剑”、“冲锋枪霸主”。

苏联波波沙41式冲锋枪诸元:口径7.62毫米(使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容弹量71发弹鼓/35发弹匣,空枪重3.63公斤,全枪重71发弹鼓5.4公斤/35发弹匣4.31公斤,全枪长843毫米,枪管长269毫米,枪口初速488米/秒,理论射速900发/分钟,有效射程200米。

冲锋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催生的产物,呆萌的意大利人在19率先搞了个“帕洛沙”M1915冲锋枪,这奇葩双管枪除了耍耍宝不堪实用;还是严谨的德国人一出手就整出个引领世界的MP18冲锋枪,即“伯格曼”冲锋枪(在中国称为“花机关”),在198月雷姆斯战役中首次使用就一鸣惊人,之后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样本。自大的苏俄对自己的莫辛·纳甘步枪情有独钟,对新生的冲锋枪不甚感冒,反应极其迟钝。直到1935年,苏联人好歹弄出了个PPD34冲锋枪,但此枪结构复杂,加工繁琐,造价高昂,到战争爆发时也仅生产了几万支,主要供苏联内务部队使用。

苏联轻视冲锋枪的恶果终于被自己吞下了,而且是吃了大亏。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骁勇的芬兰士兵几乎人手一支国产“索米”M1931式冲锋枪,脚踏滑雪板,身穿白色伪装衣,神出鬼没于白雪皑皑的密林深处,以密集的火力给苏军造成重大伤亡。这场代价高昂的战争使苏军伤亡超过60万人,这深深刺激了斯大林和苏军高层,从而决定尽快研制并大量装备新型冲锋枪。于是,苏联枪械设计师乔治·斯帕金就着手研制一款新型冲锋枪,这位大师曾有一句至理名言广为流传:“要使某些事情变得非常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但要使它变得简单将非常复杂。”斯帕金的成功正是将之前复杂的冲锋枪变得简单起来,他设计的这款冲锋枪可以说是集各家之长的“混血儿”,从中可以看到德国“伯格曼”、芬兰“索米”、苏联PPD冲锋枪的身影,同时,又创新性地极大简化了枪械结构、零部件和加工工艺。1940年9月斯帕金研制出样枪,12月经选型竞争被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采用,新枪命名为“ППШ-41”,英文为“PPSh-41”,即“斯帕金冲锋手枪1941年型”的缩写,中文译为“波波沙41式冲锋枪”。

狂暴巨兽

主演:道恩·强森 / 娜奥米·哈里斯 / 杰弗里·迪恩·摩根

猫眼电影演出 广告

购买

强烈刺激了苏联人的芬兰“索米”M-1931式冲锋枪,当时对波波沙冲锋枪设计的要求就是要超过这款芬兰制造。波波沙冲锋枪作为后起之秀,有鲜明的特长:一是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生产装备。全枪只有87个零件,大部分零件都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工艺制成,极大减少了机床切削等工序,这一点也只有英国的司登冲锋枪能够超越,只是粗制滥造的司登冲锋枪故障率较高又易走火。二是可靠性好,故障率低。波波沙冲锋枪的机件坚固耐用,不惧泥沙尘土,尤其适应苏联的严寒气候,相比精致的德国MP-38/40冲锋枪在极寒气候中就容易发生卡壳。三是火力猛烈而持续。当时的各型冲锋枪一般理论射速在500发/分钟上下,弹匣容量30发左右,而波波沙冲锋枪的理论射速高达900发/分钟,又可使用71发弹鼓,子弹初速高侵彻力强,再加上波波沙的枪管带有散热筒,可保证长时间持续射击,近战中火力密集性和持续性超群。三是射击准确,后坐力小。斯帕金的天分充分体现在枪口设计上,看似简单效果非凡,孔状散热筒比枪管口长出约40毫米,呈上长下短的斜角,可利用子弹发射气流有效抑制后坐力和枪口上跳,坚固的木质枪托使重心靠后也增加了射击稳定性,三发点射基本在一个极小圈内,这在冲锋枪中是难得的。四是易于训练和保养。波波沙冲锋枪采用结构简单的自由枪机、保险、单连发设定等装置,操作方便,简单易学,分解保养也很容易掌握,新兵稍加训练就能学会使用和拆卸,由于苏军大量征招新兵,这一点也很重要。以上优势综合在一起,波波沙冲锋枪将其他各国的冲锋枪甩掉两条街,堪称二战期间最好的冲锋枪,没有之一。

波波沙冲锋枪诞生时距苏德战争爆发只有6个月,而新建配套加工机械和流水线也需要时间,仅生产出少量波波沙冲锋,苏军广大步兵手中依然是莫辛·纳甘手动步枪。1941年6月22日,强大的德军装甲兵团以“闪击战”向苏联发起突然进攻,刚经历“大清洗”的苏军仓促应战,溃败千里,损失了大量兵员和各种武器,包括军火仓库的储备。此时德军已装备MP38/40冲锋枪,近战中苏军再次吃到缺乏冲锋枪的苦头。因此,苏军一团糟的前线急需大量武器尤其是冲锋枪。关键时刻,波波沙冲锋枪“最简单的结构、最经济的工艺、最优良的火力”的优势充分显示出来,苏联有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各个枪械兵工厂迅速以主要精力投入波波沙冲锋枪的生产。制造1支波波沙只需7.3个工时,新手也能很快上手,战争使苏联大部分青壮年男子上了前线,大量苏联妇女、老人进入兵工厂,成为波波沙的生产者。新枪以最高月产超过10万支的速度装备苏军,快速弥补了苏军轻武器短缺的问题,且波波沙冲锋枪并非应急充数之作,而是使用可靠威力巨大的近战杀器。

苏德战争前中期很多大战役是围绕城市展开的,著名的有基辅战役、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哈尔科夫战役等等;1944年苏军转入战略大反攻,解放了德军占领下的苏联西部,再横扫东欧诸国并杀入德国境内,这些地方的城市极为密集,德军及仆从军几乎是处处设防,苏军对德国法西斯的致命一击直指大都市柏林,苏德战争的终极之战又是围绕千塔之城布拉格市展开。这也就是说城市巷战几乎贯穿苏德战争的始终,尤以斯大林格勒和柏林的巷战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因为在战争中,楼房就是现成的工事和制高点。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无数城市巷战中大有用武之地的波波沙冲锋枪,充分展现了其近战“英雄”本色,成为步兵手中可信赖的“伙伴”。在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波波沙冲锋枪与手榴弹和狙击步枪并列为苏军获得战斗胜利的三大法宝。

二战中不论是苏军还是德军,不论是城市作战还是开阔地带作战,都对堑壕工事的构筑极为重视,一次战役挖掘堑壕的总长度动辄几百上千公里,在斯大林格勒巷战的许多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残破的街区楼宇之间都构筑了堑壕,堑壕战可以说无时不刻在进行中。野战堑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由不断的拐角和大小掩体构成,进入堑壕内就是冲锋枪手和掷弹手的天下,在对战双方战斗经验值相近的情况下,德军士兵如果使用的是98K手动步枪,即使其大名鼎鼎,但与苏军波波沙冲锋枪交火却是胜算无几。

大量城市巷战、堑壕战也使苏军形成独特的使用冲锋枪手的编制规模,苏军的步兵连队一般都编有一个冲锋枪手排,并且还整营整团主要装备波波沙冲锋枪,成建制地投入到近战之中。当时专为冲锋枪手制作的帆布单兵装具可放入1个弹鼓、3个弹匣,加上枪上1个弹鼓,单兵共可携子弹247发。别看带这么多子弹,真打起来也不经用,高射速的波波沙5秒钟就可以打光71发弹鼓,当然有经验的老兵会以长短点射控制,这确实使苏军后勤亚历山大,据统计二战中苏军共消耗子弹170亿发,这其中波波沙用得最多。

在苏德战争前期,由于苏军坦克手技不如人以及步坦协同等问题,苏军坦克的损失是德军的六倍以上,尤其是德军步兵大量装备“铁拳”单兵火箭弹和磁性反坦克手雷,隐蔽在堑壕、楼房等处突然袭击,给苏军坦克以很大的杀伤,而苏军又缺乏可以协同坦克作战的装甲运兵车。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苏军广泛采用冲锋枪手搭乘坦克战术,作战中每辆坦克炮塔周围搭乘五、六名波波沙冲锋枪手,每遇有德军反坦克手等隐蔽目标,冲锋枪手就立即跳下前进中的坦克,消灭敌人后再飞身跃上行驶中的坦克。当时这些冲锋枪手都要经过与坦克的协同训练,像咱们的铁道游击队扒火车一样,身轻如燕上下自如才行,他们被称为“坦克骑兵”。这一战术虽是权宜之计,也造成冲锋枪手一定程度的伤亡,但却能使苏军坦克和坦克手的损失大为减少,算总“帐”还是赚的。

波波沙的死对头德国MP40冲锋枪,口径9毫米(使用9×19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32发弹匣,全枪重(带实弹匣)4.697公斤,枪口初速381米/秒,理论射速500发/分钟,有效射程200米。在二战前中期德军步兵班的标准配置一般是:1支MP38/40冲锋枪(班长使用),7支98K步枪,1挺MG34/42通用机枪。这样在近距离的城市巷战和堑壕战中,苏军步兵冲锋枪手部队就具有压倒德军步兵火力的绝对优势,即使德军有精良的MP38/40冲锋枪,火力的密集性和持续性上还是波波沙冲锋枪占上风。直到1944年之后,德军也学着苏军的样子,在步兵连中编成一个冲锋枪手排,德军称之为突击排。无奈德国MP38/40冲锋枪总产量不过120万支,后期还少量生产了一些G43半自动步枪和G44自动步枪,可德军是四面出击再分到东线就更少了,如何抗衡总产量600万支的波波沙?窘迫的德军自然就看上了苏军的波波沙冲锋枪。

苏德战争中“战斗民族”有把烧不开提不起的“壶”,就是苏军被俘及叛变的人数累计超过450万人,苏军大量完好无损的各种武器被德军缴获,这其中也包括众多的波波沙冲锋枪。德军士兵十分喜爱使用波波沙,想方设法也要搞一支波波沙心里才踏实。相比德制MP38/40冲锋枪,波波沙极少出故障,弹容量高出一倍多,火力更猛,还可以直接使用德制毛瑟C96手枪的7.63×25毫米子弹。德军还将相当多的波波沙改装成可以发射MP38/40冲锋枪9毫米口径子弹,以方便后勤保障。被改成9毫米口径的波波沙德军编号MP41;而未转换口径的波波沙编为MP717,德军甚至还印制和分发如何使用波波沙冲锋枪的德文小册子,可见其在德军中数量不少,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波波沙确实好使。所以,波波沙竟成为德军装备数量第二多的冲锋枪,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德军冲锋枪不足的问题。

凡事有利就有弊,波波沙41式冲锋枪的长处也附带出一些问题:一是全枪较重,使用71发实弹鼓时重5.4公斤,在持续射击中动作容易变形;二是高射速造成弹药消耗量巨大,对逼仄的后勤来说是件麻烦事;三是843毫米的枪长对于装甲兵、伞兵、侦察兵等特殊兵种来说还是偏长。有意思的是对波波沙冲锋枪的改动并非原创者斯帕金主持,而是由被围困中的列宁格勒兵工厂工程师苏达洛夫在1942年完成的,称为波波沙42式,1943年又进行小幅修改定型为波波沙43式。好在一切为了战争,否则这不得打知识产权官司?

波波沙43式冲锋枪,外形设计偏离了原创者的风格,弹匣之后过长失去美感。与波波沙41式相比43式冲锋枪的主要改动是(注意不是改进):将木质枪托换成折叠式金属枪托(枪托折叠后枪长615毫米),方便特种兵携带;理论射速从900发/分钟降到650发/分钟;不再使用71发弹鼓,固定使用35发弹匣;取消了快慢机,只能连发射击;空枪重从3.63公斤降到3.36公斤(列宁格勒缺钢少木啊)。波波沙43式的出现,只能说是给各兵种及不同任务的士兵以选择的余地,绝不是波波沙41式就不好或被取代了。因为在高烈度的近战中,熊腰虎背的老兵宁愿选用大弹鼓的波波沙41式,杀敌保命当前,枪重那就不是个事,更何况波波沙43式的内在和“颜值”都比41式差了个档次。所以,新出的波波沙43式更像是一款低配的“猴版”。之后两款冲锋枪一直同时在生产,只是至战争结束43式生产了100余万支,而41式产量达500多万支。

纵观二战,德军打“闪击战”(运动战)确实不是盖的,突破、穿插、分割、包围、聚歼一气呵成,苏军为此也吃了不少亏。可一旦德军与苏军打成阵地战或城市攻防战、德军又无法切断苏军后勤供应线时,苏军就可以依靠源源不断的物资、兵员补充与德军耗,最终耗不起的是德军。波波沙冲锋枪正是打消耗战的利器,海量的枪、海量的子弹、海量的枪手,总能坚持到底,最终成为压垮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电影《南征北战》中那句“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要靠我们步兵”说的正是此理。

二战之后,苏联波波沙冲锋枪仍在继续生产,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军队的主力装备,一些国家还获得授权生产,同时也大量向亚非拉各国出口,使波波沙累计产量超过1千万支,直到后来被AK47自动步枪取代。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兵工厂先仿制波波沙41式冲锋枪成功,命名为50式冲锋枪,定型后迅速投入量产,1950年就生产了36000多支,加上苏联直接援助的波波沙冲锋枪,中国人民志愿军用此枪在朝鲜与美军展开血战,让美国大兵吃尽了这种高速冲锋枪的苦头。1954年我国兵工厂又仿制了波波沙43式冲锋枪,命名为54式冲锋枪,成为解放军1950—1960年代的主要制式装备。雷锋那张著名的持枪照片,正是源自波波沙43式的国产54式冲锋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