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中国高度的演绎和家国情怀的彰显

中国高度的演绎和家国情怀的彰显

时间:2021-08-17 07:02:43

相关推荐

中国高度的演绎和家国情怀的彰显

——评电影《攀登者》

岳凯华郭威

主旋律电影近年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引人瞩目的拍摄热潮,其票房也屡攀高峰,以其丰富的类型系列和厚重的市场业绩,逐渐成为了中国文艺创作的“新常态”。今年国庆期间,观看了电影《攀登者》,我不禁为其独特的题材选择、逼真的情景再现和伟大的爱国精神而击节叹赏。

题材新鲜激发好奇感

作为中国首部登山冒险题材的电影,《攀登者》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全新的突破。拍摄之初,该片就在网上引发了观众的注意和热议。因此,影片一进院线,观众的好奇心和审美感就迫切希望从银幕上得到抚慰和满足。事实上,影片一开始便通过航拍镜头,展现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首次攀登遭遇的惊险雪崩,瞬间便把观众带进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险恶情境,其中的艰辛、不易甚至献出生命,绝非观众平日登山临水所感受的体验。

其实,影片在满足观众对这一新鲜题材好奇感的基础上,更着力于时隔后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故事的讲述,叙事中充满着悬疑和张力。虽然国内报刊连篇累牍地刊发了登峰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在欢欣鼓舞地庆贺国人成功攀峰,但影片还是通过国外友人的来信交代了国际登山界对于1960年中国成功登峰的质疑,原因竟然是没有在山顶留下证物和拍摄360度的影像。同时,该片通过画外音铺写了3位成功登峰者之后辛酸无奈却心有不甘的命运。这既为1975年第二次科学登峰做了铺垫,也为集训期间曲松林对方五洲的态度突变埋下伏笔。

当然,影片的大半篇幅是用光影书写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峰前在大本营里集训的精心准备、周到安排和科学规划。总之,该片将登山知识、形象塑造、心理冲突和剧情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吸引力大、感染力强的审美效果。

情境逼真引发共鸣感

电影《攀登者》演绎1960年、1975年两代中国登山队员珠峰攀登的故事,均取材于20世纪下半叶神州大地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了探索未知世界,丈量中国高度,中国登山队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和关怀下,两次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测量出来的海拔8848.13米的珠峰高度,至今仍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高度,这部影片构筑的光影世界为中国登山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这部故事片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纪实性。

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编剧阿来早在就对1960年登顶成功的王富洲、屈银华、贡布3人和1975年代表中国女性登上珠峰的潘多进行过“抢救式”采访,从而使该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即使是章子怡饰演的气象学家徐缨也有原型,而影片结尾一组组中国登山队员肖像的出现,就是真实的写照,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觉到中国队当年登峰的步履和身影。由于登山地点是人迹罕至的珠穆朗玛峰,该片不得不利用数字特效技术还原登峰的艰险,但还是通过航拍使用了大量还原度极高的珠峰真实场景镜头,与虚拟影像无缝衔接,较好地复原了历史场景,逼真地再现了登峰真实。因此,当我们看到曲松林脱下鞋子裸脚攀爬山峰、方五洲蹲下身子作为人梯把队员送上峰顶等镜头时,无不被这种顽强精神打动而热泪盈眶。这样的写实画面,不仅能对真实事件予以高度还原,而且能激发观众升起崇高的家国情怀。

立意深刻树立认同感

该影片的主角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国登山队员,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但片中每个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却展示了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奉献精神。杨光为了保护队友,把小睡袋割下一半用以保护队友,自己的双腿却在凛冽的寒风中冻伤而被迫截肢;李国梁被雪崩的石头击晕不断滚下雪崖,队友用绳子合力拉扯他,清醒后的李国梁第一反应是把能记录影像的照相机递给队友,自己义无反顾地割断绳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事实上,这种不畏艰险、团结向上的牺牲精神,历来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血肉肌体之中。通观全片对攀登珠峰故事的形象演绎,让我们看到,攀登珠峰测量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确是一件作为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事,而中国登山队员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的攀登精神、勇于突破和挑战的敬业态度,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标识着不畏艰险、敢为天下先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

这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的电影力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