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民俗文化传承大数据思维模式

民俗文化传承大数据思维模式

时间:2021-09-20 12:16:47

相关推荐

民俗文化传承大数据思维模式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变革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我们应主动把握大数据带来的大机遇,着力抢占大数据运用的高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更是世界文明的历史遗产。本文以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为例,探讨了在大数据时代新的思维模式下,如何加强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大数据

引言

随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增强,陕西文化资源的大力开发和推广,繁荣发展的民俗文化村,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广泛、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环境,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化大师,也弘扬了传统文化,并且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自由创造的氛围,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陕西传统民俗文化虽然拥有种类繁多的数据资料如文字、音像、图片和一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但也面临着缺失乃至消失的危险,没有进行合理的科学整理和分类,没有形成立体、多层次的空间格局,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基础体系;传统的数据难以有效集成和整合,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数据资源难以共享和利用。因此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1大数据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启示和影响

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陕西先后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与桥梁,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所形成的宝贵图文、视频和音频等资料是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宝库,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式处理,这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大数据时代,我们就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数据获取、存储、挖掘与分析和应用,数据不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已经将数据资源在文化领域、学术领域和社会发展等都建立了联系,相对于传统的处理方式,已经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思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发展和轨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人类历史上三次科学与艺术结合特别紧密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史的三个辉煌时期为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与当代社会,它们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人类的历史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科技方面,加强对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探索跨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在数据方面,改变传统的研究方式,加强对采编的数据进行筛选挖掘,找到其自身属性,进行深度分析,并将它们有机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发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

2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大数据思维模式

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大数据思维模式就是将大数据技术和陕西传统文化的资源相结合,对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建模,将繁杂的数据化繁为简,从数据特性出发,归纳总结传统文化数据特性,着重抽取关联关系,进而整合和加工文化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平台。有了数据,就有了基础,有了基础,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它。当然数据不应是独立、单一的,要打破不同学科、不同数据、不同研究人员、不同机构,不同平台的壁垒,因此还要建立一套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避免重复采集、重复建库,资源浪费。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2.1以持续不断地实地田野调研,补充和完善陕西传统民俗文化数据

陕西传统文化深厚悠久,门类繁多,错综复杂,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实地田野调研,通过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技术,采录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活动等图像资料;走访当地政府、民间艺人、专家和百姓,选取特定的研究对象,沟通交谈,记录和观察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濒危的传统文化要重点走访、记录,动用各种手段形成详细地、完整地传统民俗文化资料,从而有效地进行保护和研究工作,形成详细地、完整地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第一手资料。

2.2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构建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数据标准化

随着时代和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探寻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数据特征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础数据不仅仅只是采集文字原件、图片、影像、声音,还要按照一定的文化特征和属性,对数据进行数字化转化,对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之间建立数据关联,并进行科学地数据筛选和数据预处理,实现数据的统一集中存储和管理,构建基础数据库标准化结构,为后续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3以文化历史特征,建立统一的文化遗产大数据库共建共享平台

通过对采集和整理的陕西传统民俗文化基础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寻找它们的历史共性、规律和特征,将文化属性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经过数据清理、数据整合、数据选择、数据变换等步骤,建立统一标准的大数据共建共享平台,并提供一套数据标准处理体系和接口,让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在统一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大融合、学术大融合、数据大融合、思维大融合的发展大格局,形成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文化研究智库。

3基于大数据的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据资源的不断积淀和思维模式的成熟,数据在资源优化、融合创新、传承发展等方面将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3.1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文化和人工智能的融合

陕西传统民俗文化有非常多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类型的信息,需要识别归类和索引,而人工智能就是把这两者联结在一起,利用计算机自动完成从数据的采集到识别索引以及转化。基于大数据建立一套可靠的、动态的、自适应的模型算法,实时动态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突破传统文化的研究模式,实现陕西传统民俗文化大数据的人机交互多维度数据可视化,让数据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

3.2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文化创新

面对世界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不能仅限于自身的发展,还应该发展创新。通过大数据将文化创新和再创造有机联系起来,为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传统民俗文化是一定社会文化精神的表达,也是其文化的具体展现形式,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重新创造和组合,提升文化产品新的价值和内涵,使之形成新的风格和符合现代特点的文化创新产品,为社会文化事业增添新的艺术魅力。

3.3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文化文脉行迹研究

文化从来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集合体,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一点,传统民俗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就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源远和流长进行深度的再现研究,弄清楚它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程度;利用大数据思维模式,通过新的技术和手段,系统地分析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文脉与行迹、流传与变化情况以及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开展对民俗文化形态、本质与内涵的研究,挖掘出深层的文化价值,促进传统民俗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传承与发展。

4结论

在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时期,需要依托陕西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统,结合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特点,以大数据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建设陕西传统民俗文化遗产大数据体系,突破学科壁垒,多领域多角度,让科技与文化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与跨学科式发展,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资源利用,全面推进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立体式可持续传承与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学礼,侯俊萍.弘扬中华源头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略论陕西是中华文化之源[J].理论导刊,(07):102-103.

[2]刘向春,宋伟.大数据条件下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03):44-49.

[3]孙清潮.论数字化时代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陕西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7(02):87-92.

[4]石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10).

[5]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ayer-Schnberger,V.

作者:杨川 吕正祥 张淑华 冯东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