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历尽沧桑成繁华

历尽沧桑成繁华

时间:2018-08-30 01:19:12

相关推荐

历尽沧桑成繁华

——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八

株洲城区湘江两岸。

神农湖公园。李健摄

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

夕阳下的万丰湖。(株洲市水务局供图)

株洲市区大城气象。李健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委宣传部提供)

湘江北上,奔腾至株右拐,在大地上划出一个巨大的“V”字,然后调头领着一江碧水逶迤向前。

江东岸有一个码头,码头连着株萍铁路,以此为中心岸上散开一个0.5平方公里的小镇,聚居7000余人。

这便是株洲70年前的模样。

70年沧桑巨变,昔日的江边小镇已蝶变为一个动力之都。湘江两岸10余公里风光带景色旖旎,游人如织;城市里高楼鳞次栉比,街道错落有致;园区产业项目热火朝天,经济高质量发展凯歌高唱。

今年初,福布斯中国发布“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株洲排在第26位,成为湖南省唯一进入该榜单的地级市。

无独有偶。8月底,知名智库恒大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报告》,并公布“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强”排行榜。株洲入围,排名第77位。

……

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边小镇,连续在各类排名中全国靠前,这无不宣告着一个大美之城已然崛起。

岁月留痕,江水为证,70年波澜壮阔,这座城一直走在精雕细琢的路上。

坑洼小镇崛起大美之城

9月3日,在株洲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第11场新闻发布会上,株洲市统计局局长兰军自豪地发布新闻说,目前株洲市划分为5个行政区和4县(市),土地面积11247.6平方公里,市辖区建成区面积145.8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402.08万人,城镇化率67.1%,市辖区常住人口达到128.87万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镇发展为Ⅱ型大城市。

然而,时间拉回到1949年,在“老株洲”李根保的记忆里,株洲不过是一个水塘密布坑坑洼洼的小镇。

他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株洲只有一条路——芦淞路,因为修株萍铁路、芦淞路,施工人员就地取土填高路基,沿路挖出无数个巨大的坑。日积月累,这些坑聚水成塘。

1951年,株洲从湘潭县划出建市,两年后列为全国八个重点工业建设城市之一。

由于当年厂矿企业选址散乱,遍布周边城郊,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株洲的印象固化为一个由诸多工厂厂区组成的工业基地。

但株洲从来没有停止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迅速转化。

1953年,苏联专家为株洲市编制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定位为重工业小城市;1960年,株洲市对城市规划进行第二次修编,远期目标为1982年34万人;1982年进行第三次修编,规划市区人口在2000年达到40万人。

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基建项目建设中,那些水塘被回填,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楼、更宽的马路。

1988年,株洲修通了第一座跨湘江大桥——株洲大桥通车,城市发展由此进入“东提西拓”阶段。

“大家每天早上都骑着单车到河西驻地办公,干劲十足,从不叫苦叫累。”株洲高新区一位退休老人说,1992年,株洲高新区升为国家高新区后,市委、市政府以及大部分市直单位陆续搬至河西,株洲河西的发展日新月异。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2002年,株洲市编制第六次总体规划,设想到人口达到90万人,达到120万人。

事实已经证明,这些规划始终落后于“变化”。到,株洲市的人口已达到97万人,城市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

基于这一现实,这一年,株洲市对外公布了《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株洲市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蓝本,首次提出了营造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综合性城市概念,打破了长期以来株洲仅仅是“工业城市”的单一模式。

此后,务实进取的历届株洲市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多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划,带领株洲人民拓城兴业,向大城迈进。

,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株洲未来发展的宏大图景:到,株洲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7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4平方公里以内。

以此为方向,株洲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城镇扩容提质系列重大行动,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大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实施“三创五改”“四创四化”,积极完善河东路网,大力建设河西路网。最近五年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超过1000个,完成投资超过500亿元。

——“一环十一射”快速通道格局不断完善。东环北路、湘江大道、武广大道等一批快速通道,以及长株潭城际铁路、洞株路、铜板路、S330武广高铁株洲站至沪昆高铁韶山站连接线等项目的建成通车,拓展了市区与长沙、湘潭的对外联系通道,促进了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目前,株洲市“一环十一射”路网基本形成,总长度达100余公里。

——城区道路系统不断优化。随着湘江七桥、湘江六桥、神龙大道等一大批骨干道路和跨江大桥的建成,中心城区南北向、东西向的贯穿性和通达性进一步增强。目前,境内公路总里程近1.4万公里,等级公路率达98.4%,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达100%,七座大桥横跨湘江,20座立交桥通达四方。

70年来,株洲市相继开展了6次城市总规修编。在这一次次“雕琢”中,城市实现了一次次发展跨越,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打造株醴都市圈、建设醴炎县域经济走廊的“一核一圈一廊”的市域空间结构正加速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已基本建立。

工业重镇蜕变生态之城

城市大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黑”了。

作为一个重化工城市,株洲曾长期承受粗放发展带来的污染之痛。在昼夜不停的机器轰鸣中,在大进大出的“三废”排放下,城市背上了沉重的污染包袱,山清水秀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追求有污染的GDP!”株洲市历届市委、市政府接棒打造生态宜居之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治理污染,深入开展湘江保护与治理,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

近5年来,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攻坚战在清水塘老工业区持续打响——

10月,株洲旗滨玻璃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成为清水塘地区首家整体搬迁的大型企业;

,搬迁改造全速推进,明确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标;

,吹响攻坚集结号,中盐株化、柳化智成等重点化工企业陆续停产;

12月30日,随着株冶集团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关停,清水塘老工业区15.15平方公里内的261家工业企业产能全部关停退出。

今天的清水塘霞湾港,一湾清水入湘江,再难闻刺鼻的异味,再不见刺眼的“鸡尾酒”。

今年8月,新华网记者张晶亲眼目睹这一变化后,动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曾经以冶炼、重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株洲,正践行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旧动能有效转换。”

绿色转型给株洲带来了勃勃生机,也扭转了人们对这座城市以往的看法。

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变迁只是株洲市打造生态宜居之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场更为宏大的蓝天碧水保护战在神农福地渐次展开。

为守护好一江碧水,株洲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先后制订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株洲市“一江八港”污水管网新建工程将全面完工。到,城区黑臭水体将基本消灭。近3年来,湘江株洲段沿岸截流排污口31个,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退出461家,关停20家洗水企业,株洲湘江两岸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拆除城区烟囱、基本解决城区段污水直排湘江问题。

株洲芦淞庞大的服饰市场催生了独特的洗水工业,也带来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株洲在芦淞区建设全省首个洗水工业园——新芦淞洗水工业园,将辖区内的全部洗水企业集中入园,入园洗水企业改造升级设备与技术,实现“园区之外无洗水”。同时引进第三方环保公司,将各洗水厂家生产的污水统一集纳,统一处理,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统一排放,彻底解决洗水污染影响湘江水质的难题。

近年来,株洲为守护好一江碧水,累计投入达530多亿元,关停污染企业1510家,实施项目1583个。

生态宜居不单是治理好污染旧账,还要写好添绿增色新文章。

从机关单位“拆围透绿”到道路绿化“大树进城”,从东湖、栗雨湖的改造升级到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的精心打造,转型升级的株洲不断向青山绿水、生态宜居迈进。

目前,株洲市森林覆盖率61.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2%,所辖5个县市(区)均为国家级或省级卫生县城。,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8天,比增加近两个半月,优良率达78.9%,居长株潭地区之首;湘江霞湾段水质从国家Ⅲ类标准提升到Ⅱ类,湘江株洲段、洣水段长期稳定在Ⅱ类水质,渌水入湘江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国空气十大污染城市”已然华丽转身为生态宜居城市。

江边集镇跃升现代之城

今年7月31日,天气闷热,但这丝毫阻挡不了10余位网络大V、新媒体记者到株洲考察建宁驿站的热情。

大家先后参观了神农公园建设路、中心广场等处的5个建宁驿站。建宁驿站颠覆传统公厕的概念,内配自动除臭设备、嗅联网设施、中央空调、配备感应式出纸机和垃圾桶、自动调节水温的洗手池等现代化设备。“株洲厕所革命做得好,远超世界水平!”座谈会上,大家不约而同为建宁驿站点赞。

建宁驿站是株洲市推进“厕所革命”的成果。按照《株洲市城区厕所革命(-)实施方案》,该市城区将新建200座、改造200座、开放200座具有株洲特色的建宁驿站。目前株洲市城区已开工新建建宁驿站161座、建成并投入使用99座,其余建设任务在9月30日前完成并投入使用。改造公厕200座任务也已完成。

公厕虽小,但折射的是株洲市精细管理城市的匠心。近年来,株洲市的领导班子认为,城市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全力聚焦“精细城管”,突出城管条例落实、建筑扬尘治理、园林绿化监管、市政设施管养,让群众共享城乡建设管理发展的成果。

一种“绣花工”精神被导入到城市管理中——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全方位展开市容市貌监督,今年1至8月上报案卷处置率99.03%,结案率98.99%;荷塘区创新打造便民信息粘贴栏,违规小广告清理量减少80%以上,不仅方便群众,还有效解决了治理“牛皮癣”这个老大难问题;目前株洲已成为全国户外广告设施管理试点,公园品质不断提升,市政应急处置快速有力,垃圾处理走向垃圾治理……

除此之外,一系列“让生活更美好”的举措落地成为现实。

近年来,株洲市提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山水型生态海绵城市设想,编制实施《株洲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往遇雨则涝的现象再也鲜见。围绕养老服务、绿地系统、中小学教育、文化体育发展等民生事业,先后编制、落实专项规划40余项,城市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城市设施日臻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市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2451.36亿元,年均增长14%。供水供气保障能力不断加强,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公交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功打造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智轨示范线运行惊艳世界。

走进今天的株洲,市容干净整洁,交通秩序井然,路边花草遍布,恍若置身一座巨大的园林之中。一到夜晚,湘江两岸霓虹闪烁,七彩变幻,如诗如梦。

随着城市的提质扩容、提档升级,昔日的江边集镇有了响亮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株洲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居第63位,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第2位;在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居75位;创新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民生发展等多项均入围社会机构评估的全国百强。

70年薪火相承,江边小镇已化蛹蝶变繁华之城。

70年厚积薄发,工业新城正跨步迈向动力之都。(李永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