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汉字第五课 草木有本心

汉字第五课 草木有本心

时间:2018-08-19 11:02:44

相关推荐

汉字第五课  草木有本心

这是落花与流水第 17 篇文章

我如落花般有意地写,您如流水般无心地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大家晚上好,我是田书齐。

我们之前呢,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讲了与人有关的一些汉字,我们说古人造字的时候首先要“近取诸身”,就是观察自己身体的形状特点来造出汉字,那除了“近取诸身”呢,古人们还要“远取诸物”,就是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观察世界林林总总的事物的特点,从而造出汉字。那我们接下来这几节课讲的就都是古人“远取诸物”的一些汉字。今天这节课呢,本来我们定的是讲一些与天文地理有关的一些汉字,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吧,我把原先的上课计划做了一些调整,我们今天先讲一些与植物有关的一些汉字。

说起植物,我们先看这个“木”字,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象形字。我们看它的字形,会发现它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这个字的字体都没有怎么变过。竖的这一笔呢,是树的主干,上边的两撇呢,是树的枝条,下面的两撇是树木的根,整个字形就是一个挺立的一棵树的样子。那我们之前说小篆是古文字的最后一个阶段,到了隶书之后,汉字追求方便快捷,所以我们看这个木的字形,到了隶书阶段,上面那两个弯弯的表示树木的枝条的笔画拉直变成了一根直线,就和我们今天的“木”的写法很像了。

那我们说“木”的本意就是树木的意思,那古人呢很早就善于利用木头制作各种工具和生产资料,木头有一个特征,就是它是很质朴的,没有什么光泽,貌似有点缺乏灵气的感觉,所以“木”也引申出木讷的意思。我们现在有时候评价一个人会说这个人很木,脑子不灵光,我们现代人似乎更喜欢那种左右逢源,巧舌如簧的人,但是《论语》中有一句话,他说“刚、毅、木、讷,近仁”。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刚谓强志不屈挠。毅是果敢。木是质朴。讷是钝于言。此四者,其天资近仁。孔子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者决不有令色,木讷者觉不有巧言。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孔夫子,还是更喜欢这种不善于表达,但是如木的特点一样,勤恳朴实的人的。

那跟“木”有关的字有很多,我们来讲几个,先看这个“本”字。我们先看它的字形,很是一目了然,就是一个木字,但是木的下面多了一短横。之前我们讲六书的时候,讲过指事字,当时我们举了一个“刃”的例子,我们说,它是在刀上加一点来指代刀最锋利的地方刀刃,大家还有印象吗?那这个“本”字呢,也是一个类似的指事字,它是在木的底部上加一横来指代木的树根这样一个概念。

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如何解释这个字的呢?他说,“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这个解释也是非常的清晰,我们一看就明白他的意思。那我们知道,对于一棵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树根,他的树根深深地扎在地下,吸收水分和养料,而且树根紧紧抓住土地,能够让它保证屹立不倒。由此,“本”字也就引申出根本、本质的意思,它指我们做事情的最重要的根源的东西。

《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都很熟悉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君子做人都是要追求大道的,那大道如何产生呢?就是君子会抓住根本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的东西之后大道自然就有了。这个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有子接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就是成为一个仁爱的人的根本所在。我们说儒家是很讲究人平时修养的哲学,所以他也很注重把握这个做人的根本。

那讲完了本,我们来看看这个“末”字,我们刚才说“本”是在木的底端加一小横,指代木的树根,那这个“末”字呢?我们来看它的字形,会发现它和“本”字极其的相像,都是以木为主体,并且都是在木上加了一小横,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它是在木的上端加了一小横。那它指代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它指木的端部的树梢。跟“本”一样,它也是一个指事字。

我们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他说,“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我们会发现这个解释和本字的解释,“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相互对应,特别有意思。

那我们知道,一棵树种在地下,它最开始长得是树根,他要先深深地扎根吸收营养之后才能长高,枝条长长,而树梢也是最后才长的。所以表示树梢的“末”字也就引申出了末端、末梢、最后的意思。我们说一件事的末尾,指这件事最后了;我们说夏末,就是指夏天快要结束了,已经到了最后一段时间;我们说末班车,就是指最后一班车。

除此之外呢,“末”和“本”对比,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一棵树要想生长,或者说长得好,就必须依赖于树根的部分,而对他来说这个树冠上的枝条多一枝或者少一枝,都不是那么的重要。甚至如《国语》中说,“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干和树冠都没了,只要有树根在,假以时日,它仍旧可以再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根据这个特点,“本”字引申出重要的、本质的意思;而“末”字就引申出了不重要的、不关键的意思。如我们常说的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这些成语都是基于这个引申义造的。

那我们说天人合一,我们人生长生存的智慧往往可以从天当中,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的生长规律中得到启发,就如这个树木的生长法则。我们想,如果一棵树不注重自己扎根,不注重它在土下默默吸收营养的这个过程,只关注它展现在外人面前的树冠漂不漂亮,那它能长好吗?根基会牢吗?我们作为人,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这棵树,都很明白,这样就是最大的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人在自己身上,往往就会当局者迷,犯一些本末错误,却丝毫不知。

其实我们现代人,普遍都很浮躁,尽早成功、想尽快实现财务自由这样的追求似乎变成了一种主流,所以社会上就涌现出很多投其所好的鼓吹成功学的骗子,他们会教人一些技能,教人如何去成功。在我看来,那些东西就很像是教这棵树如何去装扮自己的树冠,其实我们都清楚,那样的成功不会是长久的。我理解的所谓人生成功,应该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然后做到极致,并且能够为别人带来益处,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价值和满足感。那这需要我们将根深深地扎下去,然后就默默地慢慢地吸收营养,在自己这片领域用心深耕,用自己吸收的营养让它自然的长出树冠,为别人遮阳挡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所以我总说,对我们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说,时间最宝贵,与其有时间用来修饰树冠的边边角角,不如花时间去扎根。

那讲完了“本”、“末”,我们再看一个和木有关的字,看“采”这个字。我们先看它的字形,下面很明显,是一个木,上面呢?大家可以猜到吗?它是一个朝下的手,那这只手在干什么呢?它想表达的就是用手采摘树上的果实或者叶子这样的意思。我们看甲骨文的字形,下面的树上长满了果子,这只手采摘的是果实,在金文字形,下面同样是一棵树,树上没有果实,那有人说是把果实省略没表示,但依旧是在采摘果实;也有人说古时候会采摘树上的嫩芽作菜,所以金文就是表示在采摘树的嫩芽。无论具体是什么,采摘的本意我们理解了,而且我们会发现上面的手轻轻采摘的样子栩栩如生的,特别好玩儿。

我们看《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这个“采”字的,他说,“采,捋(luō)取也”,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手轻轻在树上捋取叶子和果实。这个解释也是特别的简单贴切。那我们在树上摘果实,会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历啊,我小的时候去我姨姥姥家,他们家旁边有一片特别大的苹果园,那时候我和我的表妹在苹果成熟的季节,每天会去那个苹果园摘苹果吃。先爬到树上,然后就选,看哪个苹果看起来好吃,就摘哪个,所以你看,这个采摘的过程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在里面对吗?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词,叫采取,就是选择采用某种方法或者措施的意思。而且我们说许慎作《说文解字》是博采众长,什么意思?就是他广泛地采纳了别人对一些文字好的理解和意见,当我们看《说文解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看见说,某某云,某某言,其实这就是许慎博采众长的一个体现。又比如古代婚礼的第一项程序叫“纳采”,指男方向女方家送求婚礼物,请求女方家庭选择接纳的意思。还有很多,大家之后再看到相关的词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是否有关系。

那说完了跟“木”有关的字,我们再看“林”字。这个字无论字形还是字意,其实大家都很一目了然,就是两个木放在一起对吗?那它具体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平土是说比较平整的土地,丛木,从二木,就是说一丛一丛的树木,它用两个木表示树木众多的样子。那王筠在《说文释例》:“林从二木,非云止有二木也,取木与木连属不绝之意也。”那我们就清楚了,“林”本意其实就是由很多棵树组成的树林。

由“林”有的这种很多在一起组成的这样的一个意思,就造了很多跟树林相似的词,如云南昆明有一个很着名的石林风景区,里面有很多的石头在一起高耸林立,如同树林一样,一大片很成规模,因此命名石林;还有南方的竹林;此外我们用来形容我们生活的城市高楼很多,我们也经常说是高楼林立,也是用了林中的树有很多、成规模,并且高高耸立的特点。

那“林”除了用来表示这些事物高耸林立在一起的一个概念,还常用来泛指同类的人聚集在一起的一个意思。如司马迁作的《史记》中,有一篇叫《儒林列传》,为什么叫儒林,就是他的这篇文章记叙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我们说就因为它是合写了众多儒学之士的一个类似于专题性的列传,所以以“儒林”作为标题。还有比如《史记·报任少卿书》中有一句:“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这里面提到“君子之林”,是表示君子的这样的一个领域,也是用了“林”字的引申义。

那讲完了“林”,我们来看看这个“森”字,我们看它的字形,就是三个木在一起,那我们一看到这个字形,其实我们就可以很快把握到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指有很多的树木在一起,多到比林还要多。

所以,我们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木多貌,从林,从木。”这个解释特别的清楚,大家一读便懂,就是“森”指的就是树木特别多的样子。所以我们知道几十棵树就挺多的了,可以形成一个小林子,但是森林却不行,它一定是特别特别多的树。

那我们在城市的公园里,我们可以见到桃花林,可以见到竹林,见到小树林,但是我们绝对见不到森林。说到森林,大家能体会到,那是一种望不到边的,里面有很丰富的一个生态的,独立的那样的一个地方,它很大,很深邃。而且因为树很多,很茂密,所以它会遮住阳光,而且人进去很容易迷路出不来。所以森林也给人一种阴暗恐怖的感觉,因而我们还有阴森、戒备森严这样的词。

那我们说,我们刚才讲的这几个字都跟“木”有关,接下来我们再讲几个跟草有关的字。我们先来看这个“屮”字。那大家看到这个字可能感到比较陌生啊,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不用这个字了,但是我们看它的字形,会发现这个字很简单,是不是很像一棵小小的草刚刚钻出地面,刚长出了小嫩芽的样子啊。是的,它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指代的就是小草。

我们看《说文解字》对屮的解释,许慎说,“屮,草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我们看那一竖,那一竖念gun,什么意思呢?他进一步解释说是“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那对照这个字形和这个解释,我们能很容易的知道这个字想表达的概念,就是小草初生的意思。但是这个字现在已经不用了,古时候还是用的,而且,在一些古文里,会说“屮”象草形,与“艸”为一字。那这个“艸”又是个什么字呢?我们讲这个艸字。

咱们看这个“艸”字,它读cao,字形又很像我们现在说的草字头,那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会发现它是由两个屮连在一起的,刚才我们讲林字,说两个木在一起,表示树很多。那这个“艸”是不是就是很多的艸呢?我们看《说文解字》的解释,他说,“艸,百卉也”。卉,我们下个字就会讲,卉其实就是草的总名,那百卉的意思就很明显,就是各种各样的草的意思。

那我在备课的时候,查“艸”字的字形,在国学大师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粘过来:“此字始见于篆文。其形由二屮构成。屮,中像茎,两侧像枝,像初生之草,据具体的实象造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艸由二屮构形,以表众草之义,形义契合。隶书、楷书沿之,形无变易,应可识其原形。艸由二屮构成,又和屮没声音关係,所以在六书中属于同文会意。字经隶书,形变作,楷书沿之,书写成「艹」,也就不易了解其原形了。”我觉得写得特别好,表述的既精炼又全面,还也很易懂,而且我也特别喜欢这种文言的表达方式,利润干脆的感觉。

那通过这段话,再加上“艸”字的字形演变的那个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它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写得“草”字的意思,那后来逐渐演变,变成了草字头的样子,这个草字头作为偏旁部首,造成了很多与草相关的汉字,但是它却不再单独指代草了。我们有了一个新字“草”来专门指代草的意思。而最开始的“草”字是指青冈树上结的橡子,后来用它代替了“艸”字之后,橡子的意思就慢慢隐退了。那我们就可以发现,汉字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不是被造出来之后就固定在那里一成不变的,是一路变化来的,并且还会继续变化下去。

那草有什么特点呢?种过庄稼的朋友都知道,要经常去田里除草,会发现草的生命力很强,长得很快,而且因为他们不是人为种的,所以长得也很杂乱无章,所以我们现在说什么东西写得很潦草,就是很好的用了草的生长特点;又如我们说打草稿,是说最开始写出来的这个东西很粗糙,没有规整。

说完了“草”这个字,我们来看看这个“芔”字,刚才我们讲“艸”的时候说,“艸,百卉也”,《说文解字》说,“卉,草之总名也”。也就是说,卉是草的总名,也就是泛指各种各样的草。我们看它的字形,也很有意思,就是三棵小草的样子,它逐渐演变,后来变为我们现在写得花卉的卉字。

我们现在就知道了,我们平常经常说得花卉市场里面的“卉”指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草。所以花卉市场啊,卖的不仅是花,还卖漂亮的草,比如说兰草之类。

好的,那我们讲完了形体是一棵草的屮,讲了两棵草的艸,又讲了三棵草的卉,那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四棵草的茻字。我们有没有觉得古人特别好玩儿,可以这样造字,其实还有,比如又、双、叒(ruo)、叕(zhuo)等等,只是这些字好多我们现在都已经不用了。那回头来看,四个草指什么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茻,众草也,从四屮”,意思也是一目了然,就是指众多的茂密的草的意思。

那这个字在古时候用的还是很多的,因为在古人的时代,那种茂盛的,很高的那种原野是很常见的,不过随着文字的不断演变,我们现在我们用“莽”这个字来替代了“茻”。比如我们说莽原,指的就是草长得繁密茂盛的原野。

那虽然茻字已经不单独使用了,但是以茻为基础造出的字还都在用,比如我们刚才说的这个“莽”字,其实它的本意就是一只犬躲在高高的野草中,它在干什么?它在等待猎物,因为我们古人很早就驯化了犬来为我们狩猎。那当猎物靠近的时候,犬会突然窜出来,所以这个莽又引申出鲁莽,莽撞的意思。

再比如这个“葬”字,它的本意大家可以猜出来吗?我们看它的甲骨文,是一个朽骨躺在一块板子上。到金文的时候,这个金文应该逆时针旋转90度,这块板子更清晰,是一个朽骨躺在“木”片开的板子上。那到了小篆,字体就和我们现在的写法相像了。我们看,中间是一个死字,表示是一个已故的人,那这个人藏在茻中。其实通过这个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埋葬习惯。最开始就是直接放在一个木板上置于荒野的,后来可能是因为暴露尸体会被豺狼鬣狗之类所食,所以后来用草包起来,藏于莽原之中。

《周易·系辞》中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guo)。”什么意思呢?是说上古时候的葬礼是很简单的,就用柴草把尸体厚厚地包裹起来,然后就置于原野之中,既不封土为坟,上面也不植树。只是后来才有了棺材下葬,入土为安这样的一个习俗。

除了莽和葬,还有两个从茻的字:“莫”和“暮”,我觉得这两个字的意境特别的美,美到就像一幅画,一幅什么画呢?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等到我们讲日的时候,一起讲,好吗?

结语:

好的,那我们今天呢,就讲了一些与木有关的字,又讲了一些与草有关的字。在最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没有这个课堂时间的概念,我还准备了一些跟禾有关的字,比如私、秀、齐、秋、年等等;此外还准备了一些和竹子有关的字,比如册、典之类。但是后来发现一方面是时间上讲不完,另一方面是大家也无法在短时间吸收太多的内容,所以就删掉了。但是通过上这个课呢,如果大家学会了学习汉字的一些方法,不妨课下自己先来这些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字,自己查查看,好吗?就像群里我们的郑淏妈妈听了上节课我讲的舌和甘之后,就很想知道甜的意思,并且尝试着用我上课讲的方法去查,我觉得这个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我们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特别好,希望大家继续加油。那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吧,谁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群里提问好吗?那谢谢大家,再见。

参考资料:1.《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说文解字考正》,董莲池,作家出版社3.《说文部首形义新证》,董莲池,作家出版社4.《说文解字今释》,汤可敬,上海古籍出版社5.《说文部首段注疏义》,胡安顺,中华书局6.《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7.《说文解字通论》,黄天树,北京大学出版社8.《说文新证》,季旭昇,福建人民出版社9.《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中华书局10.《汉字入门》,刘克熊11.《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王宁,三联书店12.《汉字构型学导论》,王宁,商务印书馆13.《说文学导论》,万献初,武汉大学出版社14.《〈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万献初,新世界出版社15.《白鱼解字》,流沙河,现代出版社16.《正体字回家》,流沙河,新星出版社17.《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许晖,化学工业出版社18.《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孟琢19. 《论语新解》,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