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宋】杨万里《小池》

【宋】杨万里《小池》

时间:2020-03-11 18:46:15

相关推荐

【宋】杨万里《小池》

《小池》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一首儿歌吗?这才不是一首儿歌, 这就是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但是,这首诗很有童趣, 所以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首儿歌。

这首诗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小”字,一个是“爱”字。换言之,这里边写到的所有的物象、所有的景象,透露出来都那么“小”。这个泉水只是一个小小的泉眼,流出来的时候还无声无息,说明这个水流是很小的,留出来的是“细流”,这小吧!“树阴照水爱晴柔”,这“爱”也是小。为什么呢?在树荫下边那么一 小块儿,被树荫所笼罩着。

“小荷”,什么是“小荷”呢?刚刚露出水面的稚嫩的荷叶,叶子还是打着卷的,露一点点的尖尖角,这一点点的尖尖角上,金鸡独立,立着一蜻蜓!这蜻蜓也不会多大,也是个小小的蜻蜓。这四句诗,突出的首先是这“小”。因为它的小,所以感觉到玲珑剔透,非常地小巧天真,非常地可爱。怎么就看出可爱呢?杨万里写这首诗有一个很重要的表达,就是想要写出人和自然之间那种非常亲密的感受。

细读整首诗,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为什么要用“可惜”“惜”呢?这不是很奇怪吗?“泉眼无声”为什么会可惜、怜惜?这“细流”,一个“惜”字,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思。这“泉眼”在岩石上,给人感觉好像只露出了一点点缝隙,只露出了一个很小的泉眼。那个很小的泉眼,就好像一个妈妈很怜惜地抱着孩子,让他轻轻地、小心地呼吸着一样。那么,这个泉眼呢?好像是非常小心地,非常怜惜地,舍不得让这泉水喷薄而出,而是要一点一点地非常细致地非常缓慢地涌出来。

所以“泉眼无声惜细流”,本来从自然界的景观来看,可能确实这泉眼比较小,所以这“细流”留得很慢,而且很小很细,但是在诗人看来,这泉眼流出的细流却仿佛带着情感一样,可这情感其实并不是说这泉眼和细流有情感,那是谁有情感呢?是杨万里!所以我说,杨万里的第一句就透着他对自然的爱,对这细流的爱。他为什么要爱着细流呢?那是因为诗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不仅是观赏的关系,而是一种爱的关系,而是一种紧密的关系。

第二句,“树阴照水爱晴柔”。在这小池上面有一棵 树,或者有好几棵树,它们的树荫遮挡住了阳光。于是那阳光照在这小池的水面上,就感觉是那么地轻柔,那么地温顺,那阳光就没有那么地刺眼,也没有那么地酷烈,这就是“晴柔”。那为什么杨万里非要用一个“爱晴柔”呢?那实际上是因为诗人不仅是对这池水,不仅 是对这景象,不仅是对这周围的一切,都感觉到饶有趣味,性味盎然。

这一切在他的目光当中,这细流,这树荫,这小池的水,都是那么的可爱,一瞬间仿佛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一个“爱晴柔”,就使得这一片树荫,这一小池水都显得那么的温情。我们感觉,这个初夏的时节在诗人的笔下真是变得万般柔情,千种风情。

三四两句更是颇有意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这两句诗也被认为是非常典型的宋调,后来多用来形容后辈崭露头角,就说这人“小荷才露尖尖角”。从实际景象来说,初夏时节的荷叶,质地还特别嫩,蜷缩成一个卷儿,在它的尖端就有那个“尖尖角”。等到它再成熟一些的时候,这荷叶就会舒展开来。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正好有一只小小的蜻蜓停立在这尖尖角上,远远看去还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呢。就是这么一瞬间的一幕,被我们的诗人捕捉到了。这一个瞬间的景象蕴藏了很多的生机,蕴藏了很多的天趣。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四句诗真是浑然天成。应当说,杨万里非常擅长写景,特别是擅长写作瞬息的景象变化, 就如陈与义在诗中写的,“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杨万里擅长写景,特别擅长捕捉生机勃勃的景象。比如他写“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走在这个重山叠嶂当中,走到这万山的圈子当中,走过一山又出来一山,可是在他的笔下,“一山放出一山拦”,这山好像是人一样,挡住了他的去路,特别活泼。再比如,“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诗人晚上住在寺庙里,怀疑晚上下了雨,早上起来发现并没有下雨,天晴的。原来昨晚是山中的泉水一直在鸣响,可是如果沿着溪水走,却听不到声音,这溪水流到山中,哗啦啦地发出了声音。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能感觉到自然的无限生机,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心性,都是很好的修养。杨万里这一类描写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的诗,又透露出了某种人生的意趣,这一类诗的风格非常地凸显,非常有特色,被人称为“诚斋体”。什么叫“诚斋”?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也就是1159年,杨万里被贬到永州零陵,现在湖南的零陵做县丞。当时抗金的名将张浚正好蛰居在永州,杨万里去拜访张俊,张俊勉励他要正心诚意,杨万里听进去了,就把他的书房命名为“诚斋”

杨万里是所谓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最早是学习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特点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换言之,多用点化前人诗句来成就自己的诗法。后来,他又学王安石的绝句,又学晚唐诗人的绝句,学来学去,最终他明白了,要向自然学习。用他自己的话来是什么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我散步后园中,我登上古城,我看到菊花,我看到竹子,我看到万象万物都到我的眼前来,成为我诗歌创作的题材。这也就是杨万里所谓的“活法”。什么“活法”?就是向自然界学习,就是要在自然界和自己之间,建立一种很亲密的、毫无缝隙的关联性。他用自己非常 敏锐的艺术手法,描写形形色色的、前人没有描写过或者很难描写的那些景象。换言之,在杨万里看来,以前人们写景都容易落于俗套。

比如,我们要看着明月作诗,自己的原创诗句还没写出来,脑子里头首先想出的是什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而杨万里认为,应该突破前人的这种桎梏,直接将自己敏锐的艺术思维和自然界联系起来,无缝对接。所以,后来姜夔说杨万里写诗是“处处山川怕见君”。这自然山川都怕看见杨万里,为什么呢?唯恐被他写进诗里。

所以,杨万里的诗是自然的诗,是活泼的诗。从他的诗里头,我们能够感受到无限的生机。这对于当时普遍学习江西诗派那种已经开始走向僵硬的诗风,是一种成功的拯救。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以自己极富特色的创作,为我们贡献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的好诗,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诗歌文化遗产。

【诗人介绍与创作背景】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着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着有《诚斋集》等。

有一年,杨万里到常州任职,这里淳朴的民风、农家的炊烟、小河的流水、美丽的田野都使他感到新鲜,一有空便攀登古城、漫步郊野、河中泛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一天他来到池塘边,只见一汪清泉分出细细的水流汇入池塘,杨柳拂水、影映碧波,杨万里诗兴高涨,即成小诗一首。后来杨万里感叹:以往写诗一味模仿,思路不畅没有灵气,如今顺其自然,到也意尽诗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