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 明清古建筑群 · 塘尾古村落 】——游走广东_东莞篇

【 明清古建筑群 · 塘尾古村落 】——游走广东_东莞篇

时间:2019-10-27 17:21:44

相关推荐

【 明清古建筑群 · 塘尾古村落 】——游走广东_东莞篇

底,在广州和表弟约定,再聚广东,参观二年一届的珠海航展,表弟办妥了航展的门票,10月底我们出发飞往广州。航展前的周末,表弟带上我们自驾游走在广东的古村落群间,第一地点就是位于东莞的塘尾古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村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

我们从广州出发,到达塘尾古村已经是下午一点了,周围没吃饭的地方,打听了一下,进村古井旁有家吃饭的店,也是这里唯一可以吃到饭的地方,进店坐下没有点菜的,套餐每人50元,菜品根据每天进货,没统一规定,也就是有啥吃啥。店里的环境还可以,有点农家的味道。店门口有口古井,很好找,名字叫“古围美食”。

等待中,到处看看拍拍,院子坐坐也不错。

开吃,我们四个人,二百元就这点菜外加一个汤,快饿昏的我们也顾不到别的,通通下肚,也算是有鱼有肉(圆)有鹅,荤素搭配。

吃饱了饭开始精神抖擞逛古村落了,宋末,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子孙生息繁衍,经元、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农业聚落。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

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几个公祠都是大门紧闭,我们只能在外面看上一眼。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 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

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在这古村落里走,几乎没遇见一个当地人,倒是那些鸡大摇大摆地游走在古村的街巷里。

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10月29日拍摄于东莞塘尾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