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热播 走进宋词 鉴赏宋词的唯美意境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热播 走进宋词 鉴赏宋词的唯美意境

时间:2019-11-19 09:45:58

相关推荐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热播 走进宋词 鉴赏宋词的唯美意境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又一次如约而至。于春节期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饕餮盛宴。

《中国诗词大会》从创办到播出,每次都掀起了国民热爱和学习诗词的浪潮,中国是一个有诗意的国度,每个人也都有一颗诗意的灵魂,诗词对人们的熏陶和影响,如“春雨润无声”。在千千万万人的心中,种下了我们对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种子。

今年春节,为了躲避疫情,大部分人都蜗居在家,闭门谢客。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如放下一切,调理好自己的思绪,保持一个良好向上的心态,怀着对古传统经典的致敬,守候在电视机旁,与我们的古诗词文化,来一场最深情的邂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宋朝的花园里,凝霜含露,最美的一朵情花莫过于宋词。她占尽园中风情,将尘世的浮名、仕途的追逐、江湖的杀气、女子的娇艳、爱情的甜美,都汇集在词人们的笔下,凝结在一首首的词作中。没有人能够给宋代的飘忽找到合适的注脚,如果非要选择一个具体的意向,那么恐怕也只有宋词了。在宋词中体味其千娇百媚的世间万象,也在缕缕宋词的芳香中,体味人间悲欢离合的爱憎。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如同王国维《蝶恋花》里所说:“一霎车法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所有的人都会在时间的烟尘中渐渐老去。不老的是绝美的诗词和内中表达的烟火人生。

今天,本文就带大家走进宋词,翻开宋词这部神奇的魔法书,走进宋词唯美的意境里,品鉴宋词的艺术风格、宋形式与音声之美、意境与生命之美。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地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美丽与璀璨繁华。

第一部分:宋词的艺术风格

唐诗与宋词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假如说,唐诗是一个深情酝然的世界,那么,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知性反省”和“即物求理”的精神,使宋诗必然酿塑出与唐诗不同的风格。

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中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婉约”、“豪放”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起于明代晚期的词谱专家张綖。他的《诗余图谱》一书的“凡例”之后有一个附识,将唐宋词划为婉约、豪放二体,并推秦观为婉约体的代表,苏轼为豪放体的代表。

婉约派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有物有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

以(宋)秦观《鹊桥仙》为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纤薄的云彩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出精心的恨憾。牛郎和织女悄然无言,各自横越过漫长的银汉。秋风白露中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鹊桥上怎忍心把归路回看。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陪相伴。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此词的结尾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这首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2.豪放派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并称“苏辛”。 豪放派的特点,总体来说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全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豪放派如巍巍高山,婉约派如涓涓细流,山使水更显柔媚,水令山更加巍峨。二者刚柔并济,共同为词的发展增光添彩,令后世受益匪浅。究竟哪一派成就更高,只能说是花开千面,各有千秋。当山河破碎时,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抒发情感时,豪放派无异于更打动人心;而当我们面对生离死别、儿女情长时,婉约派则会更令人感动。

第二部分:宋词的形式与音声之美

宋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具有诸多美学特征,其中形式之美与音声之美最为突出。词的形式之美,主要表现为句式长短错落而又相对整齐;音声之美主要表现为可以按谱歌唱,韵律和谐,节奏富有变化之美。

形式之美

以(宋)朝晏几道的《临江仙》为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句中有景,景中有情。宋词有令引进慢之分,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但无论哪种分类字句,长短错落是其主要特征。为了依照词调的旋律进行歌唱,宋词打破了五言或七言的固定格式。字增减数,从中可以看出错落中有齐整,有一种建筑的形式之美。

2.音声之美

词与音乐本来相通,所谓“倚声填词”,先有声谱,后有歌词,讲的就是词与音乐的关系。因此说音乐美是词的一个重要特征。

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说:“词是诗、乐结合的新创造。”词本身就有音韵之美,声调、韵律和谐,节奏富于变化,自然有音乐的美感,即便不唱,读来也朗朗上口。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效,再加上平仄的使用,就更凸显出声调的抑扬起伏,不管是唱还是诵读,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与节奏。

以(宋)柳永的《蝶恋花》为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词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柳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所以才有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深受人们喜爱。

第三部分:宋词的生命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以独绝的思想凝炼所写之作,使词境表达的富有生气。词作之美在于意境,恰如美人之美,在于一个转身,在于拈花一笑。

尼采提出的生命美学,揭示了人生命的本质。指出了艺术的产生是出于生命的需要,艺术来源于生命,同时也服务于生命。

词作在形成的那一刹那,便富有了生命。蕴含了对生活富有情思的美学态度。

意境之美的表现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全词设色清丽,意象蕴藉,形象地刻画出四周景色,烘托出诗词人的情怀。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离合悲欢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意境的描写,传达出词人的内心感受。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明代吴从先《草堂诗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评语:“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2.意境中的生命之美

在宋词创作中。作者常常用富有生命力的意象来把握词境的命脉,创造词境的生命美。生命的美,在于灵动,词作的美,在于拥有生命。比如月草花鸟楼桥等意境中的事物,都被词人通过想象,运用抒情、夸张等手法赋予其生命,然后抒发出自己心中所想所感所悟。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逝去,当年的住处,荒凉残败不堪,这里的“草”寄托着词人对英雄逝去之后的萧条冷落和后继无人的深深叹惋。

再如谢逸的《蝶恋花》的“独倚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一草的目之所及,无边无际,迷蒙如雾,渺远如烟,来形容愁绪无数笼罩在心上,无法消散。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将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情感,通过词作这样的手段,用生命意识灌输到“月”意象中,使“月”这个意象拥有了生命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与兄弟苏辙,情深意厚,二人在熙宁四年于颍州分别,有六年未见。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就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二者都是自然常理。于是以理谴情从共同赏月中来相互慰藉离别。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情愁。

在词中,词人蕴染了月的阴晴圆缺,月的色彩和缱绻温柔的情调,赋予了月以生命的内涵。

月在天上遥不可及,无法捧在手上。但是词人却通过自我感悟,将自己的生命灌注于月之中,月便有了生命内涵。词人把生命灌注于意象,将自我感悟输入意象,创造了月的生命之美。

宋词不愧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一朵奇葩。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清明上河图的盛世景象。

结语:有的人愿意把宋词比作玉兰,说它清幽、高雅,不染凡尘;有的人喜欢把宋词喻为橄榄,初觉生涩,但回味隽永; 然而更多的时候,宋词却是一朵情花,它以绝美英姿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让喜欢阅读并欣赏它的人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她。可见,世上唯有“情”字能让人肝肠寸断,却始终执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