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孩子成长最需要这三种感觉:自主 胜任 被需要感

孩子成长最需要这三种感觉:自主 胜任 被需要感

时间:2023-11-16 09:30:59

相关推荐

孩子成长最需要这三种感觉:自主 胜任 被需要感

寿国英是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参与心理危机干预。

在她接触的案例中,既有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学习没有动力,生活缺乏目标;又有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偏差的,孩子的思维促狭,状态颓废。

当我们讨论“穷养孩子”还是“富养孩子”的时候,寿国英觉得,与创造物质条件相比,家长最应该操心的,是让孩子体验自主感、胜任感和被需要感。

有这三重感觉的孩子,无论所处的环境如何,往往学习更优秀,生活也更幸福。

寿国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

35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

自我决定理论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安(Ryan Richard M.)提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争取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的动力,使其努力掌控环境中的挑战。

寿国英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的自主感、胜任感和被需要感,正是建立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

三重感觉是互相关联,逐层递进的关系,贯穿在他们从事的每一件事情中,不仅孩子需要这样的感觉,对成年人同样适用。

“中国的孩子从人生一开始就缺少这样的感受,饭是喂给他们吃的,不是自己要吃。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经常被忽略,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模糊,就像前几年那句流行语说的‘有一种饿是妈妈觉得我饿’。”

在寿国英看来,三重感受的体验都缺失的话,孩子自我决定的能力逐渐丧失,长大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她去学校给毕业班的学生做心理辅导讲座,发现不少初三、高三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问他们填报什么志愿?

回答:随便。

理由是:想也不一定成功,所以就不想了;随波逐流吧;想也白想啊……

“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很听话,但是进入大学,一直读到大学一、二年级以后,发觉学习的东西和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喜欢的,又不像从前那样,身边有家长和老师盯着,就开始反抗了。”

寿国英接到过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给12355热线打电话求助,说自己不想读书,从小到大都痛恨读书,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后来这个学生真的退学了。

“这个孩子的人生没有自主性,学习是妈妈要我做;对专业不喜欢,又使得他失去胜任感;唯一的被需要感就是满足妈妈的虚荣心,等到考上清华大学,觉得欠父母的都还了,一切也就结束了。”

寿国英说,孩子沉溺于网络,里面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他们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找回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胜任感和被需要感,觉得自己是在拯救世界,即便通宵达旦也甘之如饴,甚至猝死网吧。

“自主感、胜任感和被需要感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琴童学钢琴的例子来说明。”

寿国英解释,现在的孩子学什么,一般都是家长替他们做决定,就算是兴趣班,基本上也没有完全是自己选择的。

“有的孩子一开始的确是有兴趣的,但是三分钟热度,很快没有兴趣,一会儿又有兴趣,反反复复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老师表扬,或者表演的机会,他们就有了胜任感;遇到学校举办合唱比赛,班级里需要钢琴伴奏的话,被需要感得到激发,练琴就容易坚持下去。”

按照现在流行的观点,兴趣并不完全是与身俱来的,还需要后天的培养,自主感、胜任感和被需要感是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干预和努力。

“孩子走多远就看家长陪多远。”寿国英说。

给孩子设置一点障碍

三重感觉中,自主感是做一件事情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现在的一些家长也有发扬明主的意识,事先会问问孩子的意见,不过因为孩子的年纪还小、阅历有限,他们表达的想法,很可能言不由衷,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寿国英看来,自主感不是完全地放任,而是教孩子如何负责地做决定,从小就建立起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为此,她建议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之前,为他们设置一点障碍。

“有个二年级孩子的父亲来找我,说孩子想学钢琴,他担心又要学习又要弹琴,是不是忙得过来,问问我的意见,我让他别着急下结论,先难一难孩子。”

寿国英回忆,第一回合,父亲告诉孩子,钢琴价格很贵,对家里的经济情况是个挑战。过了一阵,孩子看到别人弹琴,又来缠着大人要学琴。

于是就有了第二回合,父亲对孩子讲,学琴的费用也很贵,一节课要200元。过了一阵,孩子又来了,明确表示还是想学。

第三回合,切入正题。父亲郑重地和孩子谈:每天弹琴起码要花一个小时,你现在功课都要做到很晚,再弹琴时间来不及,还是算了吧。

就这样磨了一个学期,这个孩子还是坚持要学琴,并且承诺会把功课先做好再弹琴。这个时候,寿国英对孩子父亲说,是买钢琴的时候了!

结果孩子信守诺言,不但学琴上手快(因为年纪大理解力强),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做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

“孩子卷土重来反复地要求,说明是经过认真思考,不会轻易放弃的,这就是自主感。”寿国英说,家长故意设置的障碍其实是试金石,因为硬塞给孩子的,他们丢掉得也很快;只有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才会倍加珍惜。

“孩子从小学会为自己拿主意,做事要靠谱,长大以后他们才能够替别人拿主意,成为有担当的人。”寿国英评价。

家长首先要相信孩子

因为做心理咨询的缘故,寿国英接触到网瘾的概念。起初她不理解,为什么打游戏的过程中也有困难,运气差一点的,两分钟不到就输掉,游戏结束,但还是有那么多孩子对此孜孜以求,欲罢不能呢?

为此,她“以身试法”,学着打游戏。

“我看到办公室同事玩‘十字消除’,打到135分,而我不会玩,第一次只拿了35分,就回到家里关起门,一个人从中午12点玩到凌晨2点,当中只随便扒了口饭,最后分数越打越高,直到140分,超过同事的成绩,特别有成就感。”

那次亲身体验,让寿国英悟到,网瘾的背后,其实也有胜任感的因素。

“我一个人躲在家里打游戏,从‘小白’开始,没有人会嘲笑我打得不好,有一点点进步,屏幕里就会跳出激励的标语,让我愈战愈勇。”

受此启发,她发明出一个对抗网瘾的“歪打正着”的办法。

“我告诉家长,只要你打游戏的技术比孩子好,同时不停地对孩子说,你的水平真臭,孩子肯定没兴致再打游戏了。”

从打游戏到学习,背后的心理因素是一样的。

寿国英感叹,家长有时候甚至有一点“贪得无厌”。孩子考得好,最多只给2分钟的表扬,末了还加上一句“不许骄傲”;考得不好,除了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孩子回到家里还要遭到父母的责备。

“就算考到90分,只要比平均分低,家长肯定是不满意的;考进前十名,按理说已经是名列前茅了,家长还要求他们向第一名冲刺。挫败感时常取代胜任感,让孩子怎么坚持呢?”

在寿国英的眼里,考得再不好,这次考试也已经过去了,只要今天不会的明天会了,今天犯的错误明天尽量避免就行了;反而是孩子考得好的时候,家长要多做做文章,鼓励他们讲讲经验。

“孩子自己是会反思的,他们的反思能力超出我们预期。现在教育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关注太多,家长不会管就索性不要管,让孩子的分数上上下下,学习成绩是会自己爬上来的。”

前一阵,阿联酋的一个实验引发很多人的关注。

同样的两盆植物,每天施一样的肥,浇一样的水,晒太阳也是同进同出,唯一的区别是为它们贴上不同的纸条,一张纸条上写着:这株植物被霸凌;另一张纸条上写着:这株植物被褒奖。

与此同时,实验人员找来很多人录音,把音频在植物“耳边”循环播放,对着一盆植物说诅咒、嘲讽、指责的话,对另一盆植物说肯定、赞美、表扬的话。

结果30天以后,那盆天天被骂的植物活生生地枯萎了。

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寿国英强调,作为孩子最亲近和信赖的人,家长首先要从内心深处相信,孩子是一颗种子,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她曾经接到过一个求助电话,是一个高三学生和他母亲一道打来的,两个人在电话那头一起哭。母亲对寿国英说,我对孩子没什么要求,他考大专也可以,谁知道孩子听到这句话,非但没有觉得如释重负,反而哭得更凶了。

“我问这个孩子,你是不是想考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不是什么大专的?孩子一下子被震住了,回答是的,但是妈妈不相信他,只要他考大专就够了。”

寿国英说,这个案例很有意思,很多人只知道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这个孩子恰恰需要“鸡血”。

“其实他未必有考一流大学的能力,父母不想给他太大的压力,却无意中挫伤了孩子的胜任感,使得他面对高考而感到无能为力,精神崩溃。”

在寿国英看来,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人体上伤口的愈合,过分地关注反而不好,而且你相信他好,他才会好得快。尤其是当内在的胜任感得到外界证明的时候,还会互相印证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越来越好。

目标要定得酷一点

,北大才女赵婕的一首诗一度在网络上被妈妈们疯传,诗里面写到: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

终于听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

为了付出与欣赏。

不求孩子完美,

不用替我争脸,

更不用帮我养老。

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

让父母有机会与他(她)同行一段……

寿国英把这段话读给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听,小朋友听了以后说好感动,好想哭;但也有小朋友问,妈妈很爱我,我怎么爱她呢?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生了很严重的病要死了?

孩子的反应让寿国英有点吃惊:六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被需要感的认知。

还有一件事让寿国英印象深刻。有一次在公园,她看到一个小孩抢着要买门票,爷爷不同意,让他把钱存在储蓄罐里,孩子一再地坚持,到最后说,爷爷,我买好以后,你再把钱还给我吧。

“我意识到这个孩子要的其实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你很爱我,我也想表达一下,帮你做点事。孩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自尊和价值,而这样的情感表达恰恰被大人忽视了。”

在寿国英看来,让不少家庭头痛的孩子读书的问题也与此有关。一来不是孩子自己要读书,而是家长逼着;二来家长什么都不让他们做,包括家务,只要安心读书,结果还没有读好。

“孩子的内外责任感都丧失,因此动不动就会走极端。”寿国英觉得,被需要感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会算数了,一家人出去吃饭,可以让孩子算账并付钱;懂英文了,出国旅游的时候,要求孩子问路当翻译。

“家长要让孩子感到,全家人因为你而获得更好的生活,你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他们就会有动力去学更多的东西。”

对于这个时代的孩子,寿国英认为,不妨把目标定得酷一点。

“现在是太平盛世,不好好读书以后没有饭吃,养不活自己这样的话,对孩子已经没有什么说服力了。家里没什么要他操心的,有房有车有饭吃,还有社会保障机制,孩子非常清楚这一点。”

寿国英给孩子上课,对他们说,特朗普上台要围堵中国了,后,中国是老大、老二,还是老三,全靠你们,要好好学习,把芯片做出来!孩子们听了,一下子都来劲了。

“革命烈士什么时候出现?是国破山河在的时候,我不救国谁救国?同样的道理,我给孩子定高大上的目标,讲中国命运、拯救贫穷这样的伟大使命,不是喊口号,更不是政治宣传,而是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产生被需要感。”

寿国英说,为他人做,心里面的成就感会成倍地放大,快乐感也会出来,反过来坚信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也是能够胜任的。这个时候,自主感、胜任感、被需要感三种感觉就连通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