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蝙蝠:中国古人的吉祥物

蝙蝠:中国古人的吉祥物

时间:2022-05-17 10:51:47

相关推荐

蝙蝠:中国古人的吉祥物

样貌丑陋、不招人喜欢的蝙蝠,在中国却变成人人喜爱的吉祥物,其形象走入千家万户。令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个中原因,与中国的意象文化和语言文化有关。

蝙蝠在西方民间是“吸血鬼”的化身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如西方民间视蝙蝠为魔鬼、巫婆、吸血鬼的化身,对其十分厌恶,而中国人则视蝙蝠为“福”的象征,称之为“天蝠”、“仙鼠”、“福鼠”,对其青睐有加。喜恶之情不同,对蝙蝠的形象塑造自然也不一样,西方的蝙蝠形象重写实,丑陋而狰狞,中国人则以抽象的手法刻画蝙蝠,化丑陋为美好。

中国的蝙蝠文化大约形成于两汉魏晋之际,在此之前,不仅文献的记载很少,出现蝙蝠形象的实物也不多见。《山海经·北山经》提到一种名为“寓”的鸟,说它“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后世注释者多认为指的是蝙蝠。如郝懿行注:“此经寓鸟,盖蝙蝠之类,唯蝙蝠肉翅为异。”其实“寓”鸟只是像蝙蝠而已,不一定是蝙蝠,首先“其音如羊”已不符蝙蝠的声音特征,另外《山海经》还说这种鸟“可以御兵”,即有刀枪不入的本领,这种特征更与蝙蝠风马牛不相及。

汉代铜镜的蝙蝠纹和“神仙”观念有关

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蝙蝠形象,出现在商代玉器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早期的玉蝙蝠,正面为带冠兽面,以阴线刻画形象,突吻、细眉、圆眼、立耳、悬垂状大鼻,两侧为向后波浪状伸展的翅膀。全器抓取蝙蝠展翅时的动作加以夸张,又以兽面来神化蝙蝠原有的面部特征,极具神秘色彩。而在同时期的青铜器上,难以找到确切的蝙蝠形象。古人如何看待蝙蝠这种动物,还不明确,虽然“五福”的概念在《尚书》中已经出现,但在当时对蝙蝠的称呼不同、读音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不可能用谐音法以“蝠”代“福”。

两汉以后,蝙蝠的名称和读音已确定,《说文》称:“蝙蝠,服翼也。从虫,畐声。”《续博物志》、《孝经·援神契》等书对蝙蝠的生物特性也有所记载。蝙蝠的形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铜镜上。该时期有一种镜子名为连弧纹镜,实际上是变形四叶纹镜,此类镜的显著特征是原来钮座附近的四叶纹脱离了钮座,独立发展成形如蝙蝠的纹饰,向外呈放射状,占据镜背的中心位置。汉代镜背上的纹饰均有吉祥寓意,这种由草叶纹演变而来的蝙蝠纹,应与汉代流行的神仙观念有关。当时民间有一种传说,称生活在钟乳洞里的蝙蝠因能喝到洞里的水得到长生,千年之后它们身体的颜色也发生变化,从原来的黑色变成通身雪白,成为“仙鼠”。

曹植作赋嘲讽蝙蝠“非禽非兽”

晋代道教著名人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晋代离东汉不远,很有可能汉代已产生对“千岁蝙蝠”的崇拜。这种荒谬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直至清代还有人相信,如清人屈大均说:“(蝙蝠)以乳石精汁为养料,夏间出食荔枝,冬则服气,纯白大如鸠鹊,头上有冠,或千岁之物。”这样,人们便把蝙蝠与长寿联系起来,汉代铜镜上的蝙蝠纹,可能是长寿的象征。

当然,在两汉魏晋之际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蝙蝠是吉祥物,厌恶蝙蝠者大有人在。如曹植就写过一篇《蝙蝠赋》,称蝙蝠为“奸气”所生,“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为“毛群”所不容,被“羽族”所斥逐。对蝙蝠“非禽非兽”的特征,常有人加以嘲讽。至明代,蝙蝠成为街知巷闻的笑话。明人冯梦龙将之收入《笑府》中,题为“蝙蝠骑墙”:“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类似的传说还有不少,但即使如此,大众仍然相信蝙蝠会带来吉祥。唐人十分喜爱蝙蝠,韩愈、白居易、元稹等诗人都写过咏蝙蝠诗。白居易称蝙蝠为“鼠中仙”,有“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之句。而人们之所以喜爱蝙蝠,除“千年蝙蝠”的传说之外,更重要的是“蝠”与“福”谐音。正如诗人孟浩然所说的:“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在唐代已因谐音将蝙蝠视为“福”的象征,且当时蝙蝠的形象出现在织绣、图画等上面。

明清人吃穿用行都打上蝙蝠烙印

蝙蝠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是明清两代,在此期间,将蝙蝠神化美化的各种传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如人们盛传八仙之中的张果老是混沌初开时白蝙蝠精变化而成;又传钟馗由蝙蝠变成,或田鼠饮了奈何桥水,长出翅膀,变身为蝙蝠,做了钟馗捉鬼的先锋……这些传说使蝙蝠形象广受欢迎,并迅速走入千家万户,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引“蝠”入室、招“蝠”上身。从建筑、雕刻、绘画,到瓷器、玉器、金银器、服装等,无不出现蝙蝠的形象,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打上了蝙蝠的烙印。如清代皇帝龙袍上的图案,除以龙为主角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配角,如“十二章”、云纹、蝙蝠纹等。红色的蝙蝠纹配以云纹,寓意“洪福齐天”。

以蝙蝠寓“福”为基础,人们通过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如“福在眼前”(蝙蝠与铜钱的组合)、“福寿双全”(由蝙蝠、寿桃、铜钱组成)、“翘盼福音”(童子仰望空中蝙蝠)、“福寿如意”(由蝙蝠、“寿”字、如意组成)、“平安五福自天来”(五只蝙蝠从天而降,童子捕之入花瓶)、“福增贵子”(蝙蝠与桂花的组合)、“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绕“寿”字)等,图形类别繁多,数不胜数。由于蝙蝠纹大行其道,处处可见,乃至令一些高雅人士觉得太俗气,不愿意在艺术品上刻画蝙蝠。

一些艺术家则以蝙蝠题材为基础刻意创新,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齐石白的《五蝠行云图》,“拟老莲子笔法”,把蝙蝠画成龙的样子,又将黑蝙蝠画成红蝙蝠,这种亦蝠亦龙的创新手法,获得一致的好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