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桂林刘仙岩养气汤

桂林刘仙岩养气汤

时间:2020-04-06 22:47:44

相关推荐

桂林刘仙岩养气汤

刘仙岩宋·吕渭刻《养气汤方》

讲究养生长寿,信仰神仙和方仙之术,以成仙得道为最终目的----这是地道的中国道家文化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在北宋末年的石刻《养气汤方》(图版18)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有人在桂林城南的南溪山后刘仙岩内刻上了一个养生药方《养气汤方》。石刻高43厘米、宽66厘米。这个方剂的组成很简单,只有三味药:附子、甘草和口黄(此处因损缺一字,不知为何“黄”,或为“姜黄”?)。刻碑人很心细,把炮制和服用该方的详细方法也公开了出来。这个方法不复杂,按《广南摄生论》载《养气汤方》:

用四两去了黑皮的附子微炒,加上二两经过浸泡、焙干的口黄,再配以一两炙甘草,将此三味药同捣成细末,经网罗筛过即成。每次服用时,加一点盐,于饭前空腹服用一大钱。

刻碑并提供这个方剂的人名叫吕渭,时任广西提举常平,是个掌管广西粮仓和农田水利方面的重要官员。他在碑文上说道,这个药方很灵验,早年曾经有一个叫刘君锡的官员因犯事被流放到了岭南,此君有幸遇到一位百余岁的老者刘仲远先生,刘仲远传授给他此方,并嘱咐说,每天清晨早起,梳洗完毕后,空腹先服用此汤,可保你一日无事,天天如此,便可以终身没有疾病了。刘君锡遵嘱服用此汤后,虽在岭南数年,竟免除了岚瘴之患。刘君锡后来回到了家乡,常年服用此汤,很健康地活到了九十岁。

吕渭在碑文中提到的百岁老人刘仲远,为桂林地方史志中的传奇人物。刘仲远的名字叫刘景,仲远是他的字。刘景早年是个杀猪的屠夫,因杀生太多,有所悔悟,于是,放弃屠宰外出经商谋生。一日,路遇一道家方士,两人饮酒畅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态。方士拿出了一片铅赠给了刘景,说:“这东西很神奇,能把铜铁制成黄金。”刘景很高兴地接受了下来。没多久,刘景遗失了方士所赠的铅片。不知是缘分还是什么原因,刘景从此自号大空子,云游四方,与道家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刘景云游至京师,客居在一个叫贾昌朝的大官的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此时的刘景,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整天为生计而奔波的屠夫佬了。贾府的优越条件使他无须为生活担忧,在安心修炼中,他脱胎换骨,彷若神仙,无论春夏秋冬,只需穿一件衣服,整天不吃饭,只是饮酒大笑,旁若无人,与人谈论老庄、《周易》时,深奥而玄妙。直到皇}右年间,刘景才返归故里。回来时,容貌气色如同少年一般,而他的妻子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这使得家乡的人们惊异得不得了。刘景回家后,选择了南溪山一个岩洞为修炼之处,住了进去。每当妻子儿女到岩洞去看望他时,山野中的毒蛇猛兽皆不能靠近。嘉{右年间,广西转运使李师中曾去看望他,并赠其诗歌一首。到了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九月的一天,刘景忽然把儿子召来嘱咐说:“我死后用火葬我。”就在当夜,刘景无疾而终,享年118岁。就在儿子遵嘱举火要焚烧棺木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只见棺木突然自动开启,大家定睛一看,不见刘景尸身,仅存衣袍腰带鞋子而已。众人知其已修炼成仙,于是,刘景居住过的这个岩洞从此就有了刘仙岩这个名称。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在岩壁上刻了一幅刘仙画像,供人瞻仰。

刘仙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引得有宋一代不少官员都到刘仙岩去寻访刘仙遗迹,凭吊这位古代长寿之星。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九月,南宋著名诗人、广西经略使张孝祥就怀着一片仰慕之心前去瞻仰了刘仙画像。刘仙像双目炯炯有神,满脸须髯怒张,张孝祥满怀崇敬,题像赞一首,以表欣赏之意:

河目甚口,须髯怒张,人貌而天者耶?

其骨已朽,其人不死,与天地齐年者耶?

山高谷深,变化成空,一笑相从,

惟我与公!历阳张孝祥赞。

时人评价说,张孝祥本身就是个仙才,他到刘仙岩为刘仙题像赞这件事,从而使得刘仙岩“山谷增辉”。

《养气汤方》的最早传授者刘景(刘仙)生活在北宋早期,当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信奉道教,凡是天、地、风、雷、雨,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无不赋予神灵,由此应运而生了城隍、土地、灶神、门神、山神等各类神仙。当时,还把许多名人义士都奉为神仙,如“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古代的帝王都祈祷长生不老,宋代的帝王也不例外。尤其是北宋早期的宋真宗和末期的宋徽宗,他们信奉道教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道教得到空前尊奉,几乎成了国教,各地道教宫观相继修建,祭祀活动非常频繁。有宋一代,在桂林这块土地上,除了一些像刘仙一样的道士住在岩洞中修炼外,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道观,如七星观、东观、元妙观、真山观、千山观、紫极宫、东华观、元在庵等。这个时期,道教文化在桂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桂林石刻《养气汤方》及刘仙故事就是最好的印证。

薛福成(1838-1894)《庸盦笔记》:

桂林刘仙岩

出广西省垣文昌门三里,有刘仙岩,幽石玲珑,螭连蜃结,枕清漪,茁芳芷,至此耳目一开。相传:仙,元时人也,名仲远,以屠豕为业。家于岩下,上有小庵,仙每旦闻钟声则起,磨刀霍霍,屠豕趁墟有年矣。忽一夕,僧梦缁衣老妇跪而泣曰:“我母子八口之命,悬于上人手。”僧骇问故,曰:“勿击晓钟,即生全之德也。”僧起,忆梦中语,因暂缓撞钟,以观其异。日向晨,闻岩下疾呼而至者,刘仙也,问:“晨钟何为失鸣?汝贪高卧,致余废趁墟之业。”僧以梦告,仙斥其妄。归家,则母彘生七子矣。仙恍然有悟,掷屠刀于溪,向僧谢罪,即隐于庵旁岩穴中,炼神服气。久之,为人决休咎,多奇中。京师长春馆道士邱处机闻其名,致札邀往。岁余而还,后不知所终。村人疑其羽化,改庵为道院,肖像祀之。岩中高旷如大厦,其右有小岩,即刘仙当日坐卧处也。山故多虎,而岩无门垣,仅蔽风雨,虎狼之患终不及云。乾隆中,山阴人俞蛟游此,记其事颇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