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如此读庄子《逍遥游》 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间打开

如此读庄子《逍遥游》 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间打开

时间:2019-11-24 10:33:37

相关推荐

如此读庄子《逍遥游》  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间打开

如果要在中国古代圣贤中找一个“智慧通天”的人,我相信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庄子。

当然,用“智慧通天”这个词,未免显得不沉稳,但我认为,这是对庄子最好的定义。

在庄子哲学思想中,涉及到形而上学、本体论、辩证思想、相对论、宇宙观、认识论等较多观点,无论我们从那一个观点进入,都能够一窥庄子哲学的宏大与深邃。

可以说,在中西方哲学家中,能像庄子这样洞察人性、万物以及世界本相,且能够将其准确描述出来,并找到终极性解决方案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庄子》一书,分外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被公认为庄子真作,其他的外篇、杂篇有可能是后学“伪作”。当然,最重要的思想在全在内篇里,共七篇文章,可谓篇篇精品,句句真知。懂得庄子内七篇的思想内涵,也就懂得了庄子极高的智慧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旨要所在。读懂逍遥游,庄子全篇皆通。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初心,也是终极指向.

读不懂逍遥游,读完庄子亦枉然;读懂逍遥游,整个道家学说可懂。

古今很多学者喜欢解读庄子逍遥游,所以关于逍遥游的解读版本很多。

最具代表性的解读主要以魏晋时期的郭象为代表,郭象将逍遥游解读为追求心灵自由,可获得人生超脱的基本意义,并在此强调万物平等,其说:“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意思是虽然有大有小,但只要追求心灵的境界,都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之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同样继承了郭象的思想脉络:“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他们将是同等幸福的。”

其实,这是一种“和稀泥”般的误解解读,其解读思路是综合了庄子思想的核心,将其套在《逍遥游》上。当然,从方向上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实际的意义。这就好比成功学说,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问题是需要怎么努力?我们需要怎么认识世界?怎么与世界建立关系?我们该注意过程中的哪些因素?等等。

从逍遥游中庄子对大小对立的评判来看,看起来很明显是在讲不平等的意思:庄子明显在嘲讽那些嘲笑大鹏鸟的燕雀之流;还有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意思就是说小的不如大的。

因此,如果在《逍遥游》里讲平等观念,这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但请注意,庄子也不是在讲万物不平等,如果庄子讲万物不平等,那他的思想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在《齐物论》中很明显的讲万物平等。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解读《逍遥游》都是有悖于庄子的原义的。这些解读将庄子哲学带入到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空泛境地或消极避世的局面里——这也是现代人对庄子的整体认识,这就把庄子哲学带进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削弱了文化思想的力量。

其实,我们只要多加分析,就会发现,逍遥游其实是对人类认知问题的探讨。

众所周知,哲学有著名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哲学三问可以说是哲学的终极命题,哲学所有的折腾都是为了解答这三个命题。那为什么要解答这三个问题呢,就是让我们知道该怎样“正确的过好这一生”。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解答的命题,当我们处在“人”这个状态上,我们就不可能完全正确解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只能虚构、臆想——这就是各种文化、思想、宗教的来源,也是人类纷争的根本原因所在。

尼采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当我们处在人这个生命本身时,以生命本身去看生命,本身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跳出生命来看生命,这又是不可能的。”

其实,庄子哲学的根本也是围绕这三个哲学命题来讨论,但庄子在这里,显得比许多哲学家都要聪明,他反其道而行,他不是解答“是”的问题,而是解答“不”问题。也就是说,庄子不是解答“人如何正确的生活”,而是揭示人“不正确的生活方式”。这样既避免了因为臆想而陷入虚无,又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弹性。

那么,解答了“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进“正确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庄子揭示了人的存在状态或说对世界万物的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为了帮助我们靠近“正确的生活方式”。

《逍遥游》的思想动机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对“人如何正确生活”的认知探讨。

这其中,我认为,包含三个层次的思想,或说三个境界:正确认知人的状态、正确认知人的价值、正确对待人的生命。

点击加载图片

一、正确认知人的存在状态

庄子首先用大鹏鸟的意象为我们打开这个认知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在这里,庄子先引用《齐谐》这本书里的一个故事:这只大鹏鸟是由一条名叫鲲的鱼转换的,长达几千里,翅膀像云彩一样遮天盖地,所以大鹏鸟能驾驭着风腾飞九万里,飞向遥远而美好的南池。

我们看到这里,通常就会认为这只大鹏鸟太厉害了,但紧接着,庄子就打破了我们的认知: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说,不管是气雾、飞扬的浮尘,都是生物互相吹拂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眼见看见的那样。我们看见的天真的是湛蓝的吗?未必是,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离得远,如果我们从上往下看,有可能也是蓝色的呢?

庄子接着举例论证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其意是如果水不够深,它就不能负载大船,如果我们在门前洼地上倒一杯水,放上一根小草就能当船,但如果放上杯子,它就胶着不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也就是说,那只大鹏鸟能飞九万里,那是因为有强劲的风承载在下面,同时,因为它背靠蓝天,没有任何阻拦,它才能图谋飞到南海。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你的成就是平台给的,离开平台你什么也不是。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与庄子这段寓言,都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提醒:认清自己与世界真实的样子,不要被自我局限的眼界所欺骗,就像那只大鹏鸟不是你所见的那样厉害,其实它也是靠风承载着的。

如果没有这个认知层面,我们往往就容易作出可笑的举动和错误的抉择。事实上,人的局限性,迫使大多数人难以跳出眼界认识事物的本质。

可不,庄子举例了: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在这里,蝉和斑鸠讥笑大鹏:我们从地面飞起来,还被树枝挡住了,不得不停止,有时候飞不起来,就只好落到地面。又说,如果去郊外,可以准备三顿饭,回来还可以饱饱的,去百里之外,可以准备过夜的食物,去千里之外就要准备三个月的口粮,这怎么可能呢?

蝉和斑鸠就是典型的认知局限的代表,而且这是一种逻辑牢固的认知局限,他们的认知就陷在自我的经验当中,难以认知到比他们经验更壮阔的东西。

所以,接下来庄子又强调了大小认知的差别。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在这里,庄子将大境界与小境界,即高维度与低纬度进行对比:只存活一天的菌类不会知道第二天的情况,只活两季的蟪蛄并不知道一年有四季等等。也就是说,庄子在此给我们呈现了世界的本相:低维之上有高维,言下之意就是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未必是我们认知的世界,我们看不见的、不能感知的比我们看得见、能感知的多得多。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很有限的状态,也就是人有“认知局限”这个问题。

接着庄子用汤和棘的对话,告诉我们,世界万物的存在状态,是有大小境界存在分别的,即告诉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言下之意,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自我主义、盲目作判断等等。

接着,庄子就开始说人的问题。

庄子将那些任一官半职、讨好国君而获得信任就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比作小雀一般的人物。很显然,庄子此段是针对儒家的批评。当然,如果我们从浅层次上来认为(很多人的思路),庄子是针对整个儒家,但如果我们客观的来看,庄子批评的是世面上那些“居官位,却不做事”还爱“耀武扬威”的人。

但请注意,我们读到这里,有可能会认为庄子其实举那么多例子,其实目的就是为了批判儒家。或者说其实为他的“避世不就”找理由。如果我们这样看,那就把庄子看低了,那庄子也够不上开篇我们所说的“智慧通天”。

其实,庄子在骂完了儒家,又带来我们更上一个层次,他马上举例宋荣子、列子这样的世外高人:宋荣子荣辱不惊,看破了世界的功名幻象,而列子已经可以御风而行。

但这样的世外高人,庄子却说他们仍然“未数数然”,即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在这里,虽然庄子将这种境界放在高于儒家那种境界,但庄子强调说这种境界仍然不是最正确的。

其实,历来很多学者给我们解读逍遥游,都只是到了“列子、宋荣子”的境界,就是让人放弃功名利禄、追求心灵的自由,获得超脱的幸福生活。这就造成了普遍对道家哲学的“消极避世”的认知印象,其实非也!

庄子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境界,在批评和否定了各种现象的认知弊端,庄子抖出了他的解答: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段话是逍遥游的核心,也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更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意思是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把握天地的本性,顺从六气的变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即逍遥无所待——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描述,如果从形而上学来理解,这就是神仙一般的境界。

但这不又让我们进入了虚无中了吗?我们该如何到达或向这个方向出发?接着,庄子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达到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谓无己、无功、无名,就是让我们认识世界、判断事物、追求事业等上面,消除自己的成见、私欲、种种概念等东西,我们才能超脱认知局限。

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是努力生活在错误中,才能真正接近正确的生活方式。

点击加载图片

二、正确认知人的价值

前面我们讲逍遥游的第一部分,也是第一层境界,在第一部分里,庄子主要为我们揭示了人的存在状态,是有“认知局限”这个问题的,那么庄子为我们提出了“无己、无功、无名”的解决办法。

按照这个思想逻辑,庄子在第二部分,进一步为我们揭示了“人的存在价值。”首先庄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在这里,庄子说,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尧认为许由比他更能干,他将许由比作日月,自己比作蜡烛,但被许由拒绝了。

许由先说了一个道理:“名者,实之宾也”,意思是名声只是实在、实干的宾客,而实在才是主人,即只有实干出来,才能有名——名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概念,后来发展了专门的名实学派。

所以,本来天下已经被尧治好了,这个时候叫许由去,明显就是背名头。虽然尧是出于尊敬和好意,但许由很清醒这个名实之间的关系:他去背这个名头,免不了要被世人指责、唾骂——这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同时,如果许由去背这个名头,他就破坏了一个和谐的状态:即破坏了他的本位和尧的本位。

许由是一个隐士,这是他的本性天赋所在,而尧是治理国家能手,这也是他的本性天赋所在。如果许由贪名而去,最后流传下来的就不是“人人可为尧舜”这样的正能量故事,有可能就是许由贪名的负能量故事。

所以,什么是大智慧,这就是,能够洞察一切事物的背后状况,而提前制止。

《易经》艮卦第六卦:“敦艮,吉。”意思是诚恳地阻止他走开,吉利。

从某种程度上讲,《易经》艮卦讲是就是知位、守位的问题,庄子在这里应用了《易经》艮卦的原理,许由阻止尧,正是这一卦的应用。

进一步,许由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鹪鹩尽管可以拥有整片深林作为睡觉的地方,但他只能在一枝,偃鼠尽管可以把整条河都喝掉,但它喝饱就行了,不能贪,这是本性使然,如果他贪了,就要出问题。比方说人的卧室,最好就是二十来平左右,太大太小都会让人不舒服,这是“本性使然”的“本位坚守”,如果你非要打破这个本位坚守,那就对会对身体带来伤害。

接下来,庄子准确地道出了坚守本位的重要性: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其意是厨师虽然不尽职守,主祭的人也不能“越俎代庖”替他去烹调。

然后,庄子又举了一个例子,来对本位问题进一步说明: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在这一段故事里,肩吾对连叔说,他从接舆那里听说,藐姑射之山有一个神仙一般的人,能乘云气,吸风路,遨游四海,他那么专注的修炼,为的是使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听了这种与常人认识相差悬殊的话,肩吾就判断接舆胡说八道。

其实,庄子用这个故事深层次地阐述了人的本位价值问题,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一个本位,而且他的价值都能造福世界。也就是说,你别看有些人貌似什么也没做,但他也是有价值的,他也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就比方说,一个诗人和一个农民,农民直接下地干活,所产出的结果都是能让人饱腹生存的,而诗人却不劳动,他天天在那里写一些不能当饭吃的句子,请问那个人的本位有价值?答案无疑同样有价值,诗人通过写诗,净化了大众的心灵,激发了大众的生存意志,使大众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有智慧去劳动,产出更丰盛的劳动成果,这就是什么也不做,但却做了更大的功劳的缘故。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哲学,很多人认为无用,但其实他都是生活在哲学文化带来的文化品位中,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产物,包括科学的进步,都是哲学所带来的,比如《国富论》之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之于社会主义。同样,未来的生活将走向什么样的地步,也是取决于现在哲学的想象力。所以,我一直强调,学哲学是判断未来最好的方式。

所以,庄子在这里是告诉了我们人的本位价值问题,没有没有价值的人生,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人。这是也对上面许由不去代替尧做国君的一个升华,许由的坚守本位的价值,有他本位的价值。

可以说,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像肩吾那样,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以及更广阔的面向,动辄就去评判自己不懂、不认识的东西,甚至以外行去评判内行,其实这样的人是被他的偏见、短见、成见所困住了,这就是“认知局限”造成的愚昧彰显,同时,也是不安其位,以己之位去度量别人之位。

所以,连叔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肩吾:

“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其意是:当然啦,瞎子无法让自己和别人一样观赏花纹的美丽,聋子无法让自己和别人一样聆听钟鼓的乐音。岂止形体上有聋有瞎呢?人的认知也有啊。像那个神人,他与天地混同一体,用自己的无为治理了天下,他怎么还会为了一个国家的治理而浪费自己的本位价值呢。这样的人,没有任何东西伤害得了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你怎么能说他坚守本位无用呢?相反,如果不坚守本位,他才真正的变成无用,或者被其他东西所奴役。

在我们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活成了各种角色,唯一没有活成自己。

接着,庄子又举了一个不安本位例子,宋人去越国卖帽子,但越国人都是剪掉头发,纹身的人,他怎么可能带着帽子来遮住他的纹身呢?用现代语境来理解,就是你的本位是在宋国,但你非得要跑到越国扩大市场,即用在本位上成功的经验,去“越位”复制,那你肯定是要失败的。

庄子这个例子举得有点牵强,所以他接着又再次拿尧来举例,说尧本来治理国家好好的,他偏要“擅离职守”,跑去深山里见四位得道之人,甚至想把天下让给许由,在没有得到如意的对待,便灰心失意,以至“窅然丧其天下焉”,即丧失了他治理天下的本位能力,从而耽误了对国家本该更好治理方式。

可以说,古今不知位、不守位的人占据大多数,所以很多人都是整天浑浑噩噩中度过,终其一生不知一颗心该安放何处。

如今社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找不到本位、擅越本位”的问题,比如大学生毕业了还对未来一片迷茫,学文学的跑去卖房地产,学工程研究的跑去写文案,这就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和教育上的浪费;又比如商场上很多因为职权、利益纷争而破产的企业,都是有人“越位或不安其位”造成的纷争。

简而言之,庄子在这里提出来的人的价值就是一个本位坚守的问题:坚守你天赋本性,因为那里是你的价值所在。

也就是说,正确认知人的存在价值,就是需要每一个人认清自己的本位、坚守本位,简单说认清自己的天赋、命定,不要做错误的举动、枉然的努力,否则不仅对自身造成伤害,也会对天下造成伤害。

其实,这就是寻找我们本位的问题:你的本位在哪里,你的价值就在哪里。

点击加载图片

三、正确对待人的生命

当我们正确认知人的存在状态、以及人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如何正确对待人的生命。

当然,如同前面的表述,庄子不是直接告诉我们“是”,而是告诉我们“不”,即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而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不正确。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人生?其关键点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惠子抱怨他的大葫芦没有用,用来打水,太大厚实,根本不实用。庄子就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在这段故事里,庄子告诉我们,宋国有一家人有一种可以不生冻疮的秘方药,这一家靠此世世代代给人漂洗丝絮赚钱,但收入微薄。有一个人听说后,愿用百金购买这个秘方,这家人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赚不了几个钱,而今天只要卖出这个药方,就能得一笔巨款,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这个人买了药方,然后游说吴王,用于军事,大获成功。

庄子毫不客气地批评惠子说:你有这个大葫芦,为何不把它系在腰上,快活地浮游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的无用呢?可见你的心就像蓬草一样茅塞不通啊!

惠子不服气,又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长得奇形怪状,树干因为弯曲不能做墨斗,枝干因为弯曲不符合规矩,木匠对它不屑一顾,就像你的言论,很高深但没有什么用,所以大家都远离你而去了。

庄子接着又举例子说:

“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其意是你没看见野猫和黄鼠狼吗?他们埋伏着身子,专门等待那些小动物,而那些小动物东蹿西跳,不避高低,自以为是,但却不知,它们这样就容易陷入机关,死于罗网之中。再看那个牦牛,它不会捕捉老鼠,但它的能量你能说不大吗?而你有这么大的树,为何不把它种在空旷之地,或住在它的旁边,或睡在它的下面,多么逍遥自在,因为它不会遭到木匠斧头的砍伐,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它,它的无用,哪里会招来烦恼和困苦呢!

所以,所谓有用无用,全在于人,你会用,就能用、并有大用,不会用,就是无用。在这里,庄子强调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概念,印证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庄子认为,正确的处理生命,或说靠近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使己不限于一用”而误人生,而应该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不会被伤害、不会被辖制、不会被奴役的“无用”状态,从而一处无用,但处处可用。

总体来说,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具有“认知局限”的问题,然后由认知局限带来的生活方式肯定是错误的,然后庄子提出“无己、无功、无名”的解决办法。那么庄子的这三个思想层次,其实都是在敦敦教导我们,如何破除认知局限,获得更正确、更理想、更美好的人生。

(余云开哲学教育研究室出品,配图来源网络)

参考书目:

1.庄子《庄子》

2.郭象《庄子注》

3.刘义庆《世说新语》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