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百年西关大屋:繁华过后 留下的是落寞与沧桑

百年西关大屋:繁华过后 留下的是落寞与沧桑

时间:2018-12-31 05:57:35

相关推荐

百年西关大屋:繁华过后 留下的是落寞与沧桑

青砖石脚,庭院深深,走在悠长的冷巷中,感知百年前富家望族的辉煌与风光。

在广州,有一种居所叫做古老大屋,因其主要分布在西关(荔湾区旧称)一带,所以也被后人称之为“西关大屋”。到广州,除了要叹一口广州的早茶以外,最不能错过的便是去看一眼极具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西关大屋。

由于商业文明的浸润以及长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岭南建筑的审美情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原拉开了距离,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而作为岭南民居的代表之一,西关大屋的形成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

西关大屋与西关

西关大屋的出现离不开西关的繁荣与发展,想要了解西关大屋则必先了解西关。

西关,地处广州城西,濒临珠江航运中枢白鹅潭,自宋代以来便一直是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清代粤海关和十三行的设立,更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广州繁荣的商业中心。清同治、光绪年间,许多商贾巨富、达官贵人纷纷在此建起“住家林”。他们模仿家乡的建筑,再结合广州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重新改良设计,由此而形成了中外闻名的“西关大屋”。

自那时起,西关大屋就成为广州城普通民众心向往之的豪宅。

而西关大屋的时兴也让一些商人嗅到了商机,他们开始在城内大批兴建大屋群供普通百姓购买,很快西关大屋便迎来了它的发展高潮。有资料统计,鼎盛时期的西关大屋曾有800多间。

西关大屋,一砖一木都带着岭南文化的标记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檐深院,其典型构造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

西关大屋之所以叫“大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占地面积大,一般为400平方米左右,大的甚至超过1000平方米。大屋的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向纵深发展,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厅(茶厅)、神厅(正厅)和后座等,后座内还有内厅、内房。厅与厅之间用天井连接,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有二三进,最恢弘的有七进深,内可辟大花园。

由于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常年闷热潮湿,因此如何避暑通风便成了西关大屋在建筑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而青砖、天井、青云巷可谓是西关大屋避暑采阳通风的三大法宝。

青砖

西关大屋的墙体是由水磨青砖围砌而成的空心墙,墙面打磨得平滑而有光泽。青砖密度高、耐磨损,可经数百年不磨蚀,而空心墙则有保温、御寒等作用,因此西关大屋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在没有空调的年代里,夏天就算天气再热,深居闺阁的太太小姐们也能感觉到清凉舒爽,这其中青砖与空心墙绝对功不可没。

空心墙是人们在建筑设计上的独特创造,青砖横竖交错,层层累加,有序排列,墙虽空心但砖与砖之间却严丝合缝,坚实牢固。民间传说青砖墙在铺砌的时候不用水泥,用的是糯米饭拌灰浆,所以墙面看起来才会没有一丝缝隙。传说之所以成为传说,是因为它受到了人们太多的关注,这也足以表明西关大屋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

对于西关大屋的墙体建造,有钱人砌的一般是“五顺一丁”,经济没那么好的则用“七顺一丁”或者“九顺一丁”,因而单看墙面的青砖排布也可判断出屋主的财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取哪种砌法,都只能出现单数而不能出现双数,因为粤语中“双”和“丧”同音,这对讲究“好意头”的老广们来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在真正的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是“五顺一丁”和“七顺一丁”。

“五顺一丁”墙

青砖石脚,高墙耸立,清冷色调展现出的古朴典雅,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豪宅”气息。

天井

天井是西关大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广州的西关大屋是“竹筒顶”,一间紧挨着一间,采用墙上开窗的效果并不好,所以屋内主要靠天井采光,天井上方加小屋盖,即为天窗。每间房内通风采光也主要靠开天窗的方式,因此天窗一般只有到了下雨才会关闭。而广州粤语中“拉埋天窗”的说法正是来源于此,因新婚的人总是习惯将门窗关好,久而久之,“拉埋天窗”这句话便成了结婚的代名词。

青云巷

西关大屋与大屋之间以狭长小巷相连,屋两侧的巷就叫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又称冷巷、水巷、火巷等,具有通风、排水、隔火、移种花木等多重功能。有的主人家不允许下人从正门进出,只能从青云巷通行,因而青云巷一般都开有侧门兼具交通功能。

粤语中有句俗语说“冷巷担竹竿——直出直入”,说的便是青云巷狭长深窄的特点,后来人们用此来比喻人老实,说话不会拐弯抹角。

除了上述三大法宝之外,西关大屋最具特色的便是入门“三件头”和满洲窗了。

三件头

所谓入门“三件头”指的是西关大屋独特的大门设计。

大门一共由三道门组成,临街的第一道为矮脚吊扇门,由四扇对开的小折门组成,相对于其余两道门,它更为轻巧。这样的小门既可挡住外面路人的视线,保持了一定的私密性,又可通风采光,非常适合南方的气候环境。

矮脚门之后就是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门。所谓“趟栊”,开为趟,合为栊,它是一种栅栏式的横向拉门,由13、15或17根粗大圆木横嵌而成(前面已讲过,广州人为讲“意头”取单不取双),下面设有轨道和滑轮,无须费劲便可轻易推拉。

趟栊门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设计,它的作用很多,除了通风采光以外,它更是一道安全防护门。在每个趟栊门里面都有一个极隐秘的机关锁,把门拉上后在屋内上锁,厚重的趟栊门就成了一道结实的防盗门,这是老宅深巷里的巧思,更是古老的民居习惯。

“趟栊门隔凡尘事,小院深锁数甲子”,对于如今依然住在百年老宅里的人们来说,一道趟栊门,多的不仅是安全感,更是一份老广人的生活态度。

趟栊门之后即是真正的大门,这一道门是大屋的主要关防,多选用厚重的坤甸木或樟木制成,门后以横木为,足够坚实牢固。

满洲窗

满洲窗又称蚀刻彩色玻璃窗,是西关大屋建筑装饰的精华之一,而说起满洲窗的来源还要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的满清大军攻陷广州城,征战的士兵在占领广州之后皆定居此地,同时也带来了满洲窗的技术。

最初的满洲窗还是用纸糊的,工匠们为了使窗不被风吹破,便在造窗格时加了木条固定,而在工匠的巧手下,那些木条组成了丰富的图案,使纸窗已经有了艺术审美上的追求。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了全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随后欧洲的彩色玻璃开始大量运到广州。工匠们将传统的造窗技术与新式材料相融合,并加雕花设计,由此便产生了中西结合、流光溢彩的广式满洲窗。

有人说,建一座西关大屋的工程量相当于建一座九层高楼,这是因为光是一块满洲窗就要耗费15个人10天的工时,而每块窗的玻璃起码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广式满洲窗与其说是窗,倒不如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也正是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繁琐,如今满洲窗的真正工艺早已失传。

繁华过后,留下的是沧桑与落寞

清末民初时期,西方建筑风格在广州盛行,传统的岭南建筑模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迅速演变。广九铁路开通以后,一些西方侨民、本地富商便开始在东山一代大建洋房,自此,“西关大屋”的典雅气派逐渐被“东山花园洋房”的摩登所掩盖。19,广州掀起拆城墙运动,许多西关商人的房子更是在那个时候遭到了大范围拆除。

百年时光过去,真正保存下来的西关大屋已所剩无几,岁月洗去繁华,留下的只有清冷孤寂和历史走过的痕迹。

而今,昔日的气派只能在博物馆中追忆,昔日的那一份西关风情也只能透过老广们的记忆找寻。

文┃拾月

图┃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