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紫光阁的背后深意:犯我中华者 虽远必诛!

紫光阁的背后深意:犯我中华者 虽远必诛!

时间:2021-12-02 14:35:30

相关推荐

紫光阁的背后深意:犯我中华者 虽远必诛!

常年玩微博的读者都知道,微博上有个“四大央媒”,分别是新华社、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和紫光阁。网上一直传说,恶劣行为或者负面新闻(比如吸毒的歌星)能赶上被这四个微博账号轮着批评的,基本上就算凉了。

前三个账号是什么单位还比较一目了然,唯独“紫光阁”这个账号到底是干什么的经常有人搞不清楚。有一回一些粉丝为了维护自己被点名批评的偶像,还攻击紫光阁是个卖地沟油的饭馆……于是网上流传有一首打油诗来嘲讽那些无知者:毒油中餐厅紫光阁,索命膏药铺怀仁堂。宰客农家乐钓鱼台,云霄高仿烟中南海。

就是这个微博账号

《紫光阁》实际上是一本党刊杂志,由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主管,创刊于1993年,是很多领导人的案头必备刊。

那么,为什么这本党刊偏偏就要叫“紫光阁”呢?此中可是大有深意。

武举的高考考场

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位于中海西北岸居仁堂北面,也就是在所谓的太液池之滨。这里最早只是明武宗朱厚照跑马箭射之地,就是个台子,面积不大,中间是三合土夯筑而成,四周用砖包砌,平台上曾经有一个半开放式的楼阁建筑,朱厚照就呆在这里,居高临下地检阅自己部队的骑射。

清代高士奇所著《金鳌退食笔记》中对紫光阁的早期发展有过详细记载:“紫光阁由太液池西南堤,循池而北,旧有台,高数丈,中作圆小殿,用黄瓦,左右各四楹,接栋稍下瓦皆碧,南北垂接斜廊,悬级而升,面若城壁,下临射苑,皆设门牖,有驰道可走马,明武宗筑以阅射者,名曰平台,后变台,改为紫光阁。”

明武宗朱厚照

对明朝历史有些了解的读者应该知道,明武宗朱厚照是典型的喜动不喜静,最喜欢的事儿就是打仗,所以他弄出这么个东西来也不新鲜。您别说,朱厚照也不白跟这儿练兵,15蒙古小王子来袭,朱厚照就亲率大军抗敌,史称应州大捷,此后很长时间,蒙古都不敢再进犯。

不过后来这位正德皇帝不明不白就死了,明朝的官僚体系也转为文官占上风,所以这个用来检阅骑射本领的平台就被文官们改造成了一个“符合仪制”的样子——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紫光阁。紫光二字,可能是取自“紫微之则,弘诞弥光”的说法,意思就是“天上的紫微星座就是世上皇帝所居住的皇宫,所以紫微星的光辉是一望无垠的。”

清代武举考试

清军入关后,以骑射起势的爱新觉罗家和明朝文官的路子完全不同。自康熙皇帝开始,清代皇帝最担心的就是旗兵武功退化。于是自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开始,每年皇帝都要进行武科举,选取武进士,考试科目以马步、箭、弓、刀、石等为主,放到现在这就相当于是一种高考特招。

朱厚照当年选中紫光阁,就是因为这里适合阅兵,所以清朝也就顺势重修紫光阁,把这里作为皇帝检阅侍卫比武、骑马射箭的地方来用。康熙还曾在紫光阁做诗一首,以示纪念:“队引花间入,镳分柳外催”。而后众所周知,清圣祖在位期间,一路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西征漠北,使中国版图变得极为辽阔。因此,紫光阁,正是中国大一统的标志之一。

乾隆的军事博物馆

到康熙的孙子乾隆这辈儿,紫光阁的功能就不仅仅是选拔军事人才了。乾隆自称十全武功,紫光阁对他而言多了很多展示性的意义。

《紫光阁赐宴图卷》

1760年,乾隆开始着手对紫光阁进行补葺,期望紫光阁可以像汉代的云台和唐代的凌烟阁一样,成为子孙铭记他军事功劳的重要标志。

1761年,重建后的紫光阁落成,面阔七间,前抱厦面阔五间,双重檐顶,阁前是400平米的平台,设有白石栏子和雕龙望柱,阁后是武成殿,与抄手廊及前面的紫光阁相接,形成一个典雅、肃穆的封闭格局。

在康熙奠定的版图基础上,雍正一朝收入了青海,乾隆一朝则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统一了新疆,中国基本盘就此确立。乾隆为了彰显功绩,就命人把前后几次大型平定战役的功臣画像挂在紫光阁的四壁,前后上墙的画像足有280多幅,拉出来像《水浒传》的群雄册一样。

紫光阁里的功臣画像

光有画像还不行,乾隆还让人根据绘画内容,摆放对应战争所缴获回来的实物,比如甲胄、弓箭、取胜灵符之类的战利品,配套展示。乾隆自己日常诗兴大发写的200多首诗也刻在石板上,放在这里展出。

虽然乾隆这事儿搞得有点浮夸,但也并非没有益处。依照清朝的规制,朝廷要定时对蒙古王公和外藩进行赐宴,乾隆之前的皇帝请客不在紫光阁,自从“紫光阁军事博物馆”成立后,乾隆就非常喜欢在这里设宴招待各个藩王。

紫光阁设宴

藩王们一边吃着宫廷御馔,一边看着四周墙上平定他们祖宗叛乱的画像和武器,这一套恩威并施组合拳,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极强的心理震慑了。

所以这么一说,有人误解紫光阁是个饭店,好像也不算毫无依据了……

八国联军的司令部

乾隆之后,在紫光阁接待外宾成了清皇室的习惯,不过到了清末,国力衰退,饭是请不起了,军队也没什么可阅的,紫光阁便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1886年,李鸿章为了让移居西苑的慈禧答应给中国修建铁路,就提出给她建造一条御用铁路,这条铁路的起点就设在紫光阁,时称“紫光阁铁路”,全长1.5公里。

慈禧的小火车头

每天上完朝后,慈禧就同光绪乘坐小火车去吃午饭,于是这趟火车成了往返于皇家办公室和御用食堂之间的摆渡车。

把老佛爷哄高兴了,李鸿章就趁机请求慈禧批准中国建设铁路,并最终获得了许可,中国的铁路历史从此有了一个巨大的跨越。

可惜这趟皇家专线只运行了,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这条专线遭到破坏。

破败的紫光阁

与此同时,皇家专线的始发站,代表中国军事外交力量的紫光阁也遭到了入侵,以瓦德西为首的联军司令部当时就设在紫光阁,紫光阁里面的功臣画像以及一些贵重文物不是被掠夺就是毁于战火。

民国后,中国一直陷在持续不断的混战之中,紫光阁无人问津,剩余的建筑也变得破烂不堪,在1938年6月,衰落的紫光阁还曾被雷击毁一角,仿佛在为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一段历史而悲愤哭喊。

重现光芒

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国终于又把自己的场子打了回来,不再是落后挨打的“两半社会”。中国重新统一并建立共和国后,周总理就特意指示有关部门参照乾隆年间(也就是中国版图鼎盛时期)的图样,将紫光阁修葺一新。

除了造型,紫光阁还恢复了自己的定位,被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接见重要来访客人及外宾的场所,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在新闻联播里就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亲切会见了某某——”

今天的紫光阁

因战功而兴盛,因侵略而衰亡,又因建国而重生,紫光阁这座建筑,亲眼见证了中国的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它的存在,代表的是中国的兴盛统一,也代表的是中国凭借军事力量的大国崛起之路,它是我们平定叛乱、反抗侵略、抵制分裂的内在精神所在。

它就是那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所以,为什么“紫光阁”三个字,会成为中国顶级党刊杂志的名字,这名字背后的期许,应该就不难理解了吧!

参考资料

《北京都市空间中的历史文脉传承》

《明清古建筑紫光阁》

《中南海前传》

- 若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 -

掌柜推荐

本书积数十年研究成果,以中国历代都城演进轨迹作为背景,全面论述了北京的产生、变迁及其规划建设的特点。内容涉猎北京城的历史地理背景、早期城邑以及作为国家都城的北京城的状况、明清北京城规划的特色和故宫规划的艺术成就;论述了北京城规划匠意的本源、基石、重要依据和制约因素。并深入探究城市天际线、平面布局、城市脊梁、故宫规划建筑的艺术成就、国内外规划大师的评价等,进而又探索了它的文化渊源。全书论述有据,格局严谨,对研究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