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北京奥运太极拳冠军的追问:为什么竞技武术越来越小众

北京奥运太极拳冠军的追问:为什么竞技武术越来越小众

时间:2023-12-09 06:51:52

相关推荐

北京奥运太极拳冠军的追问:为什么竞技武术越来越小众

从一窍不通到成为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再到成为教练培养出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这个过程我用了快30年。前25年我的重点就是如何将教练教给我的动作练到最好,如何把我掌握的知识传授给队员,将每一个招式,每一个难度都精雕细刻,在比赛规则的范围内做到精益求精,为此,我成功了,成为了一代竞技武术太极项目的技术代表。

作者吴雅楠与他的主教练、中国武术九段徐毓茹老师

但就像电影所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强”,当我站在主教练这个位置,能左右一个省甚至全国的竞技太极风格、走向时,我却越来越困惑,为什么武术与奥运渐行渐远,为什么竞技武术的参与者越来越小众,为什么传统与竞技的区别越来越大,为什么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和搏击约架的事件?

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只要有武术比赛,基本是万人空巷,观众爆满,而现在,观众席上除了各队相关人员,基本很少有人观看。今年上半年我的队员杨顺洪的比赛视频在抖音上意外走红,31万的点赞,将近3万的留言,但打开评论区,80%的留言都是“观众席怎么没人,这是内部测验吗?”,“运动员真帅”,“练的真好,飘逸”,“衣服好看”,“这是武术吗”,“能打人吗”,“套路编排真好,看的人心潮澎湃”。

我很高兴我的队员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但细思极恐,我们竞技太极的套路编排已经很注意回归传统,尽可能地去除了其他拳种,去除了表演类的元素,尽可能多的去表现了武者的威严、传统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弹抖,但观众能看懂的仍然仅停留在好看,更多的人把他当作了表演、文艺,而不是“武”!

回到比赛现场,一场比赛多达80人,一人4分钟,几乎相同的难度、套路编排、重复率极高的音乐,长达六个小时的单场比赛。这恐怕是世界上所有体育项目中单场比赛最长时间记录了。而这80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练太极拳的,真正认认真真站过桩,走过步子,练过传统套路,能清晰的叫出每个动作的传统名称?练陈式的有几个能分清楚老架新架,一路二路?盲目的模仿,简单的复制只会让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竞技太极前功尽弃。

武术太极拳归根结底还是“武”和“术”,简单直白的讲就是打人的方法,而观众也更喜欢看更具竞技性的体育项目,这也是近几年搏击类项目越来越火的主要原因,有竞技,有较量,有冲突,有对比才更符合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反观我们的套路比赛,没有对手间直接对抗,没有让关注点,这样的比赛注定只有内行能看懂,而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就失去了其发展的原动力,也让竞技武术和观众渐行渐远。

我们的传统武术,从被某某东挑战开始,经过了彷徨、混乱到认清问题、反省,到一部分人融会贯通开始和实战接触,虽然过程是痛的,但我很庆幸有一部分人已经行动起来了。我们还是要重视武术实战的经验,在研究太极拳古拳谱时发现,其实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拳谱有很多内容都是在讲对战的经验,而不是方法,比如武禹襄著《太极拳解》“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再如陈长兴著《用武要言》“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都在讲述实战经验。

而现在我们很多师傅却生搬硬套,只去教方法,却忘了一个好的搏击选手靠的是身体能力、反应能力和数不清的实战,至于击倒对手的方法,只不过是他千锤百炼后的本能反应。所以用太极的理论做训练和战术的指导思想,用现代化的体育训练去强化我们的身体,如此结合才是正确的太极实战,绝不能认为太极实战非要四两拨千斤,非要以柔克刚。

传统都已经在打练结合上迈出了一步,我们竞技武术更要追上,要让武术真的“武”起来。

吴雅楠,中共党员,陕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太极组主教练(副高)。12岁进省队,19岁进国家队,23岁担任队组教练,27岁担任主教练。这期间获得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男子太极拳冠军,第十五届亚运会太极拳剑冠军,至全国武术锦标赛男子太极拳、剑冠军,第九届世锦赛太极拳冠军,第七届亚锦赛太极拳冠军,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男子太极拳剑冠军,台湾世界运动会男子太极拳剑冠军,第十一届全运会太极拳、剑亚军,第十六届亚运会太极拳剑冠军,十一届世锦赛太极剑冠军,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太极拳剑冠军;所带的队员获得世界冠军两人三次,亚洲冠军两人四次,全国冠军8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