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 如何高效学习 思考新领域的知识

® 如何高效学习 思考新领域的知识

时间:2020-02-05 23:54:50

相关推荐

® 如何高效学习 思考新领域的知识

01. 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周全?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约翰·巴勒斯说:“思考像是用网逮鸽子。有时你绝对不能把网拉得过快,否则除了一根羽毛什么也套不到。”

当我们思考一个现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只顾及了问题中的某个侧面或者局部。若真要把一个问题所牵涉的方方面面想清楚,则要困难得多,只有少数思维能力极强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周密程度是个人思维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

周密地思考问题很不容易,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比如一说到辍学创业就想到盖茨、乔布斯这些极端成功的例子,却完全忽略数量远多得多的辍学创业的失败者。而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显然这些极端个例并不能反映总体情况。若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思考就可能出现偏颇。

第二个原因是“证实偏见”,也就是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这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盲区。

为了克服这些毛病,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来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某些框架结构,或是提供某些支撑,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的思考更自如地伸展开来。

最常用的是矩阵和清单。

02. 简单的矩阵,发现更多思考的盲区

广义地讲,矩阵是指不同维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利用矩阵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和组合,进而提升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乔哈里窗格”就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很有启发性的矩阵。

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我们往往会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一种人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也知道”,所以在谈话中不会做太多的背景解释,结果给对方的理解造成障碍;另一种人可能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都不知道”,于是会把谈话变成单方面的灌输甚至炫耀,结果给对方造成不快。

而乔哈里窗格则用一种简单的2×2矩阵提醒人们,在交流时“我”和“你”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复合式的。“我”的信息状况和其他人的信息状况,交叉后构成了四个区域:公开区:我知他也知。盲区:他知我不知。隐秘区:我知他不知。未知区:我他都不知。每一次的交流,都会使四个区域的面积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理想的交流,应该是使公开区越来越大,盲区和隐秘区越来越小,甚至未知区也随之减小。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他尤其要在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流中收获新知识。除了分析问题之外,矩阵方法对求解创意性问题也很有帮助。我们可以采用如下三个步骤:1.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比如产品的最终形态无法穷举,但是决定产品形态的抽象维度可以穷举);2.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3.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但是,即便应用矩阵方法,也无法穷举理想条件下的所有思考域,因为我们列举的维度本身就很难穷尽。为了进一步完整地去分析这个问题,可能就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矩阵。每一种矩阵代表一种维度划分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维度分析进来。等到各个矩阵都分析完以后,再把各个分析结果统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得到一个更加周密完整的答案。

03. 无限穷举,不断地扩展思维

如果说矩阵是一种利用特定结构来扩展思维的工具,那么清单就是用穷举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清单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进行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

而好的清单,是经过提炼的智力框架,帮助我们的思考至少达到基本的周密。下面我列出了一份关于清单优点的清单:1.清单是知识传递的一种高效方式;2.清单可以减少遗漏;3.清单可以减少信息的冗余;4.清单可以将不同质的事物罗列在一起,只要这些事物在某个方面具有一致性;5.清单可以作为行动指南,它本身就是一个可操作性的工具;6.清单可以规律性复用,因而可以用于培养行为习惯;7.清单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固定模式,可以使思考过程抵御情绪化或非理性因素的干扰;8.建立清单非常简单、快速;9.清单具有无限扩展性,可反复完善。

如果有现成的清单参考当然很好,但如果我们分析某个问题没有可用的清单,我们就必须学会自己编制清单。编制清单的基本方法是先增后减,即先尽可能地穷举一切可能项,然后再就其必要性进行仔细严格的筛选。

做好第一步的重点是不要带批判的眼光,宁可把清单列到冗余或者过度的程度。我们可以列一个“所有可以让我开心的事”的清单,然后把各种各样甚至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放进去。在列这个单子的过程中,不要有任何的顾虑。也许我们先天就有列清单的才能,只是后天种种经验和规则把我们无拘无束罗列清单的能力给束缚住了。如果你能放下内心的包袱和顾虑,再加上做一些练习,就可能在很多事情上列出非常长的清单。

第二步是对所有选项进行筛选和合并,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华的部分。删减是必要的,它使清单更具有可行性。人的思维是一种比较奇怪的东西,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凝聚的、坚固的、稳定的,反而是跳跃的、流动的、易变的。它不像一座高山,更像一条河流。

它如何流动,是静水深流还是急流险滩,取决于承载它的地形。一旦我们使用清单这种外在的形式,我们就倾向于罗列很多很多东西,使这个单子不断地拉长;一旦我们使用矩阵这种形式,我们会更多考虑不同维度之间的组合效果;一旦我们用图形来表现我们的思考,那么这些图形本身就成了拉动思考的引擎;一旦我们容许异质元素的混搭造成的“混乱”,那么各种新奇的灵感就会像泉水一样汩汩涌现。

所以一直以来,我并不认同用“天赋”“智商”这种概念来评估或者预测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可能的成就。因为这些概念都是以一种“固化”的视角去评价他人和自己。

也许人与人之间,在先天禀赋上确实有多多少少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在可习得和可演练的思维方法面前,都显得不是太重要。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脑在良好思维工具的辅佐下,在持续不断的行动的打磨中,会强大得超出你的想象。

04. 三岁感悟我自己在快速学习一个新的领域内容的时候,就会使用清单+矩阵的方式。

先快速看大量这个方面的文章,书籍,然后把get到的信息点列出来。

归纳整理,构建整体的结构树。然后看哪些方面是核心,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再针对性去了解。

当自己有一定认知之后,如果时间允许,会找这个领域的朋友进行咨询,看看他们是否有相关的信息补充。其实这就是一个“乔哈里窗格”的训练过程。到最后,会产出一个报告,一般是通过PPT的形式,再次将信息结构化呈现出来。如果是要跟项目,就会拆解出方向和节奏,对应的还会有甘特图。

通过这种方式,快的话两天就有一个大概的认知,慢的话两周也差不多了,基本上算是一个入门级的了解,最起码基本的沟通不会成问题了。

另外,关于清单模式,其实职场里也经常见,就是“脑暴”啦。“脑暴”基本上是由组织者说明问题背景以及需求场景,先抛砖引玉说几点,然后大家一起天马行空说自己的想法看法,由记录员记录,最终把所有观点列出来,再利用结构化思维进行归纳分类,并区分优先级。

一场高效的脑暴基本包括以上几个环节,能够穷举出各种情况,并且能够产出有效结论。这也是一些新项目确定方向最好的开始。不过对会议组织者的控场能力要求很高,不然要么尴尬冷场,要么跑偏太远,八匹马都拉不回来,效率也很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