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蒙宁甘新青陕之旅(23)甘肃酒泉──敦煌莫高窟 鸣沙山 月牙泉

蒙宁甘新青陕之旅(23)甘肃酒泉──敦煌莫高窟 鸣沙山 月牙泉

时间:2019-10-01 13:15:55

相关推荐

蒙宁甘新青陕之旅(23)甘肃酒泉──敦煌莫高窟 鸣沙山 月牙泉

文章背景 雪白 淡蓝 蓝色 淡灰 深灰 暗灰 淡绿 明黄 黑 绿 暗红 深蓝 鸭绿 靛青 褐色 A 宋体 黑体 楷体 仿宋 隶书 幼圆 二号 三号 四号 小四 五号 小五 鼠标双击滚屏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10,1最快,10最慢)

10月8日

今天去向往已久的、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首:“敦煌莫高窟”,从我们在敦煌市内住宿的宾馆到莫高窟,还要走30公里。

与别的地区景点一样,快到景区的时候出现一个收费站,“走过路过,留下买路钱”。还好,交5元,不算太贵,相比内蒙古“海南”那个竟然收15元的又脏又破的路,这里可是仁慈多了。

开过收费站回头看看,这个收费站的色彩很漂亮。这面朝阳,再拍一上张。

继续前行,路左手方向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建筑,原来是敦煌火车站。车站设计的很庄重、大方,好像比北京西站还受看。

路边出现了莫高窟的开放时间提示牌。

过了火车站,就要向右拐了,至于东南西北的方向我也不知道。路一下子荒凉起来,两边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房子,是公安执法检查站?但是并没有人出来检查过往的车辆。

发现右手方向的山上,削壁挖了很多小石窟。后来得知,那是当年莫高窟里的和尚们居住的宿舍。

莫高窟景区到了,左手边出现了著名的“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是我国高级、权威的石窟研究机构,在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艺术与文献、文化与弘扬等方面都有辉煌的业绩(日本人说中国敦煌研究不如他)。研究院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兰州还设有分院。有多少科学家、艺术家在这里产生大量敦煌研究的成果,为了敦煌遗产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路边有几座“舍利塔”,后来发现在景区分布不少这种式样别致的古塔。

去莫高窟还要过这条“大泉河”,现在河里没有水。大泉河并不大,但几乎每年都发生1、2次洪水。1979年的洪水使莫高窟部分底层洞窟进水,造成潮湿、壁画酥碱等侵害;1995年大泉河发生1949年以来尚未有过的大洪水。

据报道:6月(我们来此四个月之前),大泉河洪水冲毁了莫高窟前桥梁的栏杆,冲进窟区南端,地下库房储备物资全部受损;莫高窟九层楼广场入口、大牌坊广场、以及大牌坊以北绿化区舍利塔群都受到洪水侵蚀。人员车辆无法通过,莫高窟游览关闭。好在窟区文物和游客中心未造成损害。看来远道来莫高窟前,还要关注一下天气预报。

上天造物,各有各的用处,大泉河也为莫高窟兴利。它是窟区绿化的主要水源,并为生物治沙工程提供灌溉用水,对保护石窟文物还起到巨大作用。

前方就是那座曾N次出现在书本、画册、影视中的经典的莫高窟“大牌坊”,坊额正面题写“石室宝藏”,背面是“三危搅胜”,但是不知是何方圣人的字迹(有说是郭沫若,有说是于佑任)。

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整个石窟群的735个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的崖面上,高约40米至50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异常壮观。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特别是莫高窟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过了“大牌坊”就是石窟区了,正对着的是“小牌坊”,其坊额上是历史学家郭沫若题写的“莫高窟”三个大字。在小牌楼对面是第45窟,壁龛内释迦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侍立三尊菩萨塑像,为盛唐时期的杰作,艺术价值极高。

今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真多,不过秩序非常好,人们规规矩矩地排着队等待分组。10~20人左右一组,安排一个导游带队参观,发每人一个无线耳机专听自己组导游的讲解(避免其他导游声音的干扰)。据说,一天开放40多个窟,各组互不影响的参观路线由电脑生成。

今天每组游客只能参观6、7个洞窟。对于96窟的“北大像”、130窟的“南大像”、17窟的“藏经洞”和148窟的“卧佛”等重点的四个石窟,每组必看。

另外的小石窟,要由导游决定参观哪个。如果想参观经典精品的石窟,那需要另外购票,好像需要掏出800~1,000元人民币才行,真贵!

各组游客参观的窟室互不相同,只有这样穿插参观,才能保证洞内不致因人多而拥挤。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代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有487个洞窟,以艺术为主、均有壁画或塑像,南区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有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对游人不开放。两区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共计492个。

遗憾的是莫高窟里不允许照相,所以,“东方艺术明珠”莫高窟里面的辉煌只能记在自己的脑子里,无法与人共享,精彩绝伦的画面不能展示了。

莫高窟里壁画的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那巨大的雕像,那神奇的彩绘令人叹为观止。

我国另外三大著名的石窟是: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比麦积山石窟早。

莫高窟是国内以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而且莫高窟被称为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即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这是别的石窟不具备的。

如果游客不多的时候,导游会带领看几个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洞窟,如北魏的、隋代的、五代的、及宋代的洞窟。游客多了,就随意了。由于人多、窟内太暗、窟群太大,路线不清等多种原因,这次除了典型的窟外,其它看了哪几号洞窟大多没记住。

这是第96窟“九层楼”,它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外45米九层飞檐与崖顶等高。附岩而建的九层楼开始建造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1935年加建的,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维修加固。

唐代碑铭称第96窟内的大佛叫“北大像”,它35.5米高。两膝间宽度为12米,顶天立地,雍容富态,色艳华丽。它建于唐初,宋代做了修复,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北大佛因几经修缮使96窟地表层堆高,2002年清理大佛下面的地表层,使初唐建大佛时原来的地面露了出来,因此北大像的高度比以前测定高了一米,为35.5米)。

在世界大佛像中,第一高是四川乐山大佛71米,第二是阿富汗巴米扬西大佛55米,第三是四川荣县大佛36.67米,第四是莫高窟96窟大佛35.5米,第五是巴米扬东大佛35米(巴米扬大佛现已被毁了)。

据介绍,北大像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北大像是“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大体形状的石胎,再外敷草泥、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现在看到北大像的彩绘是1928年重新彩饰的,北大像的双手,是1987年敦煌研究院重塑的。石窟群中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下面的北大像以及第130窟、第148窟、第17窟的图片,都是我从敦煌研究院印制并发给游客的《莫高窟导览》上翻拍的。

下图是与北大像对应的第130窟的“南大像”,高26米。130洞窟只容纳这尊大佛,因而洞建造成上小下大。由于大佛头部离地面远,为了不让人们仰视产生错觉,聪明的古人将大佛的头部塑造的较大,竟达7米;刻意将佛像的眼、嘴棱角突出,更显分明。这样,在佛像下面向上看,佛像就与正常人一样,比例恰到好处。

整个佛像神态慈祥气度不凡,肌肤质感衣着合体,形象庄重感染有力。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人的创造力、审美艺术!

第148窟:窟内供奉一尊长14.7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卧佛塑像(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肉身虽亡精神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佛像细目微睁,神情超然,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大佛似静养神、又似睡入梦。

给人的感觉,佛衣质地柔软、附贴其身。后面侍立菩萨、力士、天王等塑像共72尊,喜怒哀乐,神态各异。这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彩塑细腻,线条流畅,生动有神,令人钦佩唐代就已达到的高超艺术、工匠水准。

第17窟是“藏经洞”。莫高窟最大的洞窟第16窟有268平米,在这个窟的进出通道的北墙上有个长方形小门(见下图右侧),里面就是方形窟室的“藏经洞”。窟平面为正方形,边长3米,四面墙高2.5米。

晚唐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准备逃难时,在此洞秘藏自晋至宋的经卷、书画、织绣、小说、史籍、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珍宝,之后把这个门砌墙封上,外表层还画上壁画作为掩饰。因其中80%为经书,故俗称藏经洞。

是清代一个王道士无意间从墙缝发现这个“窟中洞”,由此引发了一个惊动各界的“地震”。

有碑文记载,第17窟藏经洞,原来是晚唐“河西都僧统”(宗教领袖)洪辨和尚的纪念堂(叫“影窟”)。窟内的尊佛像,是洪辨死后弟子们依照其生前模样塑造的肖像。

洪辨和尚像背后的壁画是菩提树、供奉高僧洪辨和尚的执扇的比丘尼和执杖的近侍女,形成塑像与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画面。

洪辨的“辨”字,应是由上“巩”、下“言”组成的biàn(去声)字,但键盘不能输入。

第16、17窟前建有三层木质结构的窟檐,所以被称为“三层楼”。

这是“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其中有莫高窟的北凉、西魏、隋、唐、元几代七个不对外开放的特级石窟原大复制洞窟;还有通过石刻碑铭、文献照片展现莫高窟历史的展览。因为当时我们还要去鸣沙山和月牙泉,怕时间不够就没进去。

这是“道士塔”,是王道士(王圆箓)的徒子徒孙为他修建的。有许多人为王道士鸣不平,也有人评价他“五五开”。

这个王道士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作家余秋雨写到: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在放大机前对其进行研究(约有两万多卷经卷,让法国、日本、俄国、美国的洋和尚们轻易骗走了)。

洞窟游览完了,信步踱离景区。宏大艺术窟群的画卷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淡出。真是百听不如一见,不身临其境,不会有切实的强大冲击感慨,我们聪明智慧的老祖宗真是举世无双!

莫高窟原有洞窟千余个,至今仍保留有从十六国到元代等十个朝代千余年、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共492窟;泥质彩塑像2,415身,最小的仅2厘米左右,最大的高35.5米;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

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藏、佛教圣地,谁人不为之动容,连外国洋人年年都成群结队地前来顶礼膜拜,尤其是日本人(他们认为“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

“石室宝藏”,“三危搅胜”,足以概括莫高窟的精髓,莫高窟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参观完莫高窟,我们急急忙忙赶往沙鸣山和月牙泉。

以前一直以为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在一个地方,原来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相隔20多公里呢,位于敦煌市南郊7公里处。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大门。

鸣沙山,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山峰最高处海拔1,715米。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好大的一片沙山!真浩瀚壮观呀!

这是沙鸣山月牙泉景区的环保车。从景区门口开到月牙泉,往返20元/人。

这是景区的一景“一棵树”。在这干旱至极的大沙漠中,孤零零的生长着这棵郁郁葱葱的大柳树,非常令人惊愕。

“鸣沙山”的取名,是因为在沙丘下面有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发出声音,所以这里有“沙岭晴鸣”敦煌一景的雅称。这里的色彩非常纯净,满眼都是耀眼的金黄。

下了环保车,许多人选择了爬山,一直爬到大沙山的山顶,俯瞰景区全貌。我们没有他们的体力,只好沿着栈道向前走。

我们在沙海中向前走着,“月牙泉”突然出现在眼前,它就在鸣沙山下。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称“药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月泉晓彻”,那时这里就是旅游胜地。

半月型的一池泉水镶嵌在茫茫大漠沙山中,甚为神奇。古人为月牙泉“泉映月而无尘”、“月泉晓澈,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不得其解,叹为“山之神异,泉之神秘”。

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动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原因。

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月牙泉水位下降幅度达6至7米,水域面积大幅缩减。为拯救这一神奇的大漠景观,政府投资4,000多万元在月牙泉周围修建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提高周围的地下水位,使月牙泉水位得到稳定并逐步回升,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为了保护“沙海明珠”月牙泉,禁止开荒、打井、移民。

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

泉南岸的台地上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钩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这组临水而立的亭台楼阁与月牙泉、鸣沙山交相辉映,精美异常。

一队一队骆驼缓缓地走着,来来往往,驼铃叮当,悠闲自得。

看着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想起了一首歌:月牙泉。“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那年我在月牙泉边走过,从此以后魂绕梦牵,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除非也去那里看看。看啊,看啊,月牙泉,想啊,念啊,月牙泉。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

一天游览三个经典景区,虽然很紧张,很累,但是感觉非常开眼,非常超值。神秘的莫高窟、神奇的鸣沙山、神采的月牙泉,它们折射了历经沧桑几度盛衰、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近五千年历史的美丽敦煌。

遍布的文物古迹、浩繁的经书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敦煌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城、大漠戈壁的绿洲,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八方游客和学者,他们前来虔诚拜谒,探秘研究,为敦煌书写新的篇章!

敦煌有那么多的神奇令我们自豪,有那么多的奥秘待我们探知,有那么多的故事让我们传扬……。

作者:梦林夕

于-03-27 14:35发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