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多动症”“抽动症”的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多动症”“抽动症”的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时间:2020-03-01 20:23:27

相关推荐

“多动症”“抽动症”的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如果说儿童确实表现出一些行为或品格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教育学来解释。

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或教师把孩子正常的活泼好动看成是问题,无风三尺浪,没事找事。大部分原因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环境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反抗压力中,发生和发展了许多畸形行为。这些畸形行为当然让人不舒服,追究他的成因,必须要回归到家庭成长环境中。

“多动症”“抽动症”患儿越来越多,只能说明我们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

现代社会对标准化的追求,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产生着趋同、攀比心理。家长总是洗完孩子向着“楷模”发展,而不是向着孩子自己自然的天性发展。成人为孩子设立了太多的标准,认为在标准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将来才能成才、成功。比如“爱学习”、“有礼貌”“守纪律”“多才多艺”等等。儿童在这些方面“听话“,按家长要求去做,就是好的,如果他们不听话,在哪一方面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则要遭到训斥,严重的会遭到打骂。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在摧残孩子幼小的心灵,干扰和影响着孩子自然地天性成长。建议这些父母多学学国学教育。

还有的家长自身境遇不理想,或者自身性格有抑郁、焦虑、强迫等轻微的症状。或者夫妻两个经常吵架、不和睦,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对生活消极、悲观、不自信、抱有怨恨等等负面情绪,长时间的孩子耳濡目染、感同心受这些不好的负面的情绪、态度,这些负面的东西都会转嫁到孩子身上。了解日本江博士那个“水知道答案”的,就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孩子神经发育不完善,自然经受不了这一切,导致出现一些行为、举止的怪异。这些家长往往有偏执人格,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对儿童自然天性的成长长期而不良的干扰,凭借强权以“爱”的名义不停地扰乱儿童固有的成长节奏。使他们陷入愁苦和恐惧中;另一方面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成人意愿一受到挑战,就要做出应激反应,经常态度严厉地对待孩子。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成人宣泄情绪,但不利于儿童成长,给儿童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心理伤害。

现在儿童成长的环境,幼儿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孩必须得上幼儿园,不然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再加上家长忙碌没时间照顾孩子,小孩早早地都要上幼儿园。幼儿园有什么弊端呢?孩子多,老师少,孩子年级小,老师水平也很一般,没多少优秀的老师。什么样的孩子最省心,当然是老老实实坐好的小孩最省心,不然老师也照看不了呀。小小年级都得老实坐着,中午老老实实的睡觉。上课乱说话、乱动就得挨批评。幼儿园把小学的课程都提前学了,孩子自然累,等到了小学由于好多知识都会,学习的兴趣也跟着降低。没兴趣了,干什么?动吧,总不能傻呆着吧,挨了老师批评,也越发提不起兴趣来。

儿童在长时间地遭受心理创伤后,情绪压抑后,就会产生自卑、不安、厌恶、失望、淡漠、憎恨、怀疑、恐惧、邋遢等等不良情绪体验。连续不断地心理创伤,会让孩子神经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行为发生变态,要么成为不驯,要么完全丧失自我。要么成为无法和他人相处的孤傲者或偏执狂—这一切背后都是儿童安全感、自信心的缺失。

遇到“多动症”、“抽动症”的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如果能多去关心和理解孩子,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行为语言”,孩子的一切都会变得正常。他上课不注意听讲,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或对内容没有兴趣;考试成绩低,是因为他压根就没去学习考试内容;攻击同学,是因为他想保护自己或感到这里面的乐趣;做危险动作,是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或不知道危险是什么—千差万别的儿童有着千差万别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他们还不具有承认的道德观、价值观、忍耐力,以及对后果的预见,所以他们很难用这些东西来约束自己。

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孩子的,但仅有爱还不够。爱的质量要以孩子是否身心健康,乐观阳光为前提和宗旨。只有真正的懂孩子,才能很好地培育孩子。请读后一篇:请不要这样爱孩子,给孩子自由吧。

儿童是何等细腻的生物,多动、抽动的孩子天性都很聪明、敏感。儿童很小就对爱和尊重有了很好的感知。生活中任何一种境遇都可能引起他体内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变,即使所谓“多动、抽动“的儿童大脑中真的缺少让他安静的”多巴胺“,谁能说清楚这是因还是果?

所以“多动”“抽动”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

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一个客观原因上,并去寻找可观的解决方案。自以为是的家长和教师宁可相信广告、相信药物,不相信教育。大人自己犯了错误,却全部推给孩子来扛着。被诊断为“有病”,开脱了父母和老师们,但它永远的上伤害了孩子。

患“多动”、“抽动”、“强迫”的孩子的真正不幸,都是他们出生后,正常的天性被屡屡剥夺。限制、包办、替代、训斥、教育、批评等等,孩子的压力太大,出出现行为的多动,肢体或五官的抽动,内心的焦虑,纠结。

这些孩子是“病”了,但吃药能解决吗?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动”“抽动”不断反复的原因,病根不去,怎么病能好呢。相反认识到了这一点,釜底抽薪,家长改变了自己,孩子不用治疗病也能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