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怎样养好一个孩子?小时候斗勇 长大了斗智!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怎样养好一个孩子?小时候斗勇 长大了斗智!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时间:2020-10-09 22:13:46

相关推荐

怎样养好一个孩子?小时候斗勇 长大了斗智!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前段时间,

电视剧《小欢喜》火了!

它的剧情引发了

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全民热议。

“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

孩子还是不明白我的好呢?”

中国有句俗语,叫“养儿方知父母恩”,当自己有孩子后,才明白父母当年的不易,因为养孩子真的太难了。

这个难,以前主要集中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不让孩子饿着冷着,就算是成功,但到了80、90后这一代父母,已经升级到身心的全面教育上来了。

50、60年代的父母管孩子大多很简单,不听话?打,不好好学习?打,不吃饭?不存在的,因为吃不饱!

现在的成年人,小时候有几个没挨过打?

可如今的小孩,如果还是简单沿用打骂教育,很容易出现极端情况。

《小欢喜》中的英子被妈妈逼到了想跳河自杀

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也不少:

成都一名8岁女童因为看电视与家人发生争执,赌气从21楼一跃而下;

湖南宁乡市,某小区一少年因被没收手机,将自己反锁在二楼,嚷着要“跳楼”。

......

问题的根源肯定是出在家庭教育上面,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个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绝不能颠倒,总的来说,就是小时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配图,图文无关)

要有敬畏之心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她有个同事,小的时候特顽皮,自然也没少挨打,他最怕的就是奶奶门后放的一根滕条,每次只要见奶奶把门关上,露出滕条,他就立刻跪下说奶奶我再也不敢了。

这就是一种敬畏,让孩子知道怕,他才会收敛,这其实是一种及时的保护,避免日后闯出连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祸。

现在有很多孩子对父母长辈都不够尊敬,要钱不给就辱骂,不让看电视就砸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缺少敬畏之心。

“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会尊敬你的。”

那这“畏”从哪来?自然是从惩戒的教育中来。

现在有些家庭对孩子太过溺爱,别说打了,几句重话也舍不得说,生怕吓着孩子。

孩子小时候犯错,该打还是要打,不能一味放纵,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乱揍一通,容易把孩子打坏。

首先是告知底线,也就是让孩子清楚父母动手打人的边界在哪,一旦越过边界就要受罚了。

划出边界之后,孩子就会自己掂量轻重,而父母也能避免一生气就打孩子的冲动。还有就是打的过程,要雷声大,雨点小。

打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怕,而绝不是为打而打,目的达到了,就不一定要真打,把“样子”做足就行了,孩子认错了,就及时收手。

及时立规矩

妈妈带一岁多的女儿逛超市,小家伙看到琳琅满目的美食两眼放光,都想往购物车里放,如果大人不同意的话,就坐在地上哭。

起初妈妈不得不满足她的要求,但后来妈妈开始制定规则:每次买东西,只能二选一,要A就得舍弃B。

(配图,图文无关)

刚开始孩子不乐意,妈妈也不松口,后来次数多了,孩子也就接受了这个规则,现在出去买东西不会多要,也没再出现撒泼打滚的情况。

父母不要担心孩子太小不懂道理,其实小孩子是最讲理的,只要你提前把规则告知,孩子都是愿意遵守的。

定规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说到做到,起表率作用,答应孩子的就一定要实现,不能骗人,否则孩子也会反过来骗你。无论是惩戒教育还是立定规则,最好在“儿童叛逆期”(也就是8岁)之前进行。

像电视看多久、手机玩多久等等,其实都可以定出具体的规则。

昨日下午,心理教育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雷五明来到本报,针对有家长反映“读高二的儿子沉迷手机,自己强烈反对,关系闹僵了”的烦恼,他的支招是“立目标立规矩”:

作为家长最好不要用没收手机,切断网线这样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其实手机也有很多有益的功能,但往往成背锅的,学生沉迷游戏的根源在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够。

父母管理孩子用手机要有技巧,比如可以约法三章,给孩子定下目标,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行,更好的方式是,如果他超过了约定的时间,就必须自己删除,这样就减少了抗拒心理;其次可以培养孩子兴趣,有了兴趣爱好自然能获得乐趣,降低对手机的依赖;还可以利用同伴的力量,比如联合孩子的表哥表姐们现身说法,或者找同龄人给下建议,这些“托”的引导往往比父母讲的管用。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是小时候爱得不行,百依百顺,等到初中高中了,面对升学压力,父母突然变得异常严苛,孩子就很难适应,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少年派》和《小欢喜》这两部剧中都展现了这个问题,平时不管不问,到了高考这一年,父母展开“批发式”的关爱和管制,导致亲子矛盾不断升级。

父母也要示弱,爸爸管孩子也需要一些套路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要改变沟通方式,要学会示弱。

青春期(指12-18岁)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听不得重话,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事。

所以,这个时候的父母们就不能再简单沿用以前的方法了,而需学会“斗智”,首先就是改变沟通的方式,话要少说,点到即止。

雷五明说,青春期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开始由一个依赖性的人向一个独立性的人转换。应对这种变化,家长首先要接受叛逆,理解叛逆,有时也要先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指令过多了?

有的时候孩子不是不听,只是青春期嘴巴硬。处理亲子关系时,既讲斗争又会妥协,既讲感情也讲原则。比如学习上要求高了,生活上的孩子要求可以妥协满足一下,就像佛祖管训悟空,既要有紧箍咒也要有菩萨心肠。

平时父母双方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但如果孩子出现离家出走、生活堕落等过度叛逆,家长则必须要强制干涉。

当下,很多妈妈吐槽爸爸当甩手掌柜,吐槽无用,不如鼓励爸爸多参与孩子的成长:首先在孩子的重大成长节点上不能缺席,比如志愿填报、选择学校,都要参与进来;另外生活要有仪式感,比如孩子过生日、生病、升学后的第一次报到等,父亲再忙也要去。

除此之外,多鼓励父亲与孩子交流,哪怕是他参与了一点点,当妻子的不要调侃,甚至讽刺说“太阳打西边出来”,而是要大大点赞,鼓励男同胞参与教育。还有一点,要尽量让孩子崇拜自己的父亲,这样父亲即使不在身边,也能发挥影响力。

人生旅途中家长要和孩子换五次座位

孩子越大为什么越烦父母唠叨?

因为他觉得父母讲的那些东西他都懂,听十多年了,翻来覆去都是些老话,自然不想听。

要学会“换位式”交流,先表示能体会孩子感受,然后再提出建议,全程没有批评也不强迫。

这里就有一个现成的事例:雷五明和夫人通过努力让自己的孩子由“学渣”转变成了“学霸”。他的儿子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摆尾,但家里一直要求他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不管正确率如何,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初中,孩子读的也不是名校。

雷五明无意中发现孩子去过一次美国后,英语成了优势,便找了一个英语老师当班主任的班。儿子如愿成了英语课代表,还参加了全校用英语演讲,突然明白了“学习好的感觉那么好”,从此便保持了很好的成绩。初中,雷五明还鼓励孩子给自己定目标,完成了就有旅游等奖励。后来,他的儿子考上了华师一附中,目前在美国念本科。

雷五明认为,孩子上小学时不用太看重成绩,但是要高度重视培养习惯,找到兴趣,学会方法;到了初中阶段,要学会定目标,学会时间管理;高中和大学时,家长则要关注和引导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但决定权要交给孩子。

很多家长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做不好家庭教育,是因为没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人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家长要变换不同的角色定位。

雷五明总结了一套很生动的理论:

人生旅途中,家长就好像和孩子在一辆车中。

孩子12岁以前,家长要坐在驾驶室,孩子在后排的安全座椅上坐好;

孩子12-18岁之间,可以让他们坐在副驾驶上,观察父母怎样行驶;

孩子18岁-22岁之间,可以坐上驾驶室开车,父母坐在副驾驶指导、提醒;

孩子22岁左右,父母应该换到后排,安心看他们开车;孩子结婚后,父母也就该下车了。

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个“得法”就是父母掌握好

家庭教育中的“斗智斗勇”,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

教育的侧重点也要改变。

虽然不容易,

但做父母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可是只要基础打好了,

孩子将会受益一生,

这难道不值得么?

来源 :楚天都市报、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综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