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见与不见 都在心里 我与曾师的不解之缘!

见与不见 都在心里 我与曾师的不解之缘!

时间:2024-06-11 10:31:13

相关推荐

见与不见 都在心里 我与曾师的不解之缘!

文/南木

的初夏,我陪着母亲,来到向往已久的台湾旅游。

短短的八天时间里,日月潭、阿里山、七星潭、野柳公园……环岛美丽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与此同时,在中台禅寺、台南民宿、高雄书店、台北街道……和当地人的交往中,从他们的举止言谈中,更感受到了人们那种谦和礼让,使我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温暖。

这就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呈现。

01 情

记得在高雄的那天晚上,大家都要去高雄夜市。

母亲年龄大了,吃不惯台湾的小吃,正好路过一家卖饺子的小吃店。

店家就在门口现包现做,皮薄馅大,每个饺子里都会包上一个亮晶晶的虾仁,看起来特别诱人,母亲就决定在这里吃。

那包饺子的两人,看上去像婆媳俩,对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

他们饺子是按个儿卖,我们就说那买30个吧,年龄大的婆婆说,咱这里的饺子大,你们俩有25个就够了。

这种情况如果是在大陆的话,也许很多店家,都希望让你多买,因为多买,才能多赚钱。

随后煮好的饺子端上来,一吃,果然还吃饱了,心里也就有了感动、感慨,这不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童叟无欺吗?

从此在我心中,就悄悄地生出了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国学的念头。

但那时,我还不知道曾师的名字,以及他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践行。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曾师当时,也许正在台湾讲学,这很可能是我在地理空间上,和曾师最近的一次。

是不是也算是,冥冥之中和曾师的不解之缘呢?

02 缘

该来的总会来。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或许是偶然中的必然?

直到的年底,和一位十几年不曾见面的小学同学相遇时,从他那里知道了曾师的名字。

因为他在研究《易经》,也非常欣赏曾仕强教授的讲解。

说心里话,在我小的时候,对易经都是负面的认知。

认为易经就是卜卦算命的、骗人的东西,因为眼中看到的人,也都是这样做的,至于孔孟之道、克己复礼,那更是腐朽末落的。

当然,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这种情况也有所改变。

一天回到家里后,在网络上,看到的是一位长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对生活中的事情信手拈来,对其中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不自觉的就被吸引。

就这样一天天听下来,就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更似天外之音,茅塞顿开,此后我对宇宙人生、为人处事,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唯一遗憾的是,此时先生已经悄然离世了,但我每次观看他的视频,都不曾感到他已经离开。

他还在,一直都在!一位笑容可掬、和你唠家常嗑的智慧老者!

03 仁

的春节,我们全家人来到山东曲阜,专门去拜访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在孔庙,清乾隆皇帝书写的朱红大字,“万仞宫墙”石额镶于墙上。

导游说,后人认为《论语》中记载的“夫子之墙数仞”,仍不能表达对孔子,学问的尊敬和赞扬。

明代胡缵宗敬,称为“万仞宫墙”,乾隆又重新书写,所以才有了万仞宫墙之说。

听了导游的讲解,看到儿子若有所思,我就想到曾师讲的,在曲阜听到的三季人故事,夏虫不可语冰。

我把这段故事讲给孩子听,对他说,学习上我们不能坐井观天,浅尝辄止,而要像孔子、曾爷爷那样虚怀若谷,学然后知不足,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绝不能当三季人。

孩子说,我也看过曾爷爷的视频,是这么个理儿。

在圣迹殿,殿中正中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真的是名不虚传。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主张教而有类,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并以此为教材,培养出一大批人才。

55岁的时候,孔子率领他的弟子,开始周游列国,的时间周游卫、陈、蔡、宋、楚等国,历尽艰辛,宣传仁政理念。

孔子享年73岁。此时,我想到了同样呕心沥血,传播中华文化的曾师。

《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他们总是把智慧,传播给人世间。

曾师享年84岁,虽然和孔子相隔两千多年,但在文化的认同上都是一脉相承。

孔子是中国文化儒家的创始人,以讲学修德、治国利民为目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而曾师是中华国学的传承人,虽然是不同的年代,但和孔子一样,为了心中的理想,都是一脉相承。

曾师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视中华复兴为己任,从台湾到大陆,各地讲学,自己写书出书,制作演讲视频。

不仅如此,曾师还亲自编写教材,不遗余力,创建罗浮山国学院,办教育,直指世界典范的目标。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他就是孔子,当今的得意弟子,孔子有知,定会欣慰。

04 道

8月,全家到山西大同,看世界遗产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为北魏时期所建,北魏政权是为鲜卑人所建。

鲜卑族原来活跃在大兴安岭,又南下经呼伦贝尔,到达北京的延庆一带,又来到山西的平城(今大同)建都。

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先是崇尚中国道教,后又转向佛教,大同也是当时超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举国家之力,才有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有了龙门石窟。

据说,因为鲜卑人写汉字较大,又有了书法中的魏碑一说。

断北语,改族姓,禁胡服,与汉人通婚,兴学校,改制度,最后,这部分鲜卑人,被汉族包容同化,最后消亡。

当时汉族的经济文化绝对领先,不容置疑。

面对1500年前的这段历史,也是令人感慨万千!不禁想起曾师说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融合,可以抵御任何外来的民族入侵,元朝、清朝就是有力的佐证。

曾师视野开阔,兼收并蓄中西文化,深谙道之道,具有大家风范。

而且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对中国的预测,远见卓识,都是对道的深刻领悟,对中华民族四次崛起的论述,对中华再次复兴,时间上的确定,都有独到的见解。

此时,我对曾师,真是暗自钦佩不已。

站在大同古城墙上,夕阳西下,霞光普照,抚今追昔,逝去的历史扑面而来。

人的一生要走很长的路,有时崎岖陡峭,有时弯弯曲曲,有时是山穷水复。

但只要方向对了,不抛弃、不放弃,迟早会达到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传承中国文化,实现中华复兴,就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不忘初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站在大同看世界,希望世界早大同!

作者简介:

南木,真名吴海滨。爱读书,愿思考;喜旅行,好拍照;写小文,求大道。

征稿启事

1.曾仕强公众号【易友风采】长期征稿,您和曾师的故事,以及曾师对您的影响和启迪,包括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遇所闻,均可投稿。

2.字数:1000-2000字。

3.投稿微信:shutongxiaoyi。备注:投稿。期待各位大显身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