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老成都新掌故 八旬翁书写街巷传奇

老成都新掌故 八旬翁书写街巷传奇

时间:2020-04-09 17:21:20

相关推荐

老成都新掌故 八旬翁书写街巷传奇

老成都新掌故 八旬翁书写街巷传奇 四川在线 (-06-18 06:11:15)

四川在线消息84岁的魏德尊老人这些天一直忙着做一件事:撰写自己熟知的成都街巷传奇。已经写成的数十篇崭新故事,凝聚了老人多年的心血。

魏德尊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原先的家在锦江区牛王庙,现因年老体弱,住进了锦江区水井坊社区福利院。1949年前,他先后在《华西日报》、《新新新闻》等报社工作,作为一名老报人,魏德尊后来参与了《成都市志·报业志》的编纂工作,提供并撰写了大量珍贵、翔实的资料。在这期间,老人对成都掌故,特别是锦江区的地名掌故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从那时起开始着手收集整理,多年来兴致不减。

老人身体不好,手脚也不太灵便,还高度近视。但为了使自己所知的成都掌故更翔实,他常常拄着拐杖,戴上1000多度的近视眼镜,到处去查找资料,寻访知情人。不顾年老体弱,每天仍然伏案劳作数小时的魏老有这样一个心愿:将自己满肚的街巷传奇,特别是那些从未公之于众的新掌故,在有生之年付梓。

由于旧城的改造,一些颇有来头的成都老地名正在渐渐消失。老人在为旧城换新颜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担心新生代的成都人会慢慢遗忘了这些历史。“当他们遗忘了与世界之最有关的‘交子街’时,那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老成都新掌故 八旬翁书写街巷传奇

老成都·新传奇之街名交子街最早纸币诞生地

均隆街:痛失“世界之最”

现在的均隆街曾被称作“椒子街”,有人认为是因为街旁长有山胡椒而得名,1960年还成立了“成都市东城区椒子街城市人民公社”。谁知“椒子街”实为误谈,准确的称呼应为“交子街”,原为制造“交子”(世界上最早的钞票)的地方。

春秋时诸侯各国以铜铸币,与金银同为流行货币,以后又有了铁币。但铜币铁币都太重,不易携带。汉代的白虎皮币开了纸币的先河,而唐代的“飞钱”则是兑换券的变种,真正使用纸币则从北宋开始。交子就是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意即作交易用的筹码。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一项重大革命,堪称世界钞票的鼻祖。

“交子街”名称的消逝令魏德尊最感痛心。他说,一提到世界上最先流通纸币的地方,很多人都知道是在中国,是在四川成都。然而“交子街”名称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改成了“均隆街”,让人觉得十分可惜。魏德尊曾多次去过均隆街寻访历史,问起交子街,新一代成都人已很少有人知道。

魏德尊感伤地说:“也许再过几年,连住在这儿的居民也不知道‘交子街’了。”老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保留住这个让成都人骄傲的称谓,“因为它是一个出过‘世界之最’的地方。”

九龙巷:传说有两种版本

九龙巷得名有两种版本。

一说清康熙年间,重建成都定街名时,传说金河、御河水下有龙潜伏,守护御河之龙又数老九,故命御河旁的小巷为九龙巷。一说城内地下排水渠道从沟头巷出去便分为九支,后称“九龙”,巷道因而命名。在清代“康乾盛世”时期,这里更以织锦闻名,巷道两旁人家多以织锦为生。

黄伞巷:与乾隆皇帝有关

黄伞巷的来历则比九龙巷更有意思。原来,清乾隆时进士、翰林院编修顾汝修的府宅原先建在此巷。顾曾奉皇帝之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圆满完成任务,深蒙朝廷嘉许,赐予黄缎华盖一辆。为显示荣耀,顾家将其插于府门之外,其后此巷即以黄伞命名,直到今天。

染房街:“将帅对阵打麻将”

染房街是成都市古老而狭窄的小街,始建于宋代。唐宣宗七年,白敏宗任成都尹时,开凿横贯全城的金河,汇于城东的府河。由于这里毗临金河,取水极易,遂有多家将染绸布的作坊设于此处,逐渐形成街市,因而命名为“染坊街”。

明重建街坊时,将“坊”改为“房”字,定为染房街,沿袭至今。其后因金河水枯竭,染坊陆续迁出城外,染房街逐渐变成骨角、小五金、竹木等手工业作坊的中心。明清繁盛时期,云集在染房街的手工业作坊达200多家,成都四乡及外县商贩多来此采办货物。《华阳县志》载:“沿城染房街百余街,专攻骨角为业,制成纽扣、牙刷、骨牌之类数十种。”民谚云:“染房街无染坊,将帅对阵打麻将。”

老成都·新传奇之掌故最怕棺材铺“打牙祭”

棺材一条街轶事

老成都商业发达,成行成市现象突出,布鞋一条街、帽子一条街、珠宝一条街等屡见不鲜。但奇怪的是连开棺材铺都形成了一条街。解放前成都水井街、双槐树街一带就集中了几十家棺材铺子,号称棺材铺一条街。

与其它车水马龙的“一条街”相比,“棺材铺一条街”可谓门可罗雀。同时这些棺材铺的门面上也往往空空如也无人照应。究其原因,原来棺材不像其它商品,一是不怕偷,二是难得有生意,三是不敢招揽顾客,四是不搞有奖销售或者搭配销售。普通店铺“买一送一”、“欢迎光临下次再来”之类的用语都不敢套用。只能等顾主上门,由老板亲自接待。

棺材铺照例是每月农历初二、十六“打牙祭”,每人半斤肉。如遇临时给丧家赶做棺材,就要加餐,饮酒吃肉。民间还流传歇后语:“棺材铺打牙祭———要死人。”所以谁也不希望他们“牙祭”打得太多。但确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如有一年夏秋之际,成都霍乱流行,死人甚多。棺材铺生意也因此特别兴隆,“打牙祭”的次数大大增加。魏德尊时年尚小,晚上出门,在祠堂街一带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棺材,整条街阴森恐怖,一片死气。

在1941年7月27日,100余架日机狂轰滥炸成都,死人无数。当时魏老所在的《新新新闻》报道:“受灾地区,城内以皇城、少城公园最为惨重;城外以三洞桥、四座磨一线死伤最多。约计全市死伤居民七千七百余人。全市医院住满伤残者,全市大小棺木全部卖光……”

纯阳观夜市歪货多

商业场、昌福馆(今东风商场)斜对门有一条小街叫纯阳观街,又称三倒拐。每到年末岁尾,与东大街夜市相呼应的是这里的年终夜市,从农历腊八开始,便陆陆续续摆开大大小小的年货摊子,其中穿的戴的占压倒之势。

年终夜市以“土”著称,达官贵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货物也有不少是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有的鞋子才穿几天便张开大口,有的帽子褪色泛红,有的袜子“空前绝后”。最歪的要算那卖旧手表、旧钢笔与打火机的了,许多刚买到手后,便已不能使用。

夜市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充当“油子”、“冲盘子”、坑蒙拐骗的也不少,纠纷争吵时有发生。那里又是小偷、流氓乘机肇事的场所,几乎每夜都要扯点“地皮风”。

东大街上搞笑事

在《旧成都的商业中心和夜市》一文中,魏德尊这样描述繁华的东大街上的一些“搞笑”事———

成都最早的商业中心东大街在新春佳节越发显示出它的体面来:每家铺面全贴着名手撰写的朱红京笺的宽大对联,以及短春联,互相夸耀与官绅们的接近,或者显示当掌柜的是士林中人物。门额上则是一排五张朱红笺镂空花、贴泥金的喜门钱。门扉上是彩画得十分讲究的门神,或是直书“只求心中无鬼,何须门上有神”,以示达观。同时生意越大,在门神下面粘着的拜年的大红名片便越多,以至于红彤彤的一大片,看上去十分刺眼。

锦江区征集街巷旧闻

6月11日,成都市锦江区向全辖区社区发出征集倡议,希望居民们能将自己知道的锦江区的地名街巷传说讲述出来,于本月下旬进行统一汇总。对一些传奇色彩浓郁的地方,锦江区政府将为它立“身世碑”,并设立宣传点,以此保留住这些独特的民间历史文化。锦江区将发展以天涯石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修建保护天涯石仿古亭廊,将其打造为成都旅游新景点。

锦江区着力打造建设文化名区,除发展以天涯石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外,还将发展以藩库街为代表的街名(地名)文化;发展流传于三圣乡、琉璃乡一带的传说文化;发展以春熙路、大慈寺、盐市口为代表的商业、旅游文化;发展以河滨风景区为代表的休闲文化;发展以李劼人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

(记者李伟铭)编辑:刘昕

[以短信将此信息发送给朋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