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杂谈|抗倭名将戚继光:日本倭寇和“汉奸”的比例是3:7

杂谈|抗倭名将戚继光:日本倭寇和“汉奸”的比例是3:7

时间:2023-01-31 05:43:02

相关推荐

杂谈|抗倭名将戚继光:日本倭寇和“汉奸”的比例是3:7

戚继光是抗倭名将。明朝时期,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奋勇杀敌,狠狠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取得了最终胜利。

然而近年来,网络媒体有人搞噱头:戚继光抗击的倭寇,并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国人。戚继光是民族英雄,已经说了400年,并且他的光辉事迹,写入了教科书。

但教科书里并没有介绍这么详细,戚继光杀了几个日本倭寇,几个“汉奸"。那么实际情况如何?

倭寇,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既然要抠字眼,就有必要弄清楚倭寇是什么意思。

倭:古代对日作战时称日本为倭(百度汉语)。寇: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连在一起,来入侵的日本人就叫倭寇。

最初的倭寇,在14世纪初,源于日本国内的南北分裂,日本一些失败者,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搞武装走私和抢劫。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抵御这些外来者的入侵,从辽东到广东,整个海岸线都加强了防御措施。

比如,明洪武三十一年,这也是朱元璋执政的最后一年,在山东烟台山,设置狼烟墩台,用来了望通信,以达到预防倭寇的目的。

倭寇,是怎么形成祸患的?

明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日本的贸易往来,都是以官方为主体,仅限于”朝贡“模式,你进贡给我一头长颈鹿,我给你一担茶叶捎回去,基本上停留在互送“土特产”的级别。

到了嘉靖时期,发生了”争贡之役“。嘉靖二年(1523),日本国内势力,各自割据,争相与明朝进行贸易,各股势力博弈不均,引起打杀。明朝官员认为”倭患起于市舶“,于是关闭了主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实行海禁。

海禁的效果,却事与愿违,倭寇大肆侵扰中国的沿海。明朝嘉靖年间,倭患成为了最为严重的时期。这时候,倭寇的性质有了新的变化,变成资本经济发展的产物,具备了掠夺和强迫贸易的特征。

因为海禁,明朝关闭了官方贸易通道,当时又禁止外国与民间自由贸易。日本的船舶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与中国沿海的一些豪绅奸商合作。其中有的奸商搞黑吃黑,侵吞货物,日本人趁机抢劫,也有奸商与日本勾结,在沿海地区肆虐,导致一片混乱。

嘉靖十二年曾下令:”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所谓违禁大船,已经有了中国海盗的性质。日本倭寇与中国海盗勾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汉奸”,日本倭寇才能深入中国内陆。

《明世宗实录》记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结果海禁越严,贼人越多。最终形成《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总结的局面:“江南海惊,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

在明朝的“倭寇”人员名单中,日本倭寇和中国“汉奸”的比例是:3:7。

戚继光都做了些什么?

“南倭北虏”问题困扰了明朝的始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迁都北京,成为戍边皇帝,几次北征,换来了几十年北部边境的安宁。东部沿海,并未实行完全的海禁政策,积极出海与国外贸易,典型代表比如郑和下西洋,倭寇问题并不突出。

但到嘉靖年间,期间历经了明英宗土木堡之变,朝政腐败,并未变革求新,遏制了经济发展,国力下降,危及到大明江山。在这个背景下,戚继光与其他同时期的将领,参与了平定倭寇斗争。

戚继光消灭的倭寇中,有代表性的中国海盗头子,有汪直、许栋等人。嘉靖二十四年(1563),在福建平海一战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斩级二千二百”,戚家军令倭寇闻风丧胆。

文\罗渐升图\源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明史》《明世宗实录》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罗渐升说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