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古代读书诗】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古代读书诗】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时间:2022-11-30 18:28:19

相关推荐

【古代读书诗】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③?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子。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②徘徊:来回走动。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③渠:它,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赏析】

南宋干道二年(1166),朱熹在长时间的冥思苦索中,突然获得对《中庸》“已发未发”说的领悟,形成“中和旧说”。这是朱熹在重大理论问题上获得的突破,成为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史称“丙戌之悟”。朱熹一连写了两首诗记录了作者豁然开朗的狂喜心态,很快在士大夫中广为传诵,从而成为理学诗名篇。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开始便是紧接着的两重递进比喻:先是将翻开的书卷比喻成半亩方正的池塘,进而又将池塘比喻成一面清澈的镜子。池塘也好,镜子也罢,都是可以反映和折射的物体。因此,下一句的“天光云影”自然可以在塘中镜内自由地飘移,而作者的真意却是形容书卷中思想观念、文章辞藻的运行。看来朱熹所读的是道出了至理的好书,因此,在第三、四句就故意设问,说是这部书、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智能怎幺会这样清澄纯净?答案则是,因为在思想的源头有连绵不断的活水喷涌出来。

单纯作为一首写景诗,此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但千万要注意体会诗题是“观书”,因此不能简单地当成风景诗来看。朱熹是讲究“格物致知”的学问家,他就有本事把读书时体会至切的道理、突然顿悟的轻快.用这湖光山色、江川行舟的生活经验拿来作非常贴切而生动的形象比喻,传达出他自己的感悟,也启发了读者的联想,称得上是理趣横生。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不是诗人兼哲人的作者,怕是写不出朱熹这样的诗来。这正是朱熹理学诗的魅力所在。

【名句欣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用比喻方法写读书重要性的诗,表示人若要不断长进,就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探求新知识,吸取书中的营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一问一答,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时,曾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监公事,光宗时,知漳州,入为秘阁修撰。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后被人攻击为伪学,落职致仕。所着《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