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地球的阿喀琉斯之踵

地球的阿喀琉斯之踵

时间:2018-08-24 17:13:09

相关推荐

地球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是生活书店推送的第115篇文章

请输入标题 bcdef

2025 年,海平面不断升高,海水步步逼近沿海城市,一点一点吞噬着上海、东京、夏威夷、马尔代夫……2039 年,海平面升高了一点五英尺,一场三级飓风掀起的风暴潮摧毁了大半个纽约……2050 年,加州的一场地震,使堤岸垮塌,盐水瞬间从旧金山湾涌进,富饶的三角洲变成了盐水河湾……

——海蒂·卡伦(Heidi Cullen)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地球的阿喀琉斯之踵

文丨孙重人

气候,在塑造地球或人类的历史方面是一种基础性力量,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无所谓怕与不怕,太阳光与地球形成的倾斜角,地球的自转以及绕太阳公转,让地球产生了白天和夜晚的更替与四季,产生了气候带,从而形成周期性季节变化。气候变得可怕了起来,有其自然规律,如火山爆发、地震等内部因素,以及宇宙外行星带来的外在因素,如陨石坠落等。当今,气候带来灾变影响,更多的恐怕还是人类自身滥用和掠夺自然资源造成的,譬如温室效应,让气候发生了对人类不利的根本影响。

海蒂·卡伦是美国气候学家,曾长期担任美国天气预报频道首席现场直播气候专家。她凭借着自己对气候形成、变化的独到理解,写作了《可怕的气候》一书,在书中探讨并预测了地球过去以及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阅读时,我更倾向于《可怕的气候》是一部非专业著作,的确,卡伦将其写成了一部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喜欢地理学而又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快速阅读,至少说明卡伦在写作上是成功的。卡伦将书写的结构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全书分为今天气候的回顾和未来气候的预测两部分。针对现状,她从美国明尼苏达州红河流域一次百年一遇的洪水肆虐典型性分析入手,探讨气候对天气的规律性演变;针对未来,她通过对非洲萨赫勒等地区的点对点分析,探索气候的趋势性变化与影响。

碧波浩渺的旧金山海湾

在海蒂·卡伦看来,气候的变化,归根到底是温室效应作祟,而温室效应对气候研究者来说则是一个“最完美的问题”——既无法预见又难以解决。之所以有这种认识,卡伦说,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切实感受到了气候在变化,也承认地球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影响,譬如冰川的融化加速,突发性灾变增加,而且明知这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事实上,人们往往都不会将温室效应所带来的种种危机优先应对。的确,温室效应并没有像人类面对诸如经济、教育、能源、贫困、医疗健康和恐怖袭击等问题来得直接。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将其解释为“温室效应与人的情感、经验以及记忆之间缺乏联系”。也就是说,长期的干旱、物种的灭绝和不断升高的海平面,这些因气候变化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虽然我们都能感觉到、关注到,但人的感性直觉并没有那么直接。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些都是遥远的事物,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说得再通俗一些,人们可能很关注天气现象,今天如何,明天怎样,却对长期形成的气候趋势表示漠然。像比尔·麦克基本一样,海蒂·卡伦对此充满忧虑,这正是她在书中所要阐述的重点,因此卡伦需要用事实说话。

不幸的是,气候系统的时间性滞后,包括对于人类排放至大气中的所有额外温室气体,气候系统无法立刻做出反应。一旦某一天,当我们感觉到这种气候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就可能于事无补。到那时,气候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才是真正的可怕。

众所周知,地球历史上曾经历了多次气候变暖或变冷期,目前仍处于第四纪冰川小冰期温暖期。为了准确地说明这种冷暖变化,海蒂·卡伦列举了早已灭绝的猛犸象这个例子。这是一种曾经遍布北美大陆上的巨型动物。大约两万年前,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盛行阶段,在北半球,广袤的大地依然被巨大而厚重的冰层覆盖着。当地球上其他物种正在为生存步履维艰的时候,长着浓密毛发、厚脂肪层的猛犸象恰好迎合了这种气候条件,活得自由自在,如影片《冰河世纪》中所表现的。说不定那时在当今洛杉矶“星光大道”上漫步的便是它们。之后,随着冰期结束,冰层融化,海平面升高,地球气温再次变暖,挤压了猛犸象的生存空间,猛犸象随之消失。科学家们通过对猛犸象现象的研究,创造了两个词——大冰河时代和物种灭绝。

土地肥沃、宽广的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地,是美国著名的农业产区。图为一望无际的玉米地,这是美国中部最常见的景象

纵观人类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史,我们可知,19 世纪瑞士科学家路易斯·阿加西是先驱之一。当年,阿加西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地质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发现了冰川运动的作用和规律。之后,阿加西率先提出“大冰河时代”概念,同时阐释“物种灭绝”现象,从而开创了“气候变化”新理论研究的先河。再后,法国数学和物理学家约瑟夫·傅立叶创造了“行星能量平衡”这一术语,提出地球“温室效应”假想。继而,爱尔兰科学家约翰·廷德尔延续傅立叶的研究成果,通过“恒温器”概念的设计,证实了“大气中不同的气体在吸收和传导热能时具有不同的能力”。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等这些温室气体成为热能传导的主要元素,它们通过红外辐射——吸收并将热能传回大地和海洋,同时又将红外辐射反射回太空。廷德尔的研究,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产生除太阳外,还有一个热源。那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红外辐射并提升了地球的温度,包括陆地和水域。而且,廷德尔给出了二氧化碳越多意味着温度就提升得越多的结论。约翰·廷德尔的发现,对气候研究是一个突破。

在气候研究中,碳是一个重要概念。众所周知,碳是地球上热量储存的主要来源之一;众所不知的是,地球上的各种元素几乎都由碳构成。我们常见的岩石和沉积物,便是地球上碳的最大组成部分。这种存在还包括土壤、大气、海洋和植物,也包括人和动物。可以这样说,碳无处不在,只不过在各种元素中碳的化学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而已。比如在大气中,碳表现为气态,即二氧化碳。为此,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列纽斯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进行了大量实验,从而发现碳循环规律。阿列纽斯这样描述碳的两阶段循环。

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大坝,为南加州、帝王谷和西南部提供水和电力。水坝,在河流治理、为农田提供用水、为城市提供电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诸多后续麻烦

于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让地球上大多数碳都存在于地层下的岩石、地下水、煤、石油和天然气之中。阿列纽斯说,现在我们人类在不断地将煤、石油和天然气采掘出地面并燃烧掉,将长期储存的碳转移至大气中,带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斯万特·阿列纽斯是19 世纪初的人,也就是说,阿列纽斯在百年前就告诉了我们温室效应的存在,而且这种温室效应的产生受到人类的影响。他曾预言,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会改变大气的构成,进而导致全球变暖。基于这一事实,他甚至计算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翻一倍,地球的温度将升高三摄氏度。

这种影响首先是温室效应,然后便是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洋酸化,海平面抬升,物种灭绝。最终,所有后果的承担者当然还是人类自身。就在我阅读卡伦《可怕的气候》之时, 年初的一场寒潮大范围袭击了中国东部,本世纪超强一次“上帝之子”“厄尔尼诺”现象席卷全球,之后便是尾随而来的“拉尼娜”。这是否灾难性气候加速变化的前兆,让我们拭目以待。

丨 本文节选自孙重人新书《荒野行吟》

《荒野行吟》

作 者:孙重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183-0

扫描二维码,即刻购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