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什么清宫“漫画”能有这么多“周边”?

什么清宫“漫画”能有这么多“周边”?

时间:2023-12-31 13:14:48

相关推荐

什么清宫“漫画”能有这么多“周边”?

常言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种地却远远不是种下去坐等收成这么简单。古代的农民们既没有收割机、播种机这样现代化的农业设备,也没有互联网这样高级的技术手段,其中的绝大部分甚至不能读书识字。面对形状各异的耒(lěi)、耜(sì)、耙(bà)、犁、耧(lóu)、杵、镢、锄、镐、铧(huá)等各类农业工具,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农民”大概会跟我们一样毫无头绪。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推广高效的农业技能呢?

同样的问题在千年前就困扰着宋高宗。这时,一位名为楼璹(shú)的县令灵光一现:

擅长绘画的楼璹一方面潜心研究农耕和蚕织,一方面将农业生产中的每一个关键步骤画在纸上。他把当时的耕种技术总结为从“浸种”到“入仓”的二十一个环节,蚕织技术总结为从“浴蚕”到“剪帛”的二十四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漫画说明书”——《耕织图》。

《耕织图》以农村景物为背景,分为“耕图”和“织图”两个部分,每一幅都是一种独立的农业操作,连贯起来就是一部完整诠释生产过程的连环画卷。为进一步解读,图册的每一个步骤还有一首五言八句四十字的小诗,解释图中的生产内容。这份楼璹原版的耕织图未能流传至今,我们可以通过院藏清人绵亿绘制的这套完整的《耕织图》略窥其精巧生动。

浸种

耙耨(pá nòu)

耖(chào)

碌碡(liù zhou)

布秧

初秧

淤荫

拔秧

插秧

一耘

二耘

三耘

灌溉

收刈(yì)

登场

持穗

舂碓(chōng duì)

簸扬

砻(lóng)

入仓

祭神

向右滑动开始自习耕种 >>

清 绵亿 《耕织图》之“耕图”

故宫博物院 藏

浴蚕

二眠

三眠

大起

捉绩

分箔

采桑

上簇

炙箔

下簇

择茧

窖茧

练丝

蚕蛾

祀谢

络丝

染色

攀花

剪帛

成衣

向右滑动开始自习蚕织 >>

清 绵亿 《耕织图》之“织图”

故宫博物院 藏

宋高宗看过这份“漫画”后大喜过望,要求宫廷画师照样临摹,形成了南宋宫廷版的《耕织图》。随后,官府安排使者带着《耕织图》在各个郡县展出,向农民推广当时最先进的耕织技术。很多州府郡县把《耕织图》画在官府大门两侧的墙壁上,供农民参考学习。

虽然最初的版本未能传世,但前文这份南宋宫廷摹本中的《蚕织图》部分在乾隆年间流入紫禁城,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为它盖上表示上乘佳品的“乾隆御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编入《石渠宝笈·初编》。1945年,它被末代皇帝溥仪随身携至东北,现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左滑欣赏画卷↓↓

南宋《蚕织图》局部

黑龙江省博物馆 藏

宋代以后,这份“农业漫画”有不少文人画师的临摹。明代初年,《永乐大典》曾收录《耕织图》,明代天顺年间有仿照宋代的石刻摹本问世,明代的着名画家仇英也曾临摹绘制。但是这些都远比不上《耕织图》在清朝时受到的追捧。

清康熙时,康熙皇帝南巡至杭州,见到了当地文人珍藏的《耕织图》刻本,也被这份详尽细致的“漫画”所打动,随即要求宫廷画家焦秉贞重画《耕织图》。焦秉贞师承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他在技法上参照了西洋的焦点透视法,把原图中的风俗都改为了清代式样,并重新修订《耕织图》为“耕图”和“织图”各二十三幅。康熙皇帝为各幅图画题写了七言诗和序言,称《御制耕织图》,正式开启了清代《耕织图》风行的先河。

清《御题耕织图册》 浸种页

故宫博物院 藏

清《御题耕织图册》 浴蚕页

故宫博物院 藏

作为官方颁布的农业指导“漫画”,《耕织图》在清代不仅大受欢迎,还衍生出不少的“周边”产品。

除了最常见的瓷器外,清宫廷还收藏过雕刻《耕织图》的精美墨锭、屏风、缂丝挂屏等。如此来看,《耕织图》的周边种类多种多样,受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走红的“二次元漫画”。

雍正皇帝对于耕织图的爱更加别致:还是雍亲王时,他便让宫廷画家仿照焦秉贞的《耕织图》重新绘制,把图中的主要角色都改成自己,蚕妇都改成身边的福晋和亲人形象,“演示”农桑。比如这幅《胤禛耕织图册·插秧》,图中的雍亲王衣着朴素,正抱着秧苗下地与众人一起插秧劳作。

滑动查看更多>>

清《胤禛耕织图册》

故宫博物院 藏

到了乾隆时,喜爱游览山水的乾隆皇帝更是奇思妙想。他把原本位于地安门的织染局迁到清漪园(今颐和园)中和稻田毗邻的地方,直接构建出一个活的《耕织图》“实景体验区”。一些院藏清代织物的边角处都织有“耕织图”三个字,印证了织染局的所在。

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题写了“耕织图”三个大字,镌刻在一块石碑上,将这一片的景致就命名为“耕织图”。碑身上还刻有几首御制诗:

玉带桥边耕织图,织云耕雨学东吴。

每过便尔留清问,为较寻常景趣殊。

时过境迁,景色虽然早已不同,但这块石碑至今仍在颐和园内,记录着这幅“实景耕织图”往日的好风光。

现如今,《耕织图》已经基本丧失了教导农桑的作用,但却是研究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史料。《耕织图》虽然不能真的教会我们种地养蚕,但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康熙皇帝在《御制耕织图》的序文中写道:“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如今的生活水平今非昔比,相对于学习如何生产,了解其中的复杂辛苦对我们意义更为重大。明白来之不易,学会如何珍惜,才是《耕织图》对我们而言更重要、更宝贵的智慧。

美术编辑/鲁婉卓

责任编辑/李睦麟

排版 /鲁婉卓、李睦麟

参考文献:王潮生:《清代宫廷“耕织图”器物》,《紫禁城 》,第2期王潮生:《古代宫廷〈耕织图〉》,《紫禁城》,2000年第3期吕成龙:《康熙官窑青花耕织图碗》,《紫禁城》,1993年第4期刘潞:《清漪园“耕织图”景观与石刻绘画》,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