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时间:2023-07-30 07:47:04

相关推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我们走在致富路上

带领村民一起走致富路

杨忠在地里察看蜜本南瓜长势。

“蜜本南瓜长势不错,已经开始挂果了,今年应该有好收成。”6月19日,桐楼乡桐木村4组,成片成片的蜜本南瓜长势喜人,杨忠走进地里,脸上露出了笑容。

杨忠,今年49岁,是桐楼乡1000多亩蜜本南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就在两年前,杨忠一家因病致贫,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杨忠23岁那年,在一家砖厂上班不幸遭遇意外,右手五个手指被机器绞断,落下残疾。这场意外对于杨忠的打击十分沉重,但是不认命的他很快从这阴影中走出来。从那以后,杨忠在全国各地到处跑,只要合法、市场好,什么挣钱就干什么,一家子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然而,祸不单行,意外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夜晚,15岁的儿子突发疾病,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杨忠四处为孩子求医,前前后后花了近30万元,用完了这些年家里的积蓄。初,杨忠的妻子又检查出患子宫肿瘤,一共做了8次手术,家里欠下了债务。

,乡政府了解到杨忠家的情况后,符合相关条件,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被评为贫困户并不光彩,得想办法找出路才行,借的钱要还给别人。”杨忠说。

面对患病丧失劳动力的妻子、随时可能会发病的儿子,杨忠没办法再出门挣钱,于是他把目光投向村里撂荒的土地,准备发展产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忠到黔江一个朋友的养殖场,看见堆在养殖场的玉米青饲料,当时他灵机一动,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种植玉米加工成青饲料卖呢?得知效益不错,于是杨忠说干就干,种了300亩玉米,收入1万多元。

不安于现状的杨忠又发现超市售卖的蜜本南瓜单价不低,于是了解其市场行情发现还不错,经过外出考察和学习,杨忠决定同时种植蜜本南瓜。去年,杨忠种植的400亩青饲料玉米和200亩蜜本南瓜收入了4万元,因此脱了贫。

今年,桐楼乡决定将密本南瓜打造成桐楼乡特色产业,由杨忠带头在全乡种植蜜本南瓜1000亩,为村民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包回收,目前已有26户村民参与南瓜种植,同时桐木村村集体种植的70亩南瓜也聘请杨忠管理。从育苗、栽种、管护到采收,基地优先使用本村剩余劳动力,可解决全乡剩余劳动力100余人。

“我有信心带动村民们把全乡的蜜本南瓜产业做大做强。”杨忠说。

身残志坚用心创造美好生活

张明华勤劳肯干走上致富路。

6月23日上午,善感乡桂花村4组西瓜种植基地里,田玉花正忙着给西瓜打理藤蔓、除草、疏果。“预计7月底,第一批西瓜就将上市销售,现在正是管护的关键期。”田玉花说。

田玉花是当地村民张华明的妻子,家里里里外外都由她打理。他们一家人在脱贫路上相互扶持,通过勤劳苦干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今年47岁的张华明因残致贫,视力一级残疾,外出务工不现实,只能在家务农。

几年前,张华明结合家里的实际情况,他和妻子决定在家种植西瓜和南瓜。“善感历来就有种植西瓜的习惯,而且就地销售也不成问题,为了家里增收,去年种植了6亩西瓜和5亩南瓜,全年收入4万余元,家里也脱贫了,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张华明说。

张华明尽管视力受影响,但是在种植技术方面却有专长,种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很受市场欢迎。于是他负责技术,具体操作由妻子负责,就这样夫妻俩默契配合,把庄稼种得风生水起。

他们的脱贫成效左邻右舍都看在眼里,一向热心的张华明还鼓励周边留守老人张德智、李久华和田世举也来种植西瓜,在种植技术上提供指导,帮助他们销售,大家都通过种植西瓜得到实惠。

今年张华明一家继续种植了6亩西瓜,目前长势喜人。另外,他家还养殖了1头母猪,通过自繁自养发展生猪养殖,现存栏5头商品猪和7头仔猪。“今年4月份都卖了10头商品猪,价格还可以,保证稳定增收没得问题。”张华明说。

尽管张华明视力不好,但他从来不等不靠,力所能及的多做事,增加家里的收入。村里合作社发展油茶产业,需要管理和技术人员,他正好有这方面的专长,于是应聘为油茶基地管理人员,在基地务工一天有100元的收入。

张华明说,人不能懒惰,不能依赖,现在有很多脱贫政策扶持,更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种植糯玉米带动村民增收

陈菊在察看玉米的长势。

6月18日,下班后,陈菊来到地里察看玉米的长势。

陈菊,石盘乡香树村4组村民,家里6口人。陈菊大学毕业,正值毕业季,她的父亲生病了,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不劳动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家庭条件也不允许,不得不继续从事体力劳动,现在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弟弟妹妹都在上学,二妹又脑瘫,开支大,母亲在家照顾生病的二妹,家庭靠低保兜底维持。

因为家庭原因,陈菊于2月回乡任香树村本土人才兼扶贫信息员。

在石盘乡政府的帮助下,陈菊参加了电子商务助脱贫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培训后开阔了眼界,开拓了知识,结识了人脉,慢慢地,陈菊也对创业有了一定的想法,便开始行动起来。

“现在,我的产业规模也不大,种植了糯玉米50亩,烤烟10亩,养殖中蜂10群,生猪2头,耕牛1头,土鸡20只。”陈菊说,因为没有太多的流动资金做支撑,也不敢大规模种植,只能循序渐进地一步一个脚印,争取每一步都走稳,把损失降到最低,改善家庭条件。

50亩糯玉米种植基地位于石盘乡石新村7组,栽种期间,陈菊聘请附近的贫困户帮忙栽种,翻土300元/天,其余劳动力全部100元/天,且管三餐,每天用工量在6-15人不等。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近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

陈菊还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土鸡、土鸡蛋、核桃、土豆、花生、蜂蜜,帮助村民增收。还热心为其他群众服务,帮助群众线上充值及车票购买,为村民的出行提供方便。

陈菊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提升自我,遇到不懂不会做的事情敢于向他人请教,认真学习他人的良好经验,为自己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凡是群众不懂的事情,都耐心解答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我会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虽然现在我的产业才开始,但真心的希望我能成功,为家庭出一份力,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陈菊说。

多笔收入让生活越来越好

汪永辉在喂猪。

6月19日一大早,汪永辉和妻子一起来到养殖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汪永辉是龙塘乡桃园村6组村民,因学致贫。以前,汪永辉在家务农,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烤烟,尽管每年都种几十亩,但两个学生上学加上一家人的生活,一年下来整个家庭入不敷出。

“前几年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开销又大,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可钱却没挣到几个,收入始终搞不起来。”汪永辉说。

经济的入不敷出是汪永辉极力想改变的。但如何实现脱贫致富,汪永辉在思考,各级干部也在为其努力。后来汪永辉在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帮扶组织下,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兴业农村培训,增长了见识,扩宽了信息渠道。

,汪永辉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发展肉牛养殖。在金融扶贫贷款政策的支持下,汪永辉用5万元建起了养牛场。“我用扶贫贷款资金建起100平方米的牛圈,买了6头小牛,种了几亩草料。”汪永辉介绍,他虚心学习肉牛饲养技术,和妻子起早贪黑,种草、割草、切草、喂养、清理牛粪……精心护理着栏里的牛儿。

,汪永辉养殖的肉牛出栏了,出售了4头牛,收入4万多元,加上种植烤烟的收入,当年顺利脱贫。初尝甜头的他在又建设起了养猪场,一边养牛,一边养猪。

由于养殖行情大好,汪永辉仅靠着卖牛就赚了10万元,商品猪卖了20多万元。真真正正的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

上个月,汪永辉销售了20余头生猪,2头肉牛。现在汪永辉的养殖场存栏肉牛30头,生猪存栏180头。汪永辉介绍,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养殖业,每天定时定量给生猪和肉牛喂食,确保品质。

“我有信心,做好我的产业,勤劳致富,同时更有信心带领周围的贫困户一起致富。”汪永辉不仅仅只是说说,更是用实际行动带领贫困户一起致富。不仅为前来学习的农户免费传授技术,对于不愿外出的贫困户提供岗位,让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靠勤劳肯干过上好日子

杨伦发在加工红薯粉。

杨伦发,郁山镇坪阳村5组村民,因灾致贫。由于自然条件差,加上交通闭塞,生产条件落后,那时候村里人起早贪黑在地里辛苦劳作一年也就够养家糊口。在外出务工的大潮里,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小孩辛苦度日。

面对这种现状,杨伦发也曾随着“打工潮”四处闯荡。外出务工后,更深深体会到家乡的美好,于是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在,根据市场需求和家里的实际情况,杨伦发萌生了种植红薯的想法。于是他找到坪阳村村民委主任告诉自己的想法,后郁山镇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非常赞同他返乡创业的想法,并答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有了党委政府这样的坚强后盾,杨伦发发展信心更足了,干劲也大了。就在当年,杨伦发从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开始了种植红薯的创业之路。

因为种植经验丰富,加上郁山镇有晶丝苕粉有限公司的带动,栽种的红薯不愁销路,,杨伦发就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几年下来,杨伦发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杨伦发一共种植了150亩的红薯,并且利用红薯加工成淀粉、薯渣、薯藤来喂猪,初步实现了发家致富的奋斗目标。他说:“我深知这一切离不开自己的辛勤劳动,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惠民政策的支持。”

“去年我养了40几头猪,下半年出栏了35头,因为行情好,卖了十几万元,加上卖苕粉赚的钱,去年挣了20几万。”杨伦发细数着去年的收入,忍不住乐开了花。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劳动力需求也日益增加。他种植红薯聘请当地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在基地务工。目前在杨伦发的种植基地里常年雇佣了5~6个工人。农忙时更是雇佣20余个工人,其中贫困人口3人,人均年增收千元以上。

今年,杨伦发又养了十几头猪,栽种了150亩红薯。他说,接下来,他还要扩大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老乡一起致富。

—END—

作者:陈兴盛 廖唯 杨春燕编辑:吴炳霖︱编审:黄智宇

审核:廖凤莲 | 策划:温江华

彭水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长按关注 读懂彭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