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流放宁古塔 一个江南士子 从噩梦到思念的二十三年

流放宁古塔 一个江南士子 从噩梦到思念的二十三年

时间:2021-08-18 11:29:41

相关推荐

流放宁古塔 一个江南士子 从噩梦到思念的二十三年

“宁古塔是一首流人诗宁古塔曾是最不吉利的符咒瞬间会化作高枕锦衾中的恶梦和江南士子的眼泪……这段散文诗出自清初诗人吴兆骞笔下,名字正是《宁古塔》。而吴兆骞其人,确也是宁古塔一流人,他与宁古塔之间的羁绊,足足有二十三年之久。清代的宁古塔,是噩梦一样的存在。清宫戏里那句“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是极其残酷的刑罚。在中国古代,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而流放宁古塔,则是流人们的双重噩梦。第一重噩梦是流放本身。

这种流放不是打包好行囊跟着衙役走,而是要戴上几十斤重的枷锁步行数千里。行进途中,每人每天就给8两粮食,8两是什么概念?小碗米饭,一碗半。而15岁以下的孩子,还得再减半。

这种半饥不饱的状态下,负重前行好几个月,好多人撑不住死在半路上。能活着到达目的地,乃是万幸。第二重噩梦是目的地:宁古塔

几百年前的宁古塔,乃是一处极苦寒之地,一年里没几天是暖和的,这样的环境,意味着生存资源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挨饿受冻是家常便饭。而且,就算流人们想逃也无能为力,密布的森林和沼泽是天然的囚笼,跑不了多远就会迷路,最后不是冻死,就是饿死,然后喂了野兽。有些人不堪折磨,自行结束了生命,而活下来的人也只能在绝望中苦苦挣扎。而开头为我们作诗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却以流人身份,却在宁古塔度过了二十三个年头。

清顺治十四年,发生一场重大的科场舞弊案,吴兆骞也被牵涉其中。在京城复试的过程中,清兵持刀监考,吴兆骞不愿蒙受此辱,交了白卷,被革除举人功名。随后,被发配宁古塔,成为宁古塔早期流人中的一员。

流人也分等级罪行最重的会派给守边将士为奴,彻底失去人身自由普通犯人则被派往官家的庄园耕种、放牧,挨冻受饿是家常便饭;而像吴兆骞这样曾获得过功名的读书人则幸运些,他被安排到衙门做杂役,每日有稀粥可以果腹

从衣食无忧的世家子弟,变成背井离乡的流放罪人,意气风发的岁月已然是遥不可及的过往,心中的理想抱负更无处施展。吴兆骞挥笔写下“日暮江流风雨外,滔滔东去不胜情”,抒发心中的苦闷。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些诗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时,宁古塔人远离中原文化,想要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更是机会渺茫。将军巴海听说吴兆骞学识渊博,文采出众,便请他到家中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笼罩在吴兆骞身上的阴霾渐渐散去,他觉得自己有了价值。

借助将军之便,他后来干脆就提出开办私塾,让当地孩子们都来他这里上学。巴海是个通情达理的将军,允了他的请求,从此,宁古塔的街头有了读书声。谁也不曾想到,宁古塔的文风,是一个身陷囹圄的流人带来的。他把儒家文化带到这片广袤大地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广阔的世界。

二十三年后,经好友在朝中周旋,吴兆骞终于有机会离开这片苦寒之地。回程之时,将军巴海特派兵护送,并拨给驿车、驿马、饮食,以感谢这位开宁古塔文风的先生。

回归后的吴兆骞,由于长期生活在苦寒之地,身体受了极大的损害,于三年后病逝。临终之前,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诉说对宁古塔生活的深切怀念:“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想当初咱爷俩长白山上打猎,松花江边钓鱼,打来的野味交给你娘做晚餐,这样的日子终归是一去不复返了啊……日久他乡即故乡。看来,这位当初将宁古塔视作噩梦的江南才子,已然于白山黑水有了乡愁。编辑 | 王琳艳

我就知道你在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