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_降血糖并非越快越好_常练太极可降血糖降压

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_降血糖并非越快越好_常练太极可降血糖降压

时间:2022-05-23 11:47:10

相关推荐

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_降血糖并非越快越好_常练太极可降血糖降压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治疗其实大多时候指就是血糖的控制,因为糖尿病血糖的控制直接影响着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血糖控制达标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事实上,糖尿病患者身上始终存在着低血糖与高血糖的矛盾。那么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常练太极可降血糖降压?下面为大家带来介绍。

1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

1苦瓜,苦瓜的味极苦,性寒,有清热解暑和解毒的功能。适合在夏天的时候吃,而且苦瓜的粗提取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能降低血糖,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南瓜,南瓜的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的功能。南瓜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可以按照个人的口味煮出个人喜欢的菜式。

3洋葱,洋葱的味甘、辛,性微温,和葱蒜这些性味相近,既能健脾胃,又能增进食欲与大蒜一起食用有降糖效果。经常食用洋葱,既可充饥,又能降糖治病。

2常练太极可降血糖降压

太极拳是中老年人的健身运动,它不仅仅可以帮助增强抵抗力,还可以帮您降血糖降压。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常练太极拳的优势有哪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测量两组心肺耐力发现,有打拳习惯的中年男性,最大摄氧量较同龄者增加29%,女性则增加15%。而有打拳习惯的老年人,最大摄氧量也较同龄者多出18%至19%。

专家指出,由于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会随着年龄渐长而下降,经过持续追踪这些中老年人两年后,再度测量发现,有持续打太极拳习惯的中老年人,心肺耐力减少量只有不运动者的一半,显示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心肺耐力具有保护效果。

打太极拳不仅可增强心肺耐力及下肢肌力,高血压、糖尿病人练3至6个月后,甚至可减少用药量,专家鼓励中老年人,没事不妨多练拳。常练太极拳的优势是维持心肺耐力,而且,太极拳对增加身体柔软度及降低体脂率也有帮助。

由于许多中老年人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专家发现,部分高血压患者练习太极拳三至六个月后,血压平均可降低5-10毫米汞柱。而糖尿病患者练习打拳后,轻微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依靠饮食及运动控制血糖,不必再吃药,中度糖尿病患者平均用药量也可减少20%,这显示太极拳运动也有降血压、血糖效果。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常练太极拳的优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看了上文,我们可以了解,练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好,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多练习太极拳。

3肝肾功能不佳如何选用降血糖药

肝不好,有没有什么不能用的。磺脲类、双胍类,这些降血低糖药物在体内,大部分利用肝脏代谢,它在代谢过程中,利用肝脏酶,如果肝脏本身有病,举个例子,慢性肝炎,而且是肝炎活动期,酶的程度很高,如果此时服用降血低糖药物,势必加重肝脏的代谢。 因此如果有病人说,如果要进行糖尿病肾病的护理,这些经过肝脏处理的药物最好不要用。但我们要明确一下概念,所有的降糖的药物,并不是对肝脏有什么毒性,并不是药物进来破坏肝脏。而是这些降血低糖药物要利用肝脏的酶进行代谢。如果是一个脂肪肝,根本没有甲肝、乙肝,转氨酶是正常的一倍、两倍,这个时候其实并不影响,因为有些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减轻了脂肪肝。

肾脏跟肝的道理相似,就是我们这些药物经过肾脏代谢,也不是破坏结构,就是担心肾功能不好以后,药物排泄问题,一旦药物产生蓄积,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像磺脲类,双胍类,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要注意,注意用什么药物。一般情况下,在血里即便蓄积也没问题。对于孕妇来说,我们很多的观察人员到目前为止不能够完全100%排除这些药物对胎儿是否有致畸作用,所以如果要保障糖尿病肾病的护理效果,建议怀孕后不要用这个药物。

以上就是糖尿病肾病的护理中,关于降血糖药的选择的分析,希望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进行糖尿病肾病的护理时,能够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达到最好的糖尿病肾病的护理效果。

4不吃饭不等于降血糖

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是很深,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对该病对成长一些误区,大部分人都认为吃少点翻就可以降血糖,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严格把关,但还是要讲究科学饮食的,对此,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

预防糖尿病的“四个点儿”中的“少吃点儿”,是指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抽烟喝酒等等,而不是仅仅指少吃饭而已。

“少吃饭,不吃糖,多吃苦瓜、南瓜降血糖”,已经成了一些糖尿病患者饮食疗法的依据。有网友称自从患上糖尿病后,听信了一些不科学的经验之谈,因而对饮食疗法存在误解,每天只吃100~150克主食。认为饭就是糖,不能多吃。

其实,糖尿病饮食疗法的核心并不仅仅是少吃饭,而是“合理用餐”,根据每日总能量来决定进食的数量和种类。餐后血糖的高低不仅和食物的含糖量有关,而且和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有更密切关系。《中国食物成分2002》中列举了二百多种常见食物的“指数”,糖尿病患者要按照血糖生成指数来选择食物。多选血糖生成指数在50以下的,少选50~70的,慎选70以上的。还可以通过食物的巧妙搭配而降低原本的高指数。比如,单纯进食米饭,其“指数”为83.2;而米饭和鱼一同进食,则混合食物的“指数”仅为37。降低了一半以上。

糖尿病患者有了血糖生成指数作为饮食疗法的参考,就不用像以前一样,什么东西都要考虑少吃,好多东西都不敢吃。这就大大拓宽了食物的选择范围,既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也可满足口腹之欲。

值得指出的是,预防糖尿病的“四个点儿”中的“少吃点儿”,是指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抽烟喝酒等等,而不是仅仅指少吃饭而已。而且糖尿病患者在食物的选择上有所放宽以后,切不可忘记对不健康“美食”的避免,如油炸、烧烤、腌制的食品和肥肉等。事实已证明,多进食脂肪比多吃一点主食对血糖的影响要大得多。

5降血糖并非越快越好

把血糖管控在正常的范围内,让新陈代谢回到正常的轨道,对于防止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是极具意义的。如果让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是很多糖尿病病友关切的问题,但很多人都会疑问,是不是降得越快就对身体越有利呢?

40岁的李先生,有糖尿病家族史。自恃年轻体壮,平日好吃善饮,烟酒无度。前不久单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12.0 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6.0毫摩尔/升,确诊为糖尿病。为了使血糖尽快降下来,他开始控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数日后自觉头昏头沉,午餐前心悸、乏力、出汗。化验血糖:空腹6.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9.0毫摩尔/升,午餐前血糖7.0毫摩尔/升,均基本正常。按理讲,该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降得比较满意,也无低血糖出现,为何却出现不适症状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胡肇衡解释说,患者此前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组织细胞对高血糖状态已经适应,一旦血糖在短期内迅速下降,患者不能一下子完全适应,因而会出现轻度头昏、头晕;另外,血糖下降,还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悸、出汗。实际上,上述种种症状皆是机体对内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症状会逐渐消失。事实上,血糖下降过快,很容易矫枉过正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慌、出汗、饥饿,严重的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低血糖也可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紊乱,诱发心梗及猝死。不仅如此,低血糖还可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影响对血糖的平稳控制。

有学者认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和由此引发的身体伤害会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老年由于机体各脏器调节功能下降、神经感觉衰退,比年轻人更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症的发生率较高,危害更大。有鉴于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宜适当放宽,即空腹血糖低于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毫摩尔/升就可以了,目的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