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我省首例成人(高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成功实施

我省首例成人(高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成功实施

时间:2024-05-23 06:54:06

相关推荐

我省首例成人(高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成功实施

“打开了!开始测试心率!”今日下午2:50分,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胸痛中心导管室,我国着名心内科专家、我院院长袁义强和他的手术团队为一位86岁高龄患者于老先生成功实施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随着一枚体积仅1.0立方厘米,长2.59厘米,重量仅有1.75克的无导线起搏器从鞘(起搏器的助推器)里释放出来,打开并着床在患者室间隔右室面上,并测试起搏参数良好符合植入要求,这标志着我省首例成人(高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成功实施。不仅如此,在实施该手术前,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杨鹏伟还为于老先生实施了双腔起搏器拔除术。这也是我省首例双腔起搏器电极拔除+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式手术。2年前,于老先生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伴乏力,后症状间断发作,在外院行动态心电图显示,于老先生患有高度房室结传导阻滞,随即行起搏器植入术。其实,40年前,活动前后他就有胸闷、气喘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行二尖瓣扩张成形术,术后仍间断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2个月前,老先生发现起搏器囊袋破溃,伴有红肿等症状,他身高175厘米,体重57公斤,身体过于消瘦,这可能是起搏器囊袋破溃的原因之一。7月初慕名来我院求诊,入住心内科二病区治疗。

袁义强和他的团队仔细研究了病人资料,认为,如果换前胸右侧再次安装传统(有囊袋及导线)起搏器,因老先生的身体条件,仍有破溃的可能。他们认为,目前国际上较为前沿的技术——无导线起搏器,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心脏不同于身体内其他脏器,它具有自主跳动的功能,每天跳动约10万次左右,平均每分钟在60-100次。休息时心脏跳动(简称心跳)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心脏的“电路系统”控制着心跳的快慢。这个“电路系统”由控制心跳快慢的司令部,称为窦房结。如果司令部“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或老化,就会导致心跳变慢,如果心跳低于60次/分钟以下,在日常活动或正常运动时,将无法保证心脏输送足够的血液到人体各器官。

如此,就会出现头晕、胸闷、乏力、嗜睡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一过性眼睛发黑、神志丧失的情况。如果心跳变慢的同时,出现了上述症状,就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了。

心脏起搏器能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使心脏有规律地泵血,保证患者各大器官的血液需求。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患者头昏目眩、眩晕和晕厥的症状等将明显减轻,术后的生活质量能得到显着改善。

袁义强表示,无导线起搏器相比传统起搏器,优势很多:身形小巧,其大小相当于一粒维生素胶囊,比传统起搏器体积减少93%;电池续航能力更强,寿命超过,可以为心脏提供持续的稳定性。之后,如需更换,可以再次实施无导线起搏器。目前,人的一生可以植入3次无导线起搏器。

(右上和曲别针进行对比的是无导线起搏器,左边为双腔起搏器)手术时间更快,术后恢复时间更短,传统起搏器植入术一般需要1.5个小时,术后需要静卧6—12小时,且6个月内植入肢体不能有剧烈运动,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时间仅需30分钟, 术后1—2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两天后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无伤疤无切口。传统心脏起搏器会将两根导线通过静脉植入心脏,再在前胸口植入起搏器囊袋,前胸会留下明显开口和伤疤。而无导线起搏器无须植入心内膜导线,植入后患者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且很好地兼顾了患者美观需求。能兼容3.0 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等创新功能,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稳定的生命动能。心内科二病区主任杨鹏伟、副主任医师孙玉梅等给于老先生和他的家人说明各种起搏器的特点后,他们欣然同意做这种预后更好的手术。下午1点30分,在胸痛中心导管室,局部麻醉后,先由杨鹏伟为于老先生拔除原起搏器及电极。一个小时后此手术顺利结束。

接着,由袁义强和他的手术团队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手术实施过程很像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过程,先用一个导线(火箭)和鞘(助推器)把起搏器(卫星)从切开的股静脉送入,直达心脏内部的室间隔右室面(预定轨道),之后,导线和鞘与起搏器分离(星箭分离),并原路返回。此时起搏器张开插入心肌,开始搏动工作(卫星打开太阳帆板开始绕地运行)。因准备工作充分,虽然是首例,手术进行的如行云流水般,30分钟后,手术圆满成功。就象一位医生说的那样:“成功的毫无悬念,这是最好的结果。”据悉,3点30分,于老先生从导管室推出时已清醒,回到普通病房后,心率在68次/分钟左右,其他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我们将持续关注老先生的康复情况。文/图:李红校对:兰云霞审核:杨鹏伟杨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