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孟燕:青龙桥火车站 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上的百年老站

孟燕:青龙桥火车站 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上的百年老站

时间:2020-04-19 00:29:55

相关推荐

孟燕:青龙桥火车站 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上的百年老站

邂逅青龙桥

文/孟燕

所谓历史,就是一天天逝去的光阴里留存的记忆。 ——题记

青山绿树掩映,灰打底白沿边的建筑,静谧得就像一幅江南的山水画,远离繁华与喧闹,守着一方山水,守着心中的一份记忆,这就是眼前的青龙桥车站。

一、偶遇,一截尘封的记忆

带孩子们出门,途径延庆,不知怎么就说起了过去的青龙桥火车站,说起人字形的铁路,说起它的设计者詹天佑,决定带孩子们去看看。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个小小的火车站并没有被时间抛弃,我们以为它早已失去功能,成了历史遗迹,其实它每天要迎送大约二十趟火车。

导航领着我们在青绿的弯弯山路间走了好久,终于看见了隐在山沟里的那一簇建筑。青砖铺就的站台从脚下延伸到山的转弯处,生锈的铁栅栏把荒野的大山隔在外边,又不死心地和不远处山脊上蜿蜒的古长城痴情守望,中心站台南边是一排排的房子,清灰的面墙,白色的勾线,铁红色油漆的木质窗扇,一截短短的暗绿色栏杆和一个矮胖的暗绿色邮筒,正面最高处五个大字“青龙桥车站”白底黑字,古朴清新,与两旁站台上同为白底黑字的水泥标志碑“青龙桥”遥相呼应,黑亮的钢轨紧贴在枕木上,优雅地延伸到远方。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那份静谧与古拙,那份远离繁华独守清净而不寂寞的风骨,那份历史走过风烟四季而保持本色的淡然与从容。

穿着白绿服装的列车员拿着红绿两色旗帜站到站台两头,白色的和谐号从山体转弯处徐徐驶来,先是光洁的车头,然后是长长的车身,然后停在面前,透过玻璃窗看见车厢里的或站或坐乘客。

孩子们兴奋地指指点点。我和丈夫给他们讲起当年我们坐火车的情形。

“我去秦皇岛读书,坐大秦线,经过这里。”

“我们去北京玩,来来回回这里是必经之路。”爸爸妈妈都陷入回忆。

“绿皮火车,打开的车窗,一路上看不尽的风景——喧闹的小城镇、寂静的野山沟、黑黢黢的山洞、平荡荡的水面……”妈妈说。

“烧煤的机车,能看见工人一铲一铲地添煤,浓浓的黑烟,红红的火苗,白乎乎的蒸汽,汽笛一响,火车哐当哐当地往前走。”

“停的时间很长,看着火车头换过来,然后向反方向前进,溽暑的热气换成呼啸的凉爽的风扑面而来。”

“火车一停,就有当地百姓兜售土产,梨子、秋子、苹果、葡萄……都是应季水果,也不贵。”

……

记忆的闸门打开,过去种种潮水一样涌来,熙熙攘攘的旅客,忙忙碌碌的列车员,广播里模模糊糊的声音,车厢里来来往往的人流……在眼前像电影一样明明暗暗。

“呜呜呜”,高亢的鸣笛振响山谷,白色的和谐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起步,加速,蜿蜒着身子朝着来时的路行进。我们看着它长长的身体从眼前经过,又目送它走远,一直消失在绿色的大山转弯处。它载着天南海北的人从繁华里走过,在寂静里休憩,又带着他们奔向繁华里去。

我们都很庆幸,来的真是时候,看到一辆火车经过,记起一段过往的岁月。

二、守护,一份沉甸甸的付出

站台的右首,是詹公天佑的墓地、墓碑和塑像。

墓穴在最高处,通向墓穴的十几级石质台阶已经非常古旧,朴拙的纹路磨得失了棱角,沟沟壕壕里长满绿色的青苔,坟茔周遭的树木、土壤经久了年岁,树根盘着土壤裸露在外,流水的痕迹从上到下把土层划得支离破碎,石质的墓塚却历经岁月而愈加显得厚重。我想,这样安静肃穆而坚实质朴的地方才配得上那个长眠于此的人吧!

墓穴下面正对的是詹天佑的塑像,在大约三四米的座基上,是笔直站立的乌黑色的詹天佑铜像。长后摆西服整洁笔挺又合身,右手斜插裤兜,左手自然下垂,手里攥着一副手套;整齐的头发向后梳拢,浓重的眉毛,有型的胡须,深邃的眼神;也许是从工地视察回来,看着眼前的山势山形而若有所思;也许是突破难题,工程进展顺利而踌躇满志……眼下,却是深情地守在站台边,守着这黑亮的钢轨,守着自己这一生的智慧和心血,守着这满山静谧的绿意和延伸向远方的繁华。

詹天佑,广东人,留学耶鲁,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设计并建造京张铁路,因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铁路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京张铁路是他最卓越的贡献。为了修筑这条铁路,他顶着压力与嘲笑,放低身份,定点,勘测,绘图,计算,打通一千一百多米长的八达岭隧道,用两个车头让火车顺利通过青龙桥,提前两年完成铁路修建。铁路通车,汽笛高亢,火车顺利爬坡钻洞,就是对所有的轻视和嘲笑最有力的回击。

我在想,这个南方人是怀着怎样的报国之志学成归来,又是怎样地苦思冥想,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才有了这高山深谷里的创举;他是怎样地风里来雨里去,摸清这里的一草一木,又是怎样地把一节节钢轨从脚下铺向远方。如果你想通了这些,就能理解这个南方人在这北方的穷乡僻壤深山沟壑里的坚守了!没有背井离乡的苦楚,有的是为国争光的荣耀!你看,在这绿树环抱的山坳里,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看一列列火车来来往往,一批批乘客走走来来,他的神态是安详的,眼眸里是有暖意的,心窝里也应该是幸福的吧!

关于京张铁路,关于詹天佑的生平、贡献都在墓前的石碑上有详细记载,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赠的碑,碑体经历岁月的风蚀,背面字迹笔画已经模糊,但那字体,瘦劲俊逸,如朗朗清风扑面而来。历经岁月风霜,字迹笔画会被磨灭殆尽,石碑亦会朽化成尘,但留下来的功绩却不会随风而去。

铜像右首,有一棵百年老柳,得十个左右人合抱,从根部分开,两根树叉并行向上,树冠高不见顶,大如伞盖,树叶茂密而肥硕,郁郁葱葱,铺下一地凉爽。树木无言,却是最有情怀的。它无声无息,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荒凉闭塞,见证了这里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见证了詹公洒下的每一滴汗水和他的每一次笑。他死后,在这里长眠,这棵老柳,就站在他身边,从1919到,从他逝去到现在,又一个悄无声息但不离不弃的百年。

百年里,詹公就守在这里,守护这一方寂静的土地,守护这曾经辉煌的历史,守护这芜杂世界里一份沉甸甸的付出。

三、传递,一种有温度的慢生活

在詹公塑像与车站之间,背靠着车站主体建筑,有一间小邮局,灰墙红窗绿字,色彩靓丽没有喧哗热闹的嘈杂感,这小小的房子让人倍感亲切。

邮局,是传递信件、寄送物品的机构,在我们生活的上世纪八九十时代,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时候,从大城市到小村镇,总会在最繁华的地段有那么一栋深绿色的建筑,我们去那里寄信,打电话,发电报,邮寄物品……所有和异地的联系都离不开这个地方。许是需求量太大的缘故吧,邮局在小县城的几条主街上,在偏僻的山村里,往往安置一个邮筒,一个胖乎乎戴着大檐帽的娃娃一样,风雨无阻地站在街边,把白色的信封装在肚子里,又放鸽子一样把他们送到全国各地。

那些寄品,从一个个邮筒汇聚到邮局,分拣之后,它们中的一些,坐邮车,转火车,经过这青龙桥火车站的时候,有没有被搞晕,以为自己又要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了?或者,它们从车厢的缝隙里窥到火车头调转方向,看到这一段奇怪的铁路,也为建造者的智慧所倾倒?这些信里,有我写给家人的,也有朋友写给我的,是以,我和这青龙桥也曾经是有倾吐密语的缘分吧!

小邮局的屋前,就有一个我熟悉的邮筒,看着它,我仿佛看到多年前的自己:长辫子的小姑娘,捏着薄薄的白色信封,踮起脚尖,把信封透过那个细长的缝隙塞进信封,“噗”的一声,信封落入信筒,小姑娘嘴角抿起笑纹;还是她,坐在桌前,街门外邮差一声喊:“###取信!”她跳着脚就跑出去了。是啊,远方的消息解了她多少乡愁,给了她多少慰藉啊!

我上前摸了摸那个邮筒,光滑、冰凉,和这绿色的山谷里的凉风一样让人身心舒爽。我想,这邮局,这邮筒,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段岁月的记忆,更是对那时候那种慢悠悠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见证。那种慢时光、那种慢生活,多么让我们向往啊!

那时候,我们的情谊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中变得醇厚如酒,我们的心思也在一页一页的翻读中变得清澈似泉。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还有二十天就放寒假了,我的心早就飞回家了!”给父母的信写尽孩子的思念。

“梅,你知道吗?我最近心情不好,陌生的环境让我无所适从。不过还好昨天收到你的信了。”

“医学院真是个可怕的地方啊!你们已经见过尸体了吗?你们竟然恭敬地称它‘大体老师’,还对他鞠躬?”

这些都是从前通信的内容,纸笔记下来的情谊,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逝,反倒成了最深刻的记忆。就如酿酒,日久弥香。感情,不经历时间的发酵,很难有纯美的味道,而驿站,则是这发酵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所以,那时候,一封信是要走好几天的。它从你手里飞出,从小小的邮筒到了邮局,搭上邮车,换了火车,翻山越岭过河流,穿越大城市小村镇;许多双手温柔地抚摸过它,一枚枚邮戳重重地打过它;它送到你手里的时候,依旧是平展展的,朋友的笔迹是熟悉的,写下名字的笔画是让人觉得亲切的,你把它攥在手心里,是感觉得到温度的。

我站在小邮局前留了影,我希望自己化成薄薄的一枚信封,经过这个邮局,搭上绿色的火车,走过人字形坡道,被邮寄到过去那一段时光。

日西斜,绿色的山谷中浮起薄薄的一层青雾,钢轨拐弯处的落日的余晖又给这青雾打上炫亮的一层玫红色,青在下,红在上,暗色的铁轨在最下,我们沿着钢轨走向来时路,把青龙桥远远地甩在身后。

再见,青龙桥火车站!

作者简介:

孟燕,高中语文教师。一个总是能寻到生活幸福和快乐的女子。爱读书,沉醉其中;爱写文,自得其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