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文化传承——暴雨与“神兽石犀”有关?传统习俗需理性对待

文化传承——暴雨与“神兽石犀”有关?传统习俗需理性对待

时间:2018-10-10 04:40:40

相关推荐

文化传承——暴雨与“神兽石犀”有关?传统习俗需理性对待

这几日,全国各地雨水密集,不少省市还降大雨。期间,成都人的脑洞不是一般的大啊!一则标题为《把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犀牛搬还原》的市长信箱的留言,刷爆了朋友圈。

有一位“热心市民”就给市长热线写了一封信,请求“把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犀牛搬还原”,理由如下:“每年夏天成都周边各地都是大暴雨,涨水严重,每年都有冲毁房屋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事情!所以请市长酌情考虑一下,老祖宗留下的犀牛,从哪儿搬去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就重新放回哪儿去!老祖宗既然留在那儿,是有道理的!”

这么一个“无厘头”的建议,估计也是无聊中随便发一发,没想到居然得到回复了!

市文广新局(-07-03 15:42:21)来话(信)人: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市文广新局高度重视,立即责成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调查处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经调查,1月,石犀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为配合太阳节灯展,石犀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短期展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将暂存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犀移交给成都博物馆。石犀现作为重要展品陈列于成都博物馆展厅中,一直没有离开过成都天府广场。目前,我们还缺乏确切的资料证明该石犀就是李冰镇水的神兽。

第二,该石犀与水患有无直接关系,尚缺乏科学论断和事实依据。近段时间正是南方雨季之际,是空气中暖湿气流运动的结果,南方多个省份,尤其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重庆西南部、甘肃东部、陕西中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均有大雨或暴雨。1947年和1981年成都曾遭遇两次特大洪灾,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这两次特大洪灾爆发时,石犀仍尘封在天府广场地下。

回复中,不仅详细写明了石犀的出土、展览、保存等事宜,也通过事实说明了石犀与水患没有直接联系。经过小编对相关资料的查询,以上处理意见全文是真实的,由成都市文广新局责成金沙遗址博物馆回复。小编还找到了关于“神兽石犀”相关资料。

1973年11月,施工队伍在深挖钟楼地基时,曾经发现地基深处竟然掩埋着一个巨大的石兽。1987年出版的《成都城坊古过考》记有此事:“解放后修建电讯大楼时,掘得一石狮……因石兽甚重,未能移出,而施工又甚迫促,乃留于原处,其上即为大楼基脚。”而这里的石兽、石狮,即是成都博物馆里的这头石犀牛。里面说得也很清楚,当时是时间紧,任务重,此外还有一个隐含条件,缺乏先进的设备仪器,人们对于这个将头部掩埋于下的石兽无可奈何,只能依照《文物保护法》就地回埋。而从浅露出土的脚、身外形推测,石兽如狮如象,如牛如马。

10月,包括钟楼的电信大楼被一拆了之。之后,10月下旬,当地基升挖到4米多深处时,37年前曾经现身的石兽再次露出冰山一角,彼时限于条件不能挖据,此时却有了现代化的先进手段,完全可以获知庐山真面目了,考古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而石兽本身也引起了一众媒体的广泛关注。

当时新华通讯报道:这日(1月8日)一大早,天府广场东北侧的考古工地内,来了一辆大型吊车,简易雨棚被移开,神兽腰间被缠起绿色的布匹,继而“五花大绑”。上午11时30分,工作人员挥起一根细棒,在石兽后背轻轻敲打几下,似是农夫鞭策耕牛。而后,随着20多米长的吊臂移动,3米多长的神兽缓缓起身。近10分钟后,完成“翻身”的神兽在探方内站定,威武气势一览无遗。

经过清理得知,石兽为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身长3.8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马嘴象耳,腰背有沟,臀部浑圈,四肢粗壮,右侧身上刻有春云纹和其他印迹,左侧有一些新近凿痕,显示出犀牛的形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毅鉴定为“石犀”,认为这件大型圆雕保存得相当完整,“是填补中国雕塑艺术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前来考察的文物专家皆认同此说,并认为石厚是秦汉或更早的文物。

关于“石犀与雨”之间关系的话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闻媒体形容出土的石犀是一种“神兽”,与金沙“太阳神鸟”等量齐观。有关方面把石犀先是运到了金沙博物馆公开辰览,以满足成都市民的好奇心,后来又移至现在的成都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人文爱好者的目光。当时,人们推测石兽即是民间用于镇水的石犀,俗称石牛,因为古蜀有这种治水民俗,千百年遗风未息。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屠蜀”,皇城坝的前代宫廷破坏得十分彻底,专家认为钟楼地下的石犀,很可能在那个时候被埋于地下。而成都遭遇到了号称“54年来最大的洪水”,最高竟然淹到2楼!坊间盛传,就是因为人们不惧神明,胆大妄为“动”了这只镇水神兽的位置,这事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石犀镇水,有何出处?据查证,旧时民俗中石犀镇水的由来,基于古人的特殊信仰。他们觉得犀牛有一种分水能力,故号灵犀。因为犀牛的角长在鼻子上,下水游泳时,如果速度够快,水波会向两边明显分升,就好像是主动在劈波分水浪一样。在成都博物馆官方网站上对石犀的介绍中表示:“该石犀可能与李冰治水有关,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价值。”但具体是否具备镇水神兽的意义,以及石犀埋藏的年代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历史秘密,并没有揭晓。《太平御览》老八百九十录《南越志》说:“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晋代《交州记》有云:“有犀角通天,向水辄开。”而这“通天屏角”十分神圣,后世更有甚者说:“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三国时的《南州异物志》说得更玄:“犀有特神者,角有光耀,白日视之如角,夜暗掷地皆灿然,光由中出,望如火矩。欲知此角神异,置之草野,飞鸟走兽过皆惊。”到后来,更有传言,说把犀牛角点燃,居然可以照见水中的牛鬼蛇神,按这种说,如果让犀牛站在岸边,任何水精当然也就不敢兴风作浪了。因此,石犀立在河边镇水,就是非常自然的事。

其实,祈祷风调雨顺是中国文化里的传统期望,与这方面相关的祭祀和祈福的文化也很多。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崇尚文化,敬仰传统,习俗需理性对待,但切不可以封建迷信。

“华夏古今艺术”媒体平台

首先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待摸索的行业,涉及多个层面的艺术和艺术的多个层面,且行业细分繁杂并精细。从“华夏古今艺术”名字可以看出,我们所涵盖的是艺术行业现状,发展和未来……而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现在艺术的推陈出新,更有对古代艺术的尊重和崇敬,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和传承。

对于刚刚投身于这个行业的我而言,肤浅的认为,人们对艺术的追捧造就了对收藏的痴迷,收藏或许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境界,但不可否认的是,透过收藏品,感受岁月的变迁,品味历史的沧桑,体会历史变迁下那源远流长的文化……这又何尝不是对收藏品所承载着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审美和工艺传承的一种弘扬与传承呢?

当然正是收藏品有这特殊的稀缺性和独有的价值,使得它投资升值的功能被无限放大。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历史所赋予收藏品的深厚的文化积淀,缘于对祖先文化的认知和崇仰,缘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责任,缘于我们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追忆。历史是不可能逆转的,无论什么时期的艺术品,你只要渗透到它的文化里面就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和一种信仰。这也正是“华夏古今艺术”平台的宗旨和责任,我们期待更多喜欢艺术品的人能够聚集在这个有深度的交流平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收藏能结交到圈子里志同道合的知己,共同建立良性的收藏观和认识观,从而更好的保护文物和传播文化。更希望得到艺术创作大师及艺术品经营机构的鼎力支持,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体解决方案。

华夏古今艺术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本平台中注明“来源:华夏古今艺术”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华夏古今艺术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华夏古今艺术”。

二、本平台中注明文章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内容来源于网络的,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单位所有。

三、本平台中发布的文章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内容,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代表平台观点。

四、如因作品内容、侵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联系小编,请在见图文后30日内进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