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孩子沉迷手机 这位妈妈定的13条手机家规 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孩子沉迷手机 这位妈妈定的13条手机家规 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时间:2018-12-30 20:50:21

相关推荐

孩子沉迷手机 这位妈妈定的13条手机家规 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发展,手机几乎成为每个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甚至很多人认为,在现代家庭里,主角有三个:家长、孩子、还有手机。

自从有了手机之后,原本朝气满满的少年,一言不语,每天沉浸在手机的“欢声笑语”中。

其实也不能全怪孩子,成人尚且对手机没有抵抗力,更何况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有些孩子沉迷于手机,源头还在父母那里。许多家长现在回到家,在孩子面前不停地玩手机,无形之中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还有一方面原因,为了哄孩子不再闹人,或者为了让那个孩子完成某个任务,把玩手机当成了一种奖励。

时间久了,孩子迷上手机里的虚幻世界,聊天交友,游戏打怪,不可自拔。这时候父母也才开始意识到手机的危害。

很多父母开始慌乱,强制性没收手机,结果这样的强制性带来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不断挑战家长的底线。

沉迷手机趋向于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投入戒手机的“大军”中来。

今天,豆妈给大家分享一位国外的妈妈解决手机难题的心得。

这13条家规,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才是我们作为家长值得思考的。

亲爱的女儿:

你是一个优秀、有责任心的13岁女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是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亲爱的孩子,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认真读一遍。

我希望能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第一条 财产权的问题

这是我的手机,我花钱买的,这是财产权问题。但我愿意借给你使用,你是不是应该对我心怀感激?

在西方国家,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和孩子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所有权仍然属于父母,孩子应该感恩。

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认为:父母、子女是一体的。久而久之,中国子女就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性:父母的财产都是我的。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把父母的财产理所当然的视为自己所有?

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说这是父母自己说的,还有人说不给我的话我是不会养他们的之类。

所以长久以来,我们的孩子,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理所应当,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

第二条 知情权

女儿,我需要知道我的手机密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父母知道孩子的手机密码,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防患于未然。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没错,但孩子在未成年阶段,隐私权要小于知情权。

第三条 礼貌与安全问题

如果电话响了,就接。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讲电话。如果屏幕上显示“妈妈”和“爸爸”的来电,永远不能忽视不接,并且要记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礼仪。别人打电话一定要接(即使当时有事没法接,事后也要给对方回电话)。

这是一种素养。有时候父母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会打电话询问,此时孩子不能故意不接电话。

第四条 要尊重别人

每天晚上7:30(周末9:00)准时把手机交给父母。它会在晚上被关闭,并在早上7:30再次开启。当你想打别人的住宅电话,又不希望对方的家长接听,那么也不要用手机打或者发短信去。

仔细聆听并尊重其他家庭,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第五条 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

手机不能带去学校。和你那些手机短信里的朋友好好当面交谈吧。这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早放,郊游和课外活动的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孩子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孩子拿到手机就属于完全沦陷型。对手机中的各种各样信息又都缺乏准确的甄别能力,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果有事要和同学商量,与其发信息还不如当面交流,语言比文字的沟通效果更好。

第六条 责任意识

如果它落入马桶,摔破在地上,或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你将负责更换或修理。请通过修剪草坪,帮人看娃,私存一些生日收到的钱来解决维修费用。

手机总会有要修理的一天,你应该有所准备。

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

比如里根总统小时候由于违规燃放炮竹被警察罚款,就是父母借给了他罚金,11岁的他打了半年工才还清了父亲的钱。

中国大多数孩子犯错,基本都是家长买单,相比较之下,国外的做法更具有教育意义。

第七条 做人要诚实善良

不要使用手机来欺骗或愚弄别人。不涉及伤害他人交谈。不熟悉的人可以先做朋友,不要轻易的掏心掏肺。

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给别人发这样的信息,时间长了,对孩子人格养成都会有影响。

第八条 勇敢面对,不要回避

如果你不愿意当面说的话,同样不要通过短消息、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说。

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不要利用手机去回避你不敢直面的问题。

豆妈个人也认为,能当面沟通最好当面沟通,毕竟有时候文字不能正确反映当事人的情绪以及面部表情等,容易造成误会。直接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敢于直面问题的意识。

第九条 公众场合的礼仪

在公众场合:关机,至少静音。特别是在餐厅、电影院,或与人讲话时。你是不是一个粗鲁的人,不能让手机改变这一点。

在公众场所不能影响别人,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手机的使用只是一个侧面。比如你在车上正准备休息一会,结果身边老是有人在打电话大声喧哗,让人不得安宁,你会觉得舒服吗?

把手机调成静音吧。你手指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人际关系的一大步。

第十条 黄毒的危害

不要发送或接收你的私处或其他任何人的隐私部位的照片。

别笑,尽管你觉得自己够聪明,但总有一天,你会受到诱惑。这是危险的,可能会毁了你十几岁、大学和成年以后的生活。这始终是一个坏主意。

第十一条手机的奴隶

不要拍摄数不胜数的照片和录像,你没有必要用手机记录一切。全身心的去感受生活,这些影像将被储存在你永恒的记忆里。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本末倒置了你的人生。

现在流行一句话“出门什么都可以忘记带,但是千万不能不带手机。”

我们总以为拍下来的风景就是拥有,总以为收藏了文章就等于自己阅读,其实不然。

用心去感受比随手一拍的印象更深刻。

用你的双眼看世界。观察你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瞭望窗外的景色、倾听鸟儿的叫声、散散步、跟人聊聊天、发发呆,而不用上谷歌搜索(国内就是百度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倘若出门遗忘手机,会感觉到严重的“不安全感”。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和手机分离,将带来严重的精神焦虑,影响心跳等生理指标,并影响自己的认知能力。

想不到,手机的影响几乎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肉!

第十二条 寓教于乐

用手机可以玩一些智力游戏,或者看看最近的国家政治新闻,再或者可以看看网上一些电子书籍,手机的功能是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方面,同时它也是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接触新的知识,开发大脑,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

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

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寓教于乐,才能更好地生活。

第十三条 契约意识和家庭意识

当你忘记把手机用于不恰当的使用途径时,我会把手机收回。

然后,让我们坐下来谈一谈我们遇到的问题。让我们一起重新开始,我将永远站在你这边,一同从经验中学习、改进。我们一起去探索更好的生活学习方式。

有人说,西方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契约意识。丑话说到前面,确实能为有的事处理省去很多麻烦。同时,西方人同样注重家庭,一家人在一起,我们共同成长,中外皆同。

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约束孩子使用手机的宝典,更反映出了一位母亲完整的教育理念。

三、家长需要放下手机,看到生活

不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才是手机最大的使用群体,每天回来最大的舒压方式不是健身跑步,不是喝喝茶看看书,不是和朋友亲密的谈心。而是躺在一张床上,眼睛盯着屏幕,默默的刷手机。

总是过度的关注其他人的生活状态(朋友圈)和外面的资讯(娱乐新闻),却没有留意到自己的身边正在悄悄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

当我们低头玩手机的时候,你是否发现今天自己的另一半心情不好,你们有多久没坐下来好好聊聊天了。每天临睡前,各自抱着手机聊天,虽同床,彼此却越来越无话可聊,夜晚只剩一室安静。

当我们玩手机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今天孩子回来不高兴?或者知不知道孩子有多希望父母能陪在自己身边,可是有时候我们却忽略了孩子。

有没有发现,孩子正在和我们疏远,他们在以同样的方式用手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每天相距咫尺,而心却似乎犹如天涯之别!

最后豆妈想和各位家长说句心里话:

手机不是一切,朋友圈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当你放下手机什么都不是了。

真正的快乐是不会天天晒在朋友圈里的,是温暖在每个人的心里。给孩子多一份陪伴,才是爱护孩子最真正切实的举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