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苏轼: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轼: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时间:2022-10-27 11:46:15

相关推荐

苏轼: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在中国皓若星河的历代文人里,有一位诗人格外璀璨夺目。林语堂将他视为“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称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的画家、书法家”,是“佛教徒、士大夫、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诗人和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的文学成就无人能及,一生创作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二百多篇散文。无论是无知稚子还是花甲老者,都能随口吟上几句他的诗词。

但是,他的过人才华以及率真坦荡、爱憎分明的性格,却使他成为了政敌的眼中钉、官场的失败者。

他在四十三岁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五十八岁被流放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岭南(今广东惠州),六十二岁又被贬至政敌眼中的鬼门关儋州(今海南),最终死在流放归来的途中。

他的家庭亦是屡遭不幸。29岁时,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留下七岁的小儿,57岁时第二任妻子又撒手而去;晚年流放惠州,只有侍妾和小儿子陪伴左右,谁料侍妾染病先他而去。

不仅如此,他还在48岁时经历了丧子之痛,小儿子才14个月就不幸夭折。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命运坎坷的诗人,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本性,在困境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化苦难为幸福,变地狱为天堂,并留下恒久不朽的文化遗产。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称东坡居士的苏轼。

贬谪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十三岁前的苏轼,虽然在政见上与王安石矛盾重重,在家庭上曾遭受丧妻之痛,但乐天派的他还是过得十分优游自在。无论在何处任职,他都尽心尽力,关心百姓疾苦,努力为民造福;在公职之余,他吟诗作词,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贤惠明理,并将继子视如己出,让他重新拥有了一个和睦温暖的家。

但是,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结束了他的平静生活。他被政敌们打入大牢,受尽屈辱,并差点丢了性命。他的那首著名的绝命诗就是写于狱中,诗中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字字句句都透着心酸。

在仁宗皇后的干预以及朝中一些士大夫的仗义执言下,苏轼在入狱四个多月后终于得以保住性命,但被革去官职,贬谪至黄州。

黄州地处长江之边,环境十分艰苦。贬谪后的苏轼没有了朝廷的俸禄,而他手中的积蓄只够维持家人一年的开支。

于是,他和夫人根据当地的物价,估算出维持全家人基本生活的开支为每日150钱。然后,他每月取出4500钱,将其分成三十份,每份150钱,悬挂在屋中的大梁上,每天取下一份用于生活开支。如果没有用完就存入一个竹筒中,留着招待朋友。

一年以后,手中积蓄花销殆尽,苏轼一家的生活陷入窘迫之中。所幸有好友马正卿雪中送炭,他设法为苏轼批来数亩荒地,让苏轼带领家人开垦种植,以解生活之困。

这片地处在黄州东面,坐落于山坡之上,苏轼谓之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之名亦由此而来。

为开垦荒地,苏轼带领家人,早出晚归,终日躬耕其中,“日炙风吹面如墨”,但他不以为苦,反而在辛苦劳作中渐渐走出“乌台诗案”的阴影,重新恢复他开朗豁达爱热闹的本性。

他在农闲之余,饮酒作诗,广交天下朋友。他的朋友遍及五湖四海,有名士高人,也有农夫走卒。在他眼里,朋友没有贫富贵贱,只有交情深浅。正如他对弟弟苏辙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为了招待朋友,苏轼在东坡自建茅屋,题名雪堂。许多人慕名而来,与他在雪堂饮酒夜谈,

当然他也时常去拜会朋友,一住就是三五天,然后再尽兴而归。

不仅如此,好客的苏轼还是一位天生的美食家,我们熟知的东坡肉即出自于他手。在黄州,即便生活陷入窘境,他也能用最廉价的食材,做出家人喜爱的美味。他做的东坡羹以蔓菁、荠菜、瓜、茄和赤豆、粳米等粗粮为原料,是一道纯素菜,却因为味美而深得当地穷人的喜爱。

因为黄州地处长江之边,盛产各种鱼类,他就摸索出一套苏氏烹鱼法,鲜美无比,即便后来上调回京,他也常常亲自下厨,用这道鱼羹来招待朋友。

他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偶有感伤,但更多的是豁达。

譬如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创作于他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此雄浑的气魄,谁会想到当时的苏轼正处在人生低谷?

还有那首《定风波》亦是写于同一年。

据说苏轼和朋友外出,路遇暴雨,朋友皆仓皇逃躲,唯苏轼若无其事,依然“吟啸徐行”,并赋诗一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是对苏轼旷达超然的最好诠释,也体现了苏轼对无常人生坦然接受的态度。只是苏轼没有料到,更大的磨难还在后面。

流放海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四十九岁那年,苏轼被朝廷重新启用,以礼部郎中召回,后成为当朝皇帝的老师,官至礼部尚书。此后九年,苏轼位高权重,官运亨通,但是,他厌倦了官场纷争,一再请求调离朝廷赴任地方官。

在他五十九岁那年,一直庇护他的高太后去世,朝廷再生动荡,苏轼又一次被贬谪。这次的贬谪之地是岭南,也就是现在的惠州。

当年的岭南生活环境极为艰苦,在人们眼里属蛮荒之地,只有身负重罪的官员才会被流放至此,并且少有人生还,苏轼的侍妾朝云就是在此染病去世的。

在岭南,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荔枝》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久,这首诗就传到了他的政敌章惇之耳。原以为流放岭南能够将苏轼置之于死地,却没想到他依然能过得如此逍遥自在,章惇遂生恨意:“苏子瞻竟然如此快活!”于是一道令下,将苏轼再贬至海南。

当然也有人说是苏轼在惠州写的另一首诗《纵笔》惹恼了章惇: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章惇气不过苏轼被贬谪蛮荒之地,尚能酣睡如此,遂不顾他已六十二岁高龄,将其再贬至海南。

其实不管是哪首诗惹怒了章惇,有一点可以肯定,苏轼一生都因才遭妒、因诗受陷。

和海南的恶劣环境相比,黄州和惠州的艰苦几乎算不上什么。这里不仅“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洗澡无浴室,更无书籍和笔墨纸张”,而且语言不通,习俗迥异。

初到海南的苏轼苦不堪言,发出了“四顾真途穷”的感叹,但他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没有水洗澡,他就用手干搓,美其名曰“干浴”;洗澡不方便他就洗脚,每晚睡前享受泡脚带来的惬意;除此以外,注重养生的他还保持着早起梳头、午后小憩的习惯,并写成诗寄给远方的朋友共享。

儋州军史张中仰慕苏轼的风采才华,频频登门拜访,并与苏轼的小儿子苏过一见如故。酷爱下棋的他经常与苏过在树下对弈,苏轼则在一旁观战,“不闻人声,但闻落子”,其乐无穷。

城东南的黎氏兄弟,成了苏轼和张中的好朋友。他们常在一起饮酒取乐,苏轼甚至还帮助他们处理家事矛盾。黎氏兄弟以务农为生,家中贫穷,房屋破败不堪。为了便于聚会,苏轼就和大家一起凑钱为他们修建住房,并取名“载酒堂”。

他曾赋诗曰“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来表达自己对当地淳朴民众的喜爱。

苏轼的政敌董必受命按察岭南,下令将苏轼赶出官舍,逼得苏轼只得临时购地建房。令苏轼的政敌们想不到的是,他们有多恨苏轼,他身边的人就有多喜爱他。

得知苏轼要建房,不仅跟随苏轼问学的士人,当地的百姓也都前来帮忙。大家热火朝天,有力的出力,有材料的出材料,就连军使张中也亲自在工地上挖地挑土。就这样,一幢可以为苏轼父子遮风避雨的茅舍很快就建好了。

如果不是朝廷再度启用他,苏轼已经做好了客死海南的准备 。在北归途中,想到自己还能够重回中原与家人团聚,苏轼兴奋不已。但是,多年流放的漂泊生活已经伤害了他的健康,加之年老体迈,苏轼在船上不幸染病,一代旷世奇才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纵观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充满磨难和不幸。上贵为帝王之师,下沦为监狱之囚,可谓大起大落。命运似乎以折磨他为乐,对他的打压一次比一次凶险,可是他总能吟啸徐行迎风雨,笑对厄运。他的豁达和豪迈, 他的率真与洒脱,他的坚持己见,构成了他最大的人格魅力。他和他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历史星河里最亮的星星,令后人不由自主喜爱他、追随他、敬仰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