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散曲 剧曲 中国文学史

散曲 剧曲 中国文学史

时间:2022-10-29 20:24:30

相关推荐

散曲 剧曲 中国文学史

本文乃作者图图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散曲与剧曲

散曲与剧曲人们在描述中国文学史的时候,都习惯地说“唐诗” 、“宋词”、“元曲”。的确,诗之于唐,词之于宋,曲之于元,都可说是一代之标志,百代之仰止。中国戏曲到了元代,由于漫长的积贮和准备,在南戏和北杂剧的深入发展和彼此融合下,终于推展出一个辉煌的时代。戏曲史上把元代看作是中国戏曲的顶峰期。

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戏剧,这是因为戏剧在元代实;在太耀眼了,以至其他文学门类都被它的光辉所覆盖。其实,仅就。元曲而言,就有“散曲”和“剧曲”之分。“ 散曲”基本是“一次性成型”的独立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供人演唱,有点像今天所习见的“歌词”;而“剧曲”则是专供舞台表演的杂剧脚本,是有待于“被之管弦”、“付诸粉墨”的阶段性的戏剧作品,它又被称作“杂剧”。

唐诗图画像

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当我们说“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虽然只说了“曲”没说“剧”,但其内涵所指则主要是戏曲即杂剧。散曲在元代,“散曲”主要是“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以一支曲子完成,较为短小、灵活。

言简意赅,朴实清新,音乐性极强。“套曲” 又叫“套数”,是由一套曲子组合完成的。篇幅相应长一些,情绪也有起伏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有 点像今天的“长诗”或说唱作品。元人杜仁杰有一个叙述他到勾栏看戏经过的作品《庄家不识勾栏》,就是用套曲写成的。曲牌名叫般涉调耍孩儿。

庄家不识勾栏图书籍

新式标点

为了便于阅读,本书给它加了新式标点: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临绝末,道了低头撮脚。爨罢将么拨。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娶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

这是一个完整的套曲,叙述了作者从乡下来到城中观看勾栏里演出的全过程。情节富于变化,情绪也有起伏。可见,像这样的套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说唱文学的一种。这些,既有诸宫调的影响,也有元代戏曲大繁荣的裹卷,使它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离开戏剧的舞台演出,以独立的演唱或诵读作品“身份”,占有粉墨之外的空间。

元代戏曲片段

中华书局出版、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共收小令3853支,套曲457种,可见元代散曲创作也是空前繁荣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一批元杂剧的顶尖级作家也都有大量的散曲作品存世。中最灿烂的星斗。剧曲作为戏曲演出的脚本,在文学上已达峰巅。

它有完整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和激烈的情绪冲突,还有唱词、道白以及舞台提示。作为戏曲剧本它已相当成熟。只是它由于是从北杂剧、诸宫调和南戏融合、演进而来,还带有故事容量较小、人物较少、情节较单纯的印痕。它基本是音乐结构,这也就派生出了举世无双的独特的文学面貌。

全元散曲图

其一是“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模式。元杂剧一般分为四个大的段落,称为“四折”。在四折之外,一些需要交代的情节和关系,往往用一个短小的片段来表现。由于它短小,是在正式段落之外加上去的,所以被称为“楔子”。楔子一般都放在第一折的前面,相当于“开场”。一部杂剧通常只有一个楔子,故此叫做“四折一楔子”。当然,也有少数剧本例外,有两个楔子或把楔子放在折与折之间。但这丝毫不会改变元杂剧总体的结构模式。

我们说元杂剧是音乐结构,这里的“折”就是出于对音乐单元划分的考虑。每一折其实就是一个音乐单元,在这里只能唱一个宫调里的曲牌,每折一套,四折共四套曲子,要求极为严格。在一套曲子中,也只能唱一个韵脚,不能换韵。

楔子模型

元杂剧

元杂剧所用的宫调大体为17个,按照燕南芝庵在《唱论》里的论述,它们可以分别表现不同的情感与风格:此剧是一个善恶报应的戏,歌颂了兄弟亲情,弘扬了人间正义。基本取的是贫民视角,但也有“ 视女人为祸水”之嫌。

此后,在中国戏曲中,妓女的形象都是不可爱或不堪爱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包公戏”,由此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剧目种类。由“戏文三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戏曲在文学上的成熟,它的剧情比之以前的演出要复杂完整的多。这三部戏文所表述的“痴心女子负心汉”、“落难公子生死恋"和“包拯慧眼断冤案”的社会生活题材,开辟了后世中国戏曲的基本题材类型,从而给后世戏曲的基本形态以文学规定。

唱论书籍

南戏戏文还有一个为人瞩目的大特点,就是紧密关注社会现实,用戏文构筑“民间法庭”,使中国戏曲现实主义传统得到发扬。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中说,当时温州地区有一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杀人越货,强奸妇女,恶贯满盈。还“刳妇人之孕以观男女”,民愤极大。

但受贿的官府却包庇纵容。群众颇为不平,“唯恐其漏网”,“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终于在众言难掩的情况下,“毙之于狱”。这里,戏文就直接参与了对身边罪恶的揭发,终于使恶人得到惩处。

参考资料《中国戏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