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林徽因传》:独立如徽因 也会争执 怄气 面临婆媳和姑嫂关系

《林徽因传》:独立如徽因 也会争执 怄气 面临婆媳和姑嫂关系

时间:2024-04-03 05:12:53

相关推荐

《林徽因传》:独立如徽因 也会争执 怄气 面临婆媳和姑嫂关系

24小时,我们给了工作、给生活、给家庭、给爱人、给孩子。每天,请抽出一点时间,给自己。煮一壶清茶,在暖阳下,捧一本书,看别人,思自我。这是我的自由25点,每天一小时,请和我一起与书本为伴。”

有人这样说:“再完美的婚姻,也有一百次想要离婚,有五十次想要掐死对方。”不知道看文章的你怎样,我自己的确如此,我没有计算过次数会不会就这么多次,但当时的心情真是糟糕到了极点。林徽因和梁思成也是如此。

1924年6月初,林徽因和梁思成前往美国,这一年,徽因20岁,思成23岁。刚到美国时,两人都沉浸在建筑和美术的前沿学术和思潮中,尽可能多地汲取着知识的能量。当最初的新鲜和激动过去之后,每天的学习生活就成了日复一日单调的重复和循环。

思成是一个专注的人,当他一旦投入到学问中,就会忘记周围的一切,专注而认真。徽因的成绩也照样不俗,但作为一个受过艺术熏陶的女性来说,她爱美、敏感,在远离了家乡和朋友,融入新的环境中时,她难免怀念、感伤,她想念北京、父母、表姐妹们还有新月社的友人们。

而此时的直男梁思成只是沉浸在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圆柱和卫城的爱奥尼亚圆柱中,对于徽因和朋友的邀约只是温和地说抱歉,下次一起去。

徽因失望地走了,看着一起的友人谈笑风生,徽因内心隐隐地失落,捉摸不透而又挥之不去。

而之后国内家庭的发展则让徽因感到别扭和难堪。思成的母亲病逝了,悲痛而又不可回避的是思成母亲生前一直对徽因这个“现代女性”的芥蒂,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对思成和徽因的婚事耿耿于怀。

有句俗语这样说“当婆媳关系处不好时,有几个姑子就有几个婆婆”,这句话在徽因身上也应验了,思成的姐姐受母亲的影响,也对徽因感到不满。此时,是要压抑自己、委曲求全呢?还是找个出口宣泄出去呢?同样经历的自己深感选择的不易,两种选择都是煎熬,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抑制不住的宣泄。此时的徽因和我们所有平凡的女孩一样,将自己的委屈宣泄给自己深爱的那个人,于是争执、怄气,说着言不由衷、对方不愿意听的话,做着让对方介意的事,行为疏远而内心想要靠近。然后和好如初,再因为一件小事争执、怄气,如同两只刺猬一样,内心想靠近,然后互相刺伤,远离,再慢慢相互靠近。

而事情的结局最终以爱弟弟的思顺包容和接受徽因而结束。很多时候爱更多的就是包容和接受,包容和接受自己所爱之人的一切。其实,这件事情看来林徽因是幸运的,虽然经历了几个月的痛苦,但最终得以解决。而我们今天更多的女性都是在这样的痛苦中周而复始,婆媳关系如同一根扎在心间的刺一般,当你开心时突然刺你一下。婆婆不会想你因为对其儿子的爱而选择隐忍和妥协,总会认为你夺取了儿子的爱,她不忍心自己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中怕化了的儿子被一个半道杀出的女人使唤来使唤去,这便有了无法调和的婆媳矛盾和尴尬的家庭氛围。而很少有人能悟透包容和接受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之后徽因父亲的去世更是让其感受到了未来公爹梁启超的关心,和思成愿意放下一切陪伴左右的关切,同时,生命的脆弱和莫测也让她对人生和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实我们所有的人也都是这样,在读此书时,我不时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徽因一样在爱情中失落的自己,向爱人宣泄的自己,向公婆妥协的自己,为爱人隐忍的自己。读《林徽因传》的同时,也是在读自己。

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儿女情长;爱更是患难与共,是彼此的扶助和共同的承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