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清朝时期 虽同朝为官 但这两个称呼用错的话后果很严重

清朝时期 虽同朝为官 但这两个称呼用错的话后果很严重

时间:2022-01-11 21:08:47

相关推荐

清朝时期 虽同朝为官 但这两个称呼用错的话后果很严重

“臣纪晓岚,叩见皇上”

“奴才和珅,叩见皇上”

拿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来说,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影视桥段。

似乎在我们的认知中,奴才似乎是很低下的称呼,一般就是下人、没地位的人才会这样称呼自己。

但是在清朝时期,特别是在皇帝与臣子之间,能在皇帝面前称“奴才”的,可是比称臣的更“高人一等”。

“满汉一家”,其实也有私心

众所周知,清朝是我国由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满族在清朝时期可以说是地位,身份都是最高的一个时期。

清朝疆域

虽然满族建立清朝以后,提倡满汉一家,但是清朝统治阶层从上到下,也就嘴上“安抚”,做做表面功夫罢了。

就拿和珅和纪晓岚来说,和珅不仅地位身份都是比纪晓岚要高的,影视作品中之所以让和珅称“奴才”,并非是有意的丑化和珅,而是历史上真的就有这样的规定。

清朝时期有这样的明文规定,但凡臣子奏折,早朝或者觐见皇帝,满族的臣子要称“奴才”,而汉族臣子则称“臣”,是不允许汉族官员称“奴才”的。

如果汉族官员称奴才的话,就是“冒称”,轻则惹怒皇帝一顿训斥,重则丢官撤职查办,换句话来说,就是汉族官员“根本不够资格称奴才”。

所以单单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于满族和汉族是有意区分的,并非真的就是“满汉一家亲”。

“奴才”称谓的由来

清军没有入关以前,中原地区可以这样说,官员和皇帝之间是没有奴才这种称呼的。清军入关时,处于一种半封建,半奴隶制度,以至于这种带有奴隶色彩的制度被保留了下来。

所谓“奴才”,通常来说是指主仆之间的关系,这在当时的满族文化里面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满清政权建立以后,虽然很多朝政体质延续以往前朝制度,但是对于满族本身的旧体制,很多也是被保留下来。

在很多时候,“奴才”称谓在很多满族大臣眼中,称奴才,是和天子一个族姓的高贵体现,非“称臣”可以比拟。

17,雍正登基以后,对“奴才”和“臣”之称呼曾下旨做过统一。他认为这两种称呼都是臣下之词,同一个意思两个称呼实在多此一举,于是全部统一称“臣”。

到了乾隆时期(1758年),乾隆认为,这种满洲旧制不能全部被汉化,于是又一次将“奴才”和“臣”分开使用,又回归到了原来的老样子。

可是由于雍正时期,臣和奴才这两个称呼有被统一过,导致后来很多汉官在一些细节方面没有原先那么重视,经常惹得乾隆是颇为不高兴。

就比如有些时候,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联名上奏时,往往写个臣就直接在后面跟上各官员名字,或者写个奴才也是直接就在后面跟上各名字,这可没少让乾隆是头疼。

骂归骂,但是乾隆时期,已经是处于清朝经济、政治、文化都堪称最鼎盛的时期,满汉融合也可以说达到一个高度。在朝中不乏很多汉族大员高官,所以乾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不得不考虑很多内在外在东西。

时间一久,乾隆索性在1773年再次将奴才和臣这两个称呼又折回到雍正时期――再次合并统称“臣”,此后这种规定也就一直延续到清朝覆灭。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称呼问题上在整个清朝多次变更,但是在很多与皇帝有家族关系的王公大臣(例如内务府)等官员,私下面对皇帝还是以“奴才”谓之,而皇帝也默许这种称呼。

所以“臣”和“奴才”,其实在整个清朝,还是有区别的。只是到了后期,成了皇帝自家关起门的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