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商鞅之死: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时代先行者的最终落幕

商鞅之死: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时代先行者的最终落幕

时间:2020-10-12 02:00:32

相关推荐

商鞅之死: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时代先行者的最终落幕

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 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商鞅变法成功,但最终结果却是遭到了车裂,这一场个人悲剧的上演是任何一个历史爱好者都无法忽视的大问题。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少不了明君与贤相相互之间的配合,而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改革之中,帝王所给的支持与所下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帝王的个人健康、寿命问题也很关键。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改革可以说是已见成效,单单从改革事业上来说,商鞅几乎已经完成了自己历史使命。从明朝王安石改革的失败来看,就是因为宋神宗的去世,而半途而废。

商鞅变法

之所以商鞅的下场是如此的悲惨,主要是原因是和下一代的领导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商鞅在变法的初期,为了达到改革的目的,使用了许多极端的手段。比如由于太子的少不更事,被一些阻挡商鞅变法的老牌贵族所利用,为了强调改革之严肃,把太子的老师、国君的哥哥赢虔处以“劓刑”,就此与太子结怨,就这么个情况,即使商鞅再有才干,改革路线再正确,太子也绝不会再想商鞅共事了。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商鞅正是死于他偏执的性格。

商鞅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中国古代的的改革家们,身上往往都带着一股特有的使命感,在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之后,“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鞅非常严苛,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说起来可能像有一种天生的控制欲望。同样身为改革派的同王安石也说过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们在改革前行的脚步中,总是怀着一种孤独悲愤的心情,就像在整个世界都存在于黑暗之中,而只有他能找到那一丝光明。

王安石变法

不论是什么人在什么时期,只要是进行改革,就必然会遭受到利益既得者的反击,而改革者就会感受到看客们的冷眼相对,油然而生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能成大事者,当然不会被这些困难所击倒,反而会受到激发,会更加坚信自己走的路才是正确的,如果不一意孤行,就无法再推进自己的事业了。“民可以乐成,不可以虑始”,普通老百姓们都是慢慢享受到改革的福利,而只有改革者才是先知先觉的,所以到了这种心理状态,很多好言相劝都已经听不进去了。

五羊大夫-百里奚

在从商鞅与朋友赵良的对话中,就可以充分地反映出商鞅的心理状态。商鞅将自己与秦国名相百里奚相比,并颇有自得之意,而赵良则劝他多向五羊大夫百里奚学习,不但要在改革中注意方式方法,还需要夹紧尾巴做人,如果想保自己一条命的话,应该将封地还给秦国,回归田园生活,劝诫秦王多任用提拔贤能,尊老爱幼,依法奖励有功之臣,这样才能够稍保平安。如果再继续贪恋富庶的封地,享受独揽大权的宠爱,必将聚集大家对你的怨恨,假使有一日秦王去世,你距离身败名裂也就是咫尺之间了。

商鞅

赵良已经深刻地指出了商鞅性格上的缺点,以及即将到来的危机,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评价了他:“商君,天资刻薄人也”,但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内心都具有孤独感,此时的商鞅看着自己所建立的秩序,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自己的封君厚邑也是凭本事挣来的,完全听不进赵良的劝诫,而现世报来得太快,赵良的假设,只用了五个月就成为了商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秦惠文王

而商鞅的死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必然,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失势后被政敌清算再正常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即使秦惠文王将他车裂,但却并没有否定他的改革,而是一以贯之将他颁布的法令延续,没有半途而废,才有了之后强大、一统天下的秦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