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时 有多少人忍不住哭了?

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时 有多少人忍不住哭了?

时间:2019-11-26 11:30:51

相关推荐

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时 有多少人忍不住哭了?

昨日,看了新华社短视频《撤离武汉,他们还是忍不住哭了》,我也是忍不住哭了。

视频实录的是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完成任务后,于早晨6点离开武汉时的情景。临上车时,救援队员们与送别的后勤人员紧紧拥抱与握别,是那么持久,那么饱含深情,让人为之动容。救援队员们含泪登上大巴后,当记者采访崔雅清时,她近乎哽咽地说:“武汉真的挺难的,但是我们国家都扛过去了!”话语虽简,却从中感受到救援队员们顺利完成任务、返程回家团聚的欣喜,还有对仍然坚守在封城下的武汉人民的深切牵挂和美好祝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从除夕夜第一批赶赴武汉,到3月8日,已有346支4多万名医务人员抵达湖北。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转好,完成救助任务的各地援鄂医疗队将分批撤离。根据安排,17日当天,就有41支医疗队3675人将踏上返程。这批医务人员在武汉期间共支援当地14所方舱医院、7所定点医院。第一支踏上返程的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从2月4日到达武汉的那日起,43名队员先后在武汉客厅方舱和青山方舱奋战35天,管理988张床位,治愈1235名患者。

生命重于泰山,病房如同战场。对于援鄂的每一名医护人员来说,长时间、高风险、大压力的救治病患工作,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常态。在援鄂的日日夜夜,每一名医护人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奉献践行了医者仁心的崇高使命。人们不会忘记,各地援鄂医疗队进入武汉后,马不停蹄地投入战“疫”的动人画面;更不会忘记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医疗队员口罩勒出的一道道伤痕、汗水浸透的一件件衣衫。

在各个医疗队里,女性医护人员基本占到三分之二。这些医疗队里的女医生女护士们,一个个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连转身低头都格外困难,加上来回走动运动量大,后背早早被汗水打湿,护目镜里形成层层哈气和小小水洼,连眨眼都要小心翼翼。工作结束后,她们的手早已泡得发白,额头耳后也形成了水泡型压疮。面对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皮肉之苦,她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都在咬牙坚持。

人们记得,刚刚开始驰援武汉时,北京医疗队唐子人因为主动请缨获得人们的点赞。今年50岁的唐子人是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室副主任,获“北京市抗击非典优秀个人”称号,被国家卫计委和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中国十大最美医生”,获得北京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北京榜样”荣誉称号。看到疫情突发,他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峻形势不亚于“非典”,就毫不犹豫地通过微信方式向院领导请缨:“我今年50岁了,如果需要我上战场,我随时可以。”后来,医院奉命组建136人的医疗队,他成为其中的一员。可是熟悉唐子人的人知道,他的母亲疾病缠身,爱人工作又忙,他这一去不知要承担多大的风险。但他义无反顾,作为医疗队的领队,毅然决然地带领14名医护人员赶赴武汉,投入到紧张的救治病患的战斗中去。

人们记得,安徽首批支援武汉的医疗救援队队员、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学科主任医师刘俊的故事。刘俊的父亲患帕金森病7年多,生活不能自理;母亲血压高,因照顾父亲夜间频繁翻身长期睡眠不足,另外还要照顾6岁的小孙女,做家务。爱人作为同一家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主管护师,平时工作就忙,疫情期间则更忙。从接到紧急通知到报名参战,刘俊几乎没有思索,毅然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到达武汉后,他所在的危重症救治组进驻太康医院。从开始的布局不合理到临时改造、合理设置两区三通道,从条件不符合收治病人到病房收满,所有人都像陀螺一样连轴转,并且由于一身臃肿的防护服,长时间不能如厕,都穿起了尿不湿……

人们记得,浙江省人民医院在组建浙江省首批援鄂医疗队时,重症医学科杨向红“抢”走了科室第一个支援武汉的名额。当时她的理由是其他同事的孩子都还小,只有他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用多操心。最后她如愿以偿,以医疗队重症组组长的身份,于1月25日随队赶赴武汉,进驻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到3月4日,一连40多天,她与队友们齐心协力,先后收治了近100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75人。刚到武汉那几天,她负责的病区里几乎每天都会有患者送来,病区里的危重症患者情况一个比一个复杂。为了帮助病人们树立治疗信心,她每天查房时,都会俯下身跟患者们交流,有时候边说边握住患者的手。尽管隔着一道厚厚的防护服,但大家依旧能够感受到她的爱与暖。当有人问起她苦吗累吗,还能不能坚持,从医的杨向红口气坚定地说:“这是一名重症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人们记得,河南郑大一附院接到上级指令后,在短短三小时内集结了一支46人的支援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援队。在医疗救援队里,有一位护士郭玉凰,她和好友邓梦乐主动承担起了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接诊工作。工作时,她们对确诊患者面对面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查看患者生命体征,生怕漏掉任何蛛丝马迹。有一次,隔离病房内一个确诊的女患者问她:“我走着进来还能走着出去吗?”郭玉凰宽慰道:“阿姨,您放心,国家不会放弃您,我们这不是帮您来了吗?”女患者不断地说着感谢,泪水在眼中打转。后来,郭玉凰在日记中写道:“尽管困难再多,但只要我们足够努力,疫情终将过去!”

在援鄂的日子里,在朝夕相处中,医护人员和患者们建立了无法割舍的友爱和情谊。来自江苏首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盐城市一院ICU的主管护师颜春燕,有一天收到了治愈病患李海英的感谢信。在这封感谢信中,李海英感谢这些曾在武汉同济中法医院内,拼尽全力把自己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白衣天使。他在感谢信中写道:“第一次生命是爸妈给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们给我的……武汉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等疫情过后,你们一定要来武汉做客,吃遍这里的美食,逛遍这里的美景。”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援鄂医疗队的一名护士曾这样说,“我们患难与共,以后都是生死之交。”

依依惜别,款款情深。当武汉疫情形势好转,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之时,我们看到,在自家的阳台上、窗户边,武汉的市民们不约而同地向缓缓离去的车队高声呼喊:“谢谢你们,谢谢白衣天使!”这声音情真意切,此起彼伏,在春色依旧的武汉大地上久久回荡。

“武汉真的挺难的,但是我们国家都扛过去了!”再次重温陕西救援队崔雅清回答记者的话,我这次是忍住不哭了。因为我相信钟南山院士曾经眼含热泪但异常坚定的话语:“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