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重温《暗恋桃花源》:从创作角度解读赖声川经典话剧的突破与创新

重温《暗恋桃花源》:从创作角度解读赖声川经典话剧的突破与创新

时间:2023-05-23 23:36:31

相关推荐

重温《暗恋桃花源》:从创作角度解读赖声川经典话剧的突破与创新

《暗恋桃花源》是素有“亚洲剧场之翘楚”之称的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之一,于1986年在中国台湾首次公演即引起岛内轰动,此后该剧在美国、中国香港巡回演出,获得荣誉众多。1988年,该剧获“国家文艺奖”,纽约时报还称此剧为“华人世界最受欢迎之作品”。影片自上映至今已将近30年,豆瓣评分仍高居8.5分,其经典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1992年,该话剧编导赖声川亲自执导,将其搬上大荧幕,话剧独有风格和电影语言完美融合,成就一部经典之作。同年,该影片获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奖。

电影讲述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讲述了两个毫不相关的剧组竟在同一时间签下剧场彩排的合约,与此同时,舞台阴暗处还隐藏着一位疯癫女子,在固执地寻求“刘子骥”。因公演迫在眉睫,剧组双方各不相让,最终只好同台彩排的故事。

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却迸发出令人震撼的观看效果。电影版《暗恋桃花源》打破传统电影叙事风格,几乎完美呈现话剧现场,观影者如同亲临舞台前一览故事全景,独具电影魅力。

在我看来,单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分析,无法深刻解读这部经典影片的独到魅力之处。今天,我将结合影片“舞台设计、表现方法、叙事手法”三方面进一步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时空交错的舞台设计:情景糅合的话剧冲突中,悲喜两种矛盾的情感交织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强烈的情感碰撞吸引观众;突破创新的表现方法: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借鉴与二次创新,突破西方传统戏剧模式,丰富戏剧内容并融合于东方文化;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突破观众固定角度的限制从而提高观众的参与感,战乱离愁的哀思打动观众内心,泪中带笑的观影体验让观众回味不已在解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会结合对影片的分析和解读,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启发。

01、时空交错的舞台设计:情景糅合的话剧冲突中,悲喜两种矛盾的情感交织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强烈的情感碰撞吸引了观众

《暗恋桃花源》实际上是《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舞台上交融碰撞的产物。两组风格迥异、天差地别的剧组竟在机缘巧合之下集聚一堂,迸发出独特的魅力。

导演通过时空交错的舞台设计,将原本不可融合的元素在客观条件下被迫结合为一体,最终造成震撼的舞台奇观。

《暗恋》:一支悲壮的现代爱情讴歌《暗恋》剧组所彩排的故事感人至深,描述了一段跨越四十年坎坷岁月,横跨祖国大江南北的悲壮恋情。故事开始于上世纪抗战结束后、初现安宁气息的上海,终结于40年后充斥着消毒水味的台北医院。

现代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战乱中相恋,因为共同的信念走在一起,却由于战火纷飞而被迫分离。40年后,江滨柳垂危,云之凡通过寻人启事的联系方式找到江滨柳。阔别多年的重逢,却成为一场生离死别。

在我看来,两人虽然分别婚嫁,但内心却始终留有一处柔软的空间,承载着回忆中那个青涩纯真的青年。这份感情早已突破男欢女爱,上升到人生信仰。

江滨柳正是怀着这份信仰,苦苦支撑着病入膏肓的躯壳,等来了梦中情人的最后一别。时间和空间的巨大差异,为这场真挚的爱情增添了几分苦涩悲壮色彩。

《桃花源》:一场笑中带泪的古装喜剧在《暗恋》剧组严肃写实风格的衬托之下,《桃花源》剧组所彩排的故事倒显得有点插科打诨。《桃花源》借鉴陶渊明的典故,采用戏说的方式,讲述了武陵渔夫老陶因妻子春花出轨大受打击,离家出走误入桃花源的故事。

故事虽然以悲剧作为底色,却采用了喜剧的表现手法。渔夫老陶形象粗鄙,一出场就提着2把菜刀,穿着不合身的长衫,满脸沧桑疲态尽显。当老陶、春花和袁老板三人喝酒共话之时,春花和袁老板暗中眉来目去、把酒言欢,但老陶每次提起酒壶,春花都“恰到好处”地塞上壶盖。

这种搞笑又带着暗讽的巧合点在故事中多次出现。例如,桃花源中善良温柔的白衣夫妇“恰好”和现实生活中的“奸夫淫妇”长相一模一样。

在我看来,这种故意为之的巧合,增加了搞笑色彩,和周星驰无厘头喜剧表演风格不谋而合。然而,当观众大笑过后,再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小人物老陶的辛酸无奈之处。可以说,这是一场笑中带泪的喜剧。

两剧同台演出:时空交错与悲喜交杂,强烈的情感碰撞迸发舞台奇观《暗恋》画面整洁、温柔,叙事节奏缓慢,一曲爱情悲歌缓缓流淌于心;而《桃花源》不拘于泥,大大咧咧的喜剧风格,又让观众忍不住捧腹大笑。

在我看来,现代与古代画面的切换、安静与吵闹氛围的转变、悲痛和搞笑情绪的突变,这些相互矛盾的因素集聚舞台,通过不同情境糅合造成话剧冲突,无一不刺激着观众的大脑和神经,吸引观众的视线。

通过严肃动情的《暗恋》与插科打诨的《桃花源》迎面碰撞,两者迸发出令人震撼而吸引人心的舞台效果。

这场跨越古今、融合悲喜的舞台奇遇,强烈的情感冲击着观众的心灵,悲喜的猛然转换又让观众意犹未尽。

02、突破创新的表现方法: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借鉴与二次创新,突破西方传统戏剧模式,丰富戏剧内容并融合于东方文化

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针对戏剧的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专门创造了“间离效果”这一专业术语。简而言之,间离效果是指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这是一种建立在对西方传统戏剧“幻觉主义”的批判之上的创作手法和主张。

这不仅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更需要观众在看戏时脱离演员的表演,直击更深层次的表演内涵。如何把控“离间效果”的精准度,则非常考验一个导演的功底和水准。

①对 “间离效果”的借鉴:设置一系列干扰性因素,从而阻断观众沉浸剧情

《暗恋桃花源》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干扰性因素,既增加了舞台喜剧效果,又达到阻断观众沉浸剧情的目的。这正是借鉴了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间离效果”,从而摆脱西方传统戏剧模式。

影片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正是故事伊始的那一幕。暗黄的灯光下,一架秋千见证了一对你侬我侬、情意绵绵的青年男女话别的浪漫情愫。正当观众沉浸于此,一名不速之客打断这对情侣的牵连,原来是导演在指责他们表演得不到位。

浓烈的情感骤然被打断,观众突然意识到这是戏剧而非真实,使观众马上脱离戏剧情感,回归旁观者的身份。导演赖声川正是通过设置一系列干扰性因素,来实现“间离效果”。

当现代装扮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含情脉脉之时,身着古装长衫的老陶和春花等人却在婚姻崩溃边缘挣扎。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观众时刻对影片保持着疏离感,从而更能体会故事背后的让人唏嘘的真实情感。

② 对 “间离效果”的突破和创新:交叉演绎的方式增加喜剧感,天壤之别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一致的情感

在表现方法中,导演赖声川并不盲从,虽然借鉴布莱希特“间离效果”使影片更具观赏魅力,但是他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和突破。赖声川大胆采用“戏中戏”结构,将两个跨度巨大的时空与画风迥异的故事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两相矛盾的剧组之中却又有着丝丝缕缕的牵连。

当护士劝慰江滨柳:“你还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

旁边剧组的渔夫老陶恰恰也在思念妻子:“我怕她在等我。我想看她愿不愿意跟我一块儿来。”

当护士开解江滨柳:“自从云小姐第一天没有来,我就知道铁定她是不会来了。”

渔夫老陶却正好反驳劝慰自己的人;“不,她会来。”

《暗恋》与《桃花源》虽然画风迥异,但是却相互映射,甚至台词也能无缝连接。这种巧合之中既增加了喜剧效果,又暗示了两者之间说不清道不破的关系。

从无缝连接的台词,我们会发现,褪去表层次的表演,其实两个剧组不仅叙事结构相差无几,甚至连情感也惊人地一致。江滨柳苦苦寻觅失散的初恋情人云之凡,而老陶则忧心忡忡地思虑出轨的妻子春花。表面看上去天壤之别的故事背后却隐藏着一致的情感,两个剧组的故事和情感相互映衬、互为补充。

03、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突破观众固定角度的限制从而丰富观众的体验感,战乱离愁的哀思打动观众内心,泪中带笑的观影体验让观众回味不已

台湾话剧导演赖声川被《洛杉矶时报》称为“台湾剧场最明亮的灯”,而《暗恋桃花源》作为其代表作,独具魅力。

仔细分析这部电影,你会折服于导演赖声川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之中,我认为个中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打破电影中的第四堵墙,突破观众固定角度的限制

戏剧术语“第四堵墙”,意指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而打破第四堵墙,则意味着观众可以看见戏剧中的观众,这种创作手法一度被奉为法国新浪潮的最突出的标志性技巧之一。

《暗恋桃花源》中,除讲述两个剧组的舞台纷争之外,还始终穿插着一个现实生活的疯癫女子在“刘子骥”的画面。她时刻提醒着观众,舞台上的一切都似真非真。

当疯癫女子追寻刘子骥却又认不出刘子骥的真实面貌之时,我们会发现,她既是那位寻觅云之凡的江滨柳,也是那位等待春花的老陶,更是我们芸芸众生的缩影。疯癫女子的存在,其实是在警惕观众:我们所有人都在追逐心中所爱,但追逐过程却有太多的不如意和不完美。这样的结局,既让人唏嘘又让人感慨。

第二,战乱离愁、家破人亡的哀思打动人心,深刻触动身处和平年代的观影者内心

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逢于战火,又分别于战乱。他们的爱情之所以打动人心、成为经典,就在于战争年代纯真的情谊弥足珍贵。更让人感动的是,分离40年,两人始终牵挂着对方,苦苦寻觅。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因战乱分割两地的情感,很容易让观影者联想到战乱时代的历史。再回想如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观影者对于过往历史书上描绘的战争时代会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和了解,从而更加珍惜现实生活,而这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第三,泪中带笑的观影体验让观众回味无穷

影片虽然以喜剧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捧腹大笑,但是一旦仔细思量剧情,我们会发现《暗恋桃花源》其实是一场披着喜剧幌子的彻彻底底的悲剧。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爱而不得,数十年后的首次重逢却是一场生离死别;老陶在桃花源虽然无忧无虑却因思念妻子成疾,回家却发现春花早已改嫁;疯癫女子苦苦寻求刘子骥却没有结果。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却也都陷入爱而不得的困境。虽然这份痛苦,在导演赖声川的刻意安排下被冲淡不少,但是欢笑过后却让我们陷入深思。泪中带笑的观影体验,意味深长的故事情感,这一切都成为了观众魂牵梦萦这部电影的关键因素。

结束语:

电影《暗恋桃花源》作为一部成功的戏剧改编电影,其背后的艺术内涵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除故事情节的探讨,其独特的舞台设计、表现方法以及叙事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分析和解读的地方。

影片喜剧效果的背后暗藏着悲剧底色,既是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表达,也是现实生活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愿世间每一个逐梦之人,都能怀抱赤子之心勇往直前;愿每一个苦中作乐的追梦者,都能在泪中带笑坚持自己的信念。

说明:本文配图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文/初见鱼子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