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Hi话题」那些年影响过我们的德国艺术家

「Hi话题」那些年影响过我们的德国艺术家

时间:2024-08-07 01:41:05

相关推荐

「Hi话题」那些年影响过我们的德国艺术家

约瑟夫·博伊斯 《Ohne Titel》1974 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战后德国当代艺术

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艺术中的精英主义、民族主义、身份意识通常比它们在政治生活中更早显现,并在不断的思辨中被更加彻底的讨论,这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国家截然相反。文化、艺术、哲学从德意志民族尚未统一时,便成为个体获取自身行为准则和认同身份的有效途径。地区文化与宗教神学阻隔了国家与个体之间意志的传达,地域性与宗教背景成为需要被考量的对象,在个体存在变得更具独立性之际,国家逐渐成为抽象概念从直观形象的世界转移进入思考想象的世界。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作品中阴郁、冷寂、虚幻、神秘的关于死亡与永恒的话题曾更早的出现在歌德的小说中。作为对后期文学与艺术产生重要影像的开创型诗人和艺术家,他们所揭示出的古典主义美学价值,在浪漫主义时期致力于如何理性的阐释世界。这种理性又在民族主义的裹挟中,逐渐妨碍了人们真实地认知科学与人性,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将德意志民族带入歧途。

康定斯基以及”蓝骑士“对德国战后艺术有极大影响 就读于慕尼黑的马树青等艺术家也受到蓝骑士的影响

瓦西里·康丁斯基《白线构图》119.5x110cm 油彩画布 1910月作 2.858亿元 伦敦蘇富比

德国战后艺术是对之前数百年艺术与文化的反思,这种来自艺术家个体层面的反思比国家意志层面的反省更为深刻和彻底。德国战后艺术与德国从战败到反省,到重建家园,到独立强大,再到今天成为欧洲和平的声音都息息相关。艺术家陈若冰认为,二十世纪德国艺术家的分水岭就是二战的终结,那批在战前出生,年幼时经历过苦难岁月的艺术家和二战以后出生在和平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完全背负着不一样的沉重去面对“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当然就是不一样的“厚”和“薄”。

艺术家徐赫在德国读书并留在德国创作多年,对于德国战后艺术所展现出的特点,他也认为德国艺术中的“反思”是贯穿始终的。“德国战后艺术是德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改良的结果,有来自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出自内部自身深刻的反省,这种开放式的反省,使德国整体社会包括艺术既得益于人类现代主义文明的洗礼与成果,也同时在全球化初现端倪的二战后有足够勇气和视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以文化艺术为基本坐标和前站进行反思与自我教育。”

艺术家 安塞姆·基弗 基弗影响了几代中国艺术家

安塞姆·基弗 《霍顿哲学》 330x570x65cm 布面丙烯、乳胶、油彩、虫胶、石膏、金叶、金属和盐 (© 安塞姆·基弗) 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安塞姆·基弗 《金龟子飞》 220x300cm 粗麻 布面油彩、乳胶和丙烯 1974(© 安塞姆·基弗工作室) 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反思与对精神性的执着成为了德国战后艺术不同于其他国家艺术形式的根源,对于大多数艺术家而言,德国艺术所展示出的精神性震撼、深沉更吸引他们。艺术家李迪说:“德国二战后的艺术对世界艺术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和充满力量感的内在涵养,以及不可替代的朴素、内敛和极富自我批判意识的新绘画的特质,和大西洋彼岸的新艺术中心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遥相呼应,自然让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新艺术获得了国际的认同。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和艺术领域的趋势改变了艺术的形态和观念。作品的观看方式消解在一种新型的观念与事件范式中,现成品艺术、观念艺术、媒体艺术和波普艺术成为艺术和社会变革的转折和起始点。”

艺术家 马丁·基彭伯格

马丁·基彭伯格作品 参加德国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

总体来讲60、70年代是德国战后艺术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在战后德国的反思精神里反省过往的文化和历史。艺术家邱黯雄说:“德国战后的艺术家他们没有回避历史问题,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有参与反省。在那个时期,表现主义的传统有一个新的发展,写实传统也有另一种接应如里希特和更年轻的莱比锡画派,只是90年代以后全球化的程度更深,欧美艺术同质化趋势加剧,文献展原来在文化上的激进姿态也随着权威地位的稳固而趋于平庸。”

艺术家 马库斯·吕佩尔茨

马库斯·吕佩尔茨《无题(斯洛尔高地)》57x41cm 布面丙烯 (© VG Bild-Kunst, Bonn ) 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马库斯·吕佩尔茨 《阿卡迪亚州--爱神丘比特的威胁》 200x162cm 布面混合媒介 (© VG Bild-Kunst, Bonn ) 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德国当代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留学生赴欧美各国学习艺术,如果按照国别划分,那么从德国留学归国的艺术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脉络,周春芽、许江、杨劲松、杨重光、谭平、马路、刘野、缪晓春、邓国源、李迪、陈若冰、朱金石、马树青、邱黯雄、王小慧、王小松、盛天泓、徐赫等一批知名艺术家都曾在德国留学。这批艺术家大部分是50、60后,这与德国八九十年代的相关政策、开放程度以及教育制度有关,他们宽松的奖学金制度促成了中国留学生进入德国院校学习和深造,德国DAAD奖学基金,也在同时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这批艺术家学成归国一部分成为了非常知名的职业艺术家,另一部分人在各美术高校担任要职,可以说留德的这一批人在艺术圈的影响力要超过留学其他国家,也正是通过他们的传播,德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艺术家 约尔格·伊门多夫

约尔格·伊门多夫 《悲喜剧之间》 250x250cm 布面油彩 1997(伍尔特收藏,© 约尔格·伊门多夫地产,感谢米歇尔·维尔纳画廊,麦尔克什韦尔默斯多夫,科隆和纽约)参加德国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

谭平认为:“德国的艺术家一直背负着战后历史的沉重负担,希望通过艺术从中解脱出来。这一点也契合中国当代艺术家表达的需要,所以对其影响也比比皆是,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德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的艺术家大多以绘画为主要表现手段,这样对当代艺术中的绘画更为敏感。另外一方面作品的主题一直与中国的历史现实有着潜移默化的关联。两者结合借用起来得心应手。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更年轻的一些艺术家。”

艺术家 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 《女秘书》 150x100cm 布面油彩 1963(© 格哈德·里希特,萨克赛摄影,波恩) 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格哈德·里希特 《阿尔卑斯山之二》 200×150cm 布面油彩 1968(库帕斯米尔勒美术馆,杜伊斯堡,施特约尔收藏)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除了对历史和绘画的强调之外,中德两国在艺术教育上也容易产生共鸣,马树青回忆他在慕尼黑美术学院读书的经历时说:“中国的艺术教育也许更容易和德国的艺术教育产生共鸣,当时绘画、雕塑仍然还是德国美术学院的主打专业,这让那个年代在国内基本以修读绘画和雕塑为主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除此外德国这些年政治和经济的开放也创造了中德之间大量文化交流的机会,必然也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和作品。”

艺术家 乔治·巴塞利玆

乔治·巴塞利玆 《男孩们3号》200x162cm 布面油彩 1998 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乔治·巴塞利玆《经典的兄弟君特》290x205cm 布面油彩 1996 参加德国8太庙艺术馆展览“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德国新表现主义无疑是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之一。德国现代艺术在抗日战争以前的中国曾经流行,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德国的表现主义再次出现在《美术》杂志上,对八十年代的中国艺术产生影响。九十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风靡中国,以基弗为首,伊门多夫,巴塞利茨,吕佩尔茨,彭克都曾经深深影响中国艺术家。盛天泓说:“基弗被部分60后、70后中国艺术家奉为神明,后来里希特的影像绘画也影响了2000年初的一些中国画家,直到今天丹尼尔·里希特、新莱比锡画派、基彭伯格等人对70后、80后中国画家都产生过影响。

昆特·约克 《谨记死亡》 70x100x4.5cm 刨花板,照片,钉子,油彩(© VG Bild-Kunst, Bonn )

尼奥·劳赫 《男人和飞机》200x250cm 布面油彩 (摄影:茨维尔纳画廊档案)

戈特哈德·格劳伯纳 《彩色空间,无题》100x80cm 布面混合颜料 1963 戈特哈德·格劳伯纳作为陈若冰的老师影响过陈若冰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谈德国艺术对自己的影响

艺术家 马树青

马树青:

我在德国留学期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艺术家应该是我的教授,杰瑞·翟纽克(Jerry Zeniuk)事实上我不觉得他在绘画上教了我很多东西,但从他那里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绘画去思考,这让我在绘画上获益良多,如果说对我的绘画影响比较大的德国流派,应该是“蓝骑士”吧,慕尼黑是“蓝骑士”的大本营,展出最多“蓝骑士”作品的美术馆就在美术学院附近,常常跑去看“蓝骑士”的作品,奥古斯特·马克、保尔·克里、康定斯基等,从他们那里我体会到绘画也可以仅仅为了色彩去画。

马树青 《无题-16》 200x150cm 矿物色粉、粉尘、丙烯媒介,亚麻布 -

马树青 《无题D-4》60x70cm 布面油画 -

我是1989年2月抵达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攻读自由绘画专业,最初更多时间我是在美术馆里打发掉的,那时候现当代美术馆最重要的展位,几乎都陈列着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巨大的绘画作品,他们差不多都是经历过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德国本土艺术家,这些人中几乎很少能看到女性艺术家的身影,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或多或少包含着对社会、政治、战争的直白或暗喻式的表述,这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德国当代艺术有着很大不同,女性艺术家现在越来越多,艺术也更为纯粹和个人化,那个时代共同拥有的东西已经被淡化和消失,同时德国也新建了一大批更为当代也更为国际化的美术馆。

艺术家 陈若冰

陈若冰:

我在德国留学期间(1992-1998)就读于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高博纳(戈尔博纳)工作室,自然而然受到抽象色域绘画的影响比较大。当时,学习绘画着眼于文艺复兴的绘画传统及其在欧洲后续几百年的绘画史,当代德国绘画只是这条长长线索上离开我们最近的一个“结”而已。

陈若冰 《1506》 120x120cm 布面丙烯

陈若冰 《1303》 200×200cm 布面丙烯

这次“德国8”在元典美术馆展示了我的教授戈尔博纳的作品。虽然我曾经在陪同他在北京王府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过中国巡回展,但是影响甚微。十多年前的中国还没有认识这种艺术的土壤。而中国的今天,艺术视野已经打开。期待日后更多的不期之遇不再会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感到似曾相识的温暖。

艺术家 李迪

李迪:

我是1990年初去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留学深造的,那个时候德国艺术已经经历了上述的艺术运动的洗礼之后的“第三次浪潮”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1989年底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转变,包括两个德国的统一这种冲击不仅波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也对文化,特别是艺术的影响巨大。加上新媒介的不断扩大和互联网的兴起,德国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一边消化着统一后的许多政治、经济、社会遇到的新问题,一方面对新的国际化的接纳与批评的矛盾状态形成了又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

李迪《纵横 A10》 115x95cm 布面丙烯

李迪《 秋分》150x115cm 布面丙烯

这一点对于当时我的自身的地域与身份转换和改变的矛盾语境,以及对自由艺术理解的重新建构,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巧遇”。所以,我的艺术不仅得益于当时德国美术馆的许多展览信息,也从教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中获得许多的帮助。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德国影响了我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的创造能力的提升。

艺术家 谭平

谭平:

从德国回来已有二十多年,回想当年正值德国新表现主义盛期,各大美术馆和画廊都是他们的展览和作品。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博伊斯,他的影响并非来自绘画,而是观念。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让你感受到观念的动人之处以及思想的力量。

谭平个展“山外有山”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创作现场

谭平 《巴赫大提琴曲》100x120cm 布面丙烯

今天在北京如此大规模的“德国8”,完整的呈现德国的当代艺术,我觉得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在如此大型的展览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去观看,我想更重要的是整体审视德国艺术的气质与面貌。这样会更清晰的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思考我们自己应该走的路。

艺术家 盛天泓

盛天泓:

我九十年代末在德国留学,自然而然受到新表现主义的影响。但是表现主义是受到野兽派的影响,准确的说我的作品是受到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的影响。具体而言里希特的影像绘画的观念和抽象表现主义传统的继续,对我有直接影响,另外基彭伯克作为一个叛逆的德国50后,对我也有影响。我也很喜欢德国表现主义的马克斯·贝克曼的作品。

盛天泓 《森林中》183.5x141cm 布面丙烯

盛天泓《浮士德》189.5×121cm 布面混合材料

德国战后艺术分东德艺术和西德艺术两个板块,这次“德国”展览是基于西德艺术的。西德艺术在纳粹艺术结束以后,重新承认了被纳粹批判的“颓废艺术”,就是纳粹上台以前受到西欧艺术影响的现代主义。所以西德战后艺术的基础是建立在重回现代主义之上的,随着欧洲左派思潮的活跃,在博伊斯的倡导下西德艺术走向了多元媒体和社会介入,艺术形式经过实验,变得越来越多元。同时随着欧美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大约每十年都会有一个艺术的新方向。

艺术家 徐赫

徐赫:

影响过我的艺术家很多,博伊斯、西格玛·波尔克、基弗、巴塞利茨等等,但是获益最大的却是“站在形式的一面看社会,站在社会的一面看形式”。

徐赫《谁能抵抗大海》155cm×130cm 油彩丙烯

徐赫《你从哪里来》195cmx155cm 油彩丙烯

德国艺术影响力目前仍然集中在艺术圈,对于大众的影响力尚微。即便在艺术圈主要也仅仅是在语言与形式上,为部分中国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与拓展的注脚,而对形式背后隐晦深入的社会元素与历史形成逻辑缺乏认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世界被拉平拉近,交流成为对多方最有效的“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自我教育与反思是这个时代的特性之一,而德国在这方面对于远邻的文化建设和影响显得更有远见与卓有成效一些。

艺术家 邱黯雄

邱黯雄:

去德国之前我在四川美院上学时就知道博伊斯了,买了他的传记来看,当时也受表现主义影响比较大。到了德国反而是在文献展里看到肯特里奇的动画对我有很大启发发,我们学院的动画工作室也有,不过从艺术的文化取向上,我到了德国后反而更明确的选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邱黯雄作品《新山海经Ⅲ》作品片段

邱黯雄作品《新山海经Ⅱ》作品片段

中国从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未必很深,中国对西方艺术艺术家中具象和写实的类型更容易接受,所以表现主义、里希特在中国有很多人受他们影响,另外像博伊斯对我这个年龄层的艺术家影响比较大。更年轻的一代人可能更自由一些。

艺术家 缪晓春

缪晓春:

我80年代早期在南京大学学习德国语言文学,写过关于保罗·克利的文字。90年代中期到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留学,当时的专业是自由艺术方向,1999年回到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任教,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学派对我有很大影响,我曾经做过贝歇和古斯基等人的访谈,也曾邀请贝歇夫人和坎迪达·赫弗等人到美院做讲座。

缪晓春 作品《死亡胜利》

缪晓春 作品《星期天的野餐》

德国战后艺术确实是在一片废墟上生长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是在主展厅的屋顶还没完全修复的情况下就开展了。而现在,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好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充分展现出德国当代艺术的方方面面。

艺术家 杨华

杨华:

我在德国的老师Arnold Dreyblatt是多媒体艺术家、实验音乐家,他经常邀请我参加他的音乐会,并推荐很多不错声音艺术展。可能很多人认为来到德国是要向博伊斯、基弗这样的艺术家学习,但对于80后而言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实验艺术对我更具有吸引力。德国是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源地,这也是我选择来德国留学的原因之一。此外德国处处充满艺术气息,人人都是艺术家,但凡一个小村庄都有很多有趣的展览,对我产生影响的是德国整体的艺术氛围,还有每一个人对艺术的尊重。

杨华 《环物质(1-4)》 四频流动影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