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高三党福利: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值得收藏转发!

高三党福利: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值得收藏转发!

时间:2019-03-03 12:39:23

相关推荐

高三党福利: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值得收藏转发!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6.称籍贯

例如: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8.称官名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 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例如:称贾谊为贾太傅。

9.称爵名

《训俭示康》有“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一句, 其中的“寇莱公”即寇准,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10.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11.兼称

例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作者 对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对后两人先写与自己 的关系,再称名和字。

12.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辞: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辞: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辞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 意思是自己很平常, 不足挂

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 “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13.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 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例如:令

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例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等。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例如:贤弟(称年幼于自己的男性平辈或友人)。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例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 “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例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等。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卿、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例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4.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15.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 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

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 “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 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等。

(4)年龄的称谓。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例如: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子路》)

【孩提】 指两三岁的儿童。 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齿龆·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例如:有遗男,始龀。(《列子·愚公移山》)

【总角·垂髫】指幼年。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 例如: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例如: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花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以耆艾代称五六十岁的老年人。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古稀】七十岁。 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期(qī)颐】一百岁。 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

二、古代官职名称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 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

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比较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如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

各司事务。 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鸿门宴》“: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

三、官职的任免升降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例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例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 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例如:延

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 例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授予官职。 例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例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例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例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 例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例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例如:擢为后将军。(《汉书· 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例如:山涛(人名) 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 例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流放,放逐。 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贬官、降职。 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例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例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 例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 例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例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 例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例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例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 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 例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例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 例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 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 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四、古代科举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 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 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 副总裁,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300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金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 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的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

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及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古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 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司业、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教习、教谕等。

五、地理常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 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 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司马光的《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

【四海】指天下、全国。 贾谊的《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

【西河】又称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淮左名都”即扬州,因为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 “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故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 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郡】古代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 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 。 ”

【路】宋元时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六、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 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 与农事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被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 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 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 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 更富浪漫色彩。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新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 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 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古人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 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 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座次】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 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 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20岁称作“弱冠”。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教道教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

等。“仙逝”现也用于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等。

七、饮食器用

【羹】即肉汁。 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 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 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

八、天文历法

【参商】“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 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 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苏轼的《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 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 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 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 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 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 分列在十二个月中, 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或朝、暮、昼、夜。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秋分前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庆历四年春”、“元和十年”等。(3)干支纪年法。《五人墓碑记》中“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梅花岭记》中“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杜甫的《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3)时节纪月法。《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2)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中“元丰 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4)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九、古代音乐

【五音、六律】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 例如: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 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祖先,或朝贺宴享等大典用的乐舞,均称“雅乐”。

【俗乐】“雅乐”的对称。 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 宫廷中宴会时也用俗乐,称为“燕乐”。

【无射(yì)】本指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

【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庖丁解牛》: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 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歌曲。 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六幺】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 本名《录要》,后讹为《绿腰》、《六幺》。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 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