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让绿水青山焕发生机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让绿水青山焕发生机

时间:2023-10-09 19:21:07

相关推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让绿水青山焕发生机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让绿水青山焕发生机 -09-21 12:23:50 云南网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让绿水青山焕发生机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助农增收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过去有个 潘核桃 ,现在多了 龙猕猴 张蔬菜 徐蘑菇 贵州大学组建的653人博士教授专家团,为脱贫攻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全国两会期间谈起学校的助农专家群体时充满着自豪感。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近几年在贵州大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这是贵州大学的助农教授们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担起的历史使命。

蔬菜“女神”张万萍

“贵大专家就是牛,美女教授玩锄头,种下蔬菜两万亩,产销两旺无人忧。”提起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蔬菜产业团队队长张万萍,当地百姓无人不知,大家都称她为“蔬菜女神”。

位于乌蒙高原的威宁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也是贵州9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在双龙镇高山村,拖拉机轰鸣,不少村民正在地里忙活。

张万萍就在其中。她告诉记者,在海拔2600米的高原种植莴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如果成功,会优化当地产业结构,进一步促农增收。

,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提出在威宁打造蔬菜“三白工程”,即白菜、莲花白和白萝卜。据了解,“三白工程”实施后,蔬菜种植规模大大提升,老百姓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技术欠缺成了当地百姓最大的困难。

“必须下到地里去!”张万萍坚持带着农户一起到田间地头,从整地撒肥到病虫害鉴别再到残膜回收,手把手地教。为了让农户能听懂,她就用“伺候秧苗就像伺候月子里的孩子”“养孩子要吃饱吃好”等生活常识做比喻。每到一处,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赶来跟她学技术,有时甚至“拦车求教”。威宁县的老乡笑着问她:“你真的是贵州大学的教授么?不抬头就和我们一样呀,手也是这么粗糙。”

今年六月,张万萍选育的第一批莲花白迎来大丰收,在基地的带动下,附近村民走出家门,来到基地参与采收、整理、打包,成为了产业工人,实现了大幅增收。村民们笑在脸上,乐在心底。

刺梨“狂人” 谭书明

谭书明是贵州省刺梨产业研究院院长,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作为贵州刺梨产业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深入研究贵州刺梨30年的谭书明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刺梨“狂人”。

刺梨又名山王果、刺莓果,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向阳山坡、沟谷、路旁以及灌木丛中,在贵州省多地天然野生分布,是滋补健身的营养珍果。1983年贵州刺梨产业发展迈向启蒙之年,1988年达到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尽管贵州相关部门对刺梨产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1989年之后就跌入低潮。

“1987年我大学毕业就开始研究刺梨,一做就是30多年。没想到这小小的刺梨正在成为贵州的千亿级产业。”谭书明教授说起他和刺梨的缘分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刚工作的时候,我的老师牟君富教授就告诉我:刺梨是贵州的特色资源,刺梨之所以酸、苦、涩是因为它来自天然艰苦的地方,代表当地纯朴的百姓把健康送给尊贵的客人。和牟老师一起工作、学习,也让我开始着迷于刺梨。”从那时起,谭书明全身心投入到刺梨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

贵州发展刺梨产业几经波折,困难重重,缺少资金、缺少项目,谭书明就利用其他课题的结余经费继续搞研究。“养了30多年的孩子,哪有说放弃就放弃的呢,我坚信刺梨会有光明的一天。”谭书明说道。

如今,近30年过去了,刺梨终于迎来了“春天”,尽管这条路艰辛漫长,但对于谭书明教授来说依然无比高兴。如今的刺梨已经成为贵州特色产业——全省种植面积高达300多万亩,省内50多家企业投资建厂,谭书明教授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曾经山沟沟里的土果果正在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蛋蛋,成为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