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科学网—“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一定正确吗

科学网—“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一定正确吗

时间:2020-12-21 08:30:13

相关推荐

科学网—“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一定正确吗

《病患悖论》,[英]玛格丽特 麦卡特尼著,潘驿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月出版,定价:82元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中国有句谚语:良医治未病。而在现代人的健康观里,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也早已深入人心,且不分国界。

但是,一位英国的全科医师玛格丽特 麦卡特尼却对这一观念发起了 挑战 。她在《病患悖论》一书中尖锐地指出了一个问题,大量健康人群在宣传攻势下,盲目地接受了不必要的诊疗或服药,承受着社会压力和副作用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对这样的 过度 医疗毫不知情。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联合主办了 医与患的迷思 《病患悖论》新书发布暨座谈会 ,从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医学人文三个角度对过度医疗问题展开了讨论。

隐藏的疾病 预防 事实

高血压被认为是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素,因此,高血压 初级预防 已经全面铺开,并被视为预防性药物干预的最佳案例。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根据考克兰评价,研究人员发现,仅为预防一起心血管 事件 ,就有122名没有冠心病发作或中风病史的人被当作 轻度 高血压治疗 不得不用药5年之久。这意味着每122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能因服药而受益,而服下的药对健康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概率却有121/122。

高胆固醇不是疾病,但它也是心血管病的风险因素之一,而且我们有特效药对付它。这也造成了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当中,每3人就有一个在服用某种降胆固醇的他汀药物。英国有超过700万人需要服药。开出他汀处方的门槛在不断降低,那么这类药物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柳叶刀》曾发表了一项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在被试人数超过9万人的他汀药物随机试验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每下降1mmol/l,全因死亡率就相应下降12%。可是,医疗机构没有告诉 患者 的是,对照组和他汀组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方面只有1%的差异。预防冠心病发作或中风的代价,就是一群不相干的人不得不接受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还有长长一串副作用的药物治疗。

在《病患悖论》中,玛格丽特用大量这样的案例揭示了隐藏在疾病 预防 背后的一些事实。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感受到了医学的一大改变 医护人员看起来铁了心要把健康人群拉进病房和手术室,把他们制造成患者,却没有注意到健康的最大影响因素不是医疗,而是经济条件、膳食水平、生活压力和工作环境。她甚至直指, 医疗才是焦虑情绪、无用诊断和让患者像没头苍蝇般在诊所乱撞的罪魁祸首 。

与之相对的是,玛格丽特指出,真正迫切需要支持与扶助的患者或弱势群体,却受到知识背景、认识水平、行动能力、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效获得必要的帮扶 于是形成了 病患悖论 。

证据压倒一切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看来,造成当前很多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情况的原因,除了民众的过高期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激进性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推波助澜。

玛格丽特在 运作方式 部分就揭示了医学 偏航 的具体机制。比如制药公司利用资本的渗透力影响医学技术发展方向、诱导公众取向;慈善机构为扩大影响力而夸大疾病的危害或干预的效果;西方政客为赢得选票,刻意迎合一些拥有压力集团支持却缺乏证据支持的医疗项目;学术刊物的商业化运作影响了学术诚信和公信力等等。

正是因为医学作用的发挥存在着诸多因素的干扰,作者强调,要对医学保持合理的理性和怀疑。她在接受本书译者、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生潘驿炜的专访时说: 他人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发表的言论不应轻信,如果他们存在利益冲突则更该如此。

在医疗实践中,证据压倒一切。如果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能够摒除偏误,以长期资料得出有效结果,并且不偏不倚地评估利弊,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畅通无阻地得到这些结果。这也是玛格丽特始终在向读者传达的 循证思维 。

她解释,努力做到 循证 不仅意味着接受 证据 ,而且要深究证据 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我们还不了解什么?将这些知识应用到那组患者身上是否安全?有哪些不确定因素?

反思是现代医学的新常态

这本书突出了现代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现代医学的时代是医学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但是也是产生迷思最多的时代。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评价,该书渗透着三个叙事逻辑:医学存在系统谬误;这种谬误形成了循环加速机制,放大了迷思;医学需要回归原点。在他看来,作者极具勇气、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而反思也是现代医学的新常态。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则深刻地体会到, 老百姓接受过度治疗的背后是对生的强烈欲望,不接受死亡,不接受治疗可能无效 。因此,他认为,要解决过度医疗的问题,根本上还要从改变生死观开始。

韩启德在发言中指出,过度医疗虽然是热点话题,但过度与适度的界限,就像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界限一样,很难区分,而它们恰恰是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医生与患者掌握的知识永远不对等,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患者越来越多介入医学决策的情况下,这些问题更难以厘清。

韩启德认为,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启发中国医生同行的思考与讨论:究竟什么是健康?医学能做什么?社会怎么影响医学?医学要往哪里去?

他表示,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把握医学技术发展方向,需要由医者、患者、公众、政府等各方面形成健康共同体,来协调各方诉求,把正确的健康卫生方针融入各项政策。而这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需要有一个把握正确方向的、坚强的医务工作者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要开放、深入地研究和讨论医学的本质、医疗的界限、医疗系统如何在推进全民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重要议题。

我的一个遗憾是,很少有中国医生深入思考上面这些重大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写出像《病患悖论》这样的好书。 为此,韩启德也希望,医生、学术界、文化出版界、媒体界都能为医学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报》 (-09-17 第6版 读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