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守护·传承·创新·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0年巡礼

守护·传承·创新·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0年巡礼

时间:2021-08-31 05:56:52

相关推荐

守护·传承·创新·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0年巡礼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四十五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神秘军团,秦俑人日夜守护的兵马俑俨然使者,巍然肃立,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智慧、胸怀和气度。四十年后的今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又在召唤中华民族,作为文明交流互鉴最亮名片的兵马俑,再次焕发出无限魅力,和着“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时代新风,以更加铿锵有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声音传播着属于全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帝陵为依托,在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基础上整合秦始皇帝陵陵园(丽山园)而建成的一座现代化的遗址博物馆。从1974年兵马俑横空出世,到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

从199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整合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资源、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盛大开园;

从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十大文化景区建设项目,到今天秦始皇陵文化景区北大门建成开放,铜车马博物馆、兵马俑一号坑改造提升、二、三号坑设备中心建设、秦始皇帝陵内城垣标识展示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工,转眼已度过了四十个春秋。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改革开放和煦春风的沐浴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指引下,博物院已从土石滩上一座孤立简陋的保护大棚,发展成为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保护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憩、休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四十年来,在世界遗产框架下展开的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的研究、保护、利用取得了众多突破,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展示和丰富多彩的分众化社会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遗产保护利用成果的社会共享,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文明的交流互鉴,彰显了世界遗产的社会价值。

四十年来,几代秦俑人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博物院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文化产业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多次被评为全国文化、文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先进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连续六年(~)被全球最大的旅游门户网站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前25名,蝉联亚洲第一。

四十年持续不断的田野考古、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埋藏最丰富的帝王陵墓,是“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是2200多年前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兵马俑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经过多年的持续工作,秦始皇帝陵封土、地宫、陵园城垣、道路、门阙、寝殿、飤官建筑、兵马俑陪葬坑、马厩陪葬坑、珍禽异兽陪葬坑、石铠甲陪葬坑、王公贵族、夫人陪葬墓、筑陵人墓地、拦洪大坝、阻排水设施等遗迹以及铜车马、青铜兵器、石甲胄、百戏俑、文吏俑、青铜水禽等“奇器珍怪”相继破土而出,司马迁《史记》中千古一帝地下王国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1974~1998年,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兵马俑陪葬坑及秦始皇帝陵陵园局部区域。这期间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基本上奠定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初步格局与框架。先后发现了上焦村马厩坑、上焦村秦墓、寝殿、便殿建筑遗址、园寺吏舍、飤官遗址、地宫宫墙、帝陵东西墓道、东西门阙、郑庄石料加工场、封土西北侧甲字形大墓、姚池头墓地、赵背户墓地;发掘或试掘了秦兵马俑一号、二号、三号陪葬坑、铜车马陪葬坑、石甲胄坑、鱼池动物陪葬坑、封土北侧建筑遗址等;订正了以往对内城北区的认识。虽然这一阶段的考古发现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总体上形成了对秦始皇陵的基本认知。

1998~,以整理石甲胄坑出土遗物为契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地区开展了更加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K9801陪葬坑(石甲胄坑)、K9901陪葬坑(百戏俑坑)、K9902陪葬坑、K0006陪葬坑(文吏俑坑)、K0007陪葬坑(青铜水禽坑)、陵园内外城垣等遗迹的调查、发掘、整理、研究,深化了对秦始皇陵内涵的认识,拓宽了学术研究的思路。本阶段还以国家863项目为依托,对秦始皇陵进行了系统的高科技物探试验,基本摸清了封土、地宫、阻排水系统的规模、结构等,为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核心区域基本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随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和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取得,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先后开展了一号兵马俑陪葬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和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试掘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加大了考古发掘与现场文物保护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考古实物资料。同时对兵马俑陪葬坑的建筑结构、军阵布局、陶俑的装饰、武器装备等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以系统思考秦始皇陵考古研究的体系、理论方法与重大核心问题为出发点,按照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指导意见,编制、调整了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规划,完善了秦始皇帝陵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加大了对陵园内外区域的系统调查、勘探和发掘,进一步解决了陵墓的形制、内涵、结构等重大问题,对墓上建筑、墓道墓室与正藏、外藏、祔葬、祭祀、墙垣、门观、道路、陵邑等诸多遗存都有了新的发现。对陵园空间、范围、规划、向位、象征、理念等重要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特别致力于物质技术、社会礼仪、思想理念等系统思维架构下,整体研究秦始皇陵遗存,阐释秦始皇陵礼仪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以及所反映的思想观念。

四十年来,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99年,“秦兵马俑二号坑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项目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社会科学奖”,,“秦始皇陵园考古发掘”项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发现。一次次的重大发现表明,秦始皇帝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她所凸显的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秦始皇帝陵的系统、深入研究与解读必将对人类文明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为深化秦陵秦俑及秦文化研究,博物院多次组织召开了涉及秦代历史、考古及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多学科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如:“秦俑学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秦时期的冶金及相关社会考古学涵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国际视野下的秦始皇与秦始皇帝陵学术讨论会”等。编辑出版《秦俑秦文化丛书》《秦始皇帝评传》《秦军事史》《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秦文化论丛》(更名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刊》)等多部丛书或书刊,出版《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共5册)、《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马车》《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回顾与创新——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秦文字类编》、《秦文字通假集释》《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日出西山—秦人历史新探》《秦文字通论》《秦文化考古学之研究》《礼仪与秩序——秦始皇帝陵研究》等学术专著近百部。

四十年精益求精的遗产管理、文物修复和科技保护,硕果累累。

《秦始皇陵保护条例》、《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的颁布与实施,对确保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田野文物安全巡查、大范围技防设施的布控和不间断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为世界遗产的高效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文物修复、彩绘保护、土遗址防霉、遗迹加固、小气候环境监测等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层出不穷,国家专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的主导与参与,确保了科技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四十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要科研项目,保护修复了一大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科技人才,多个科研项目和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博物院先后承担了“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遗址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与古代建筑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遗址博物馆遗址本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国家“973“计划课题“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 ——保护材料与工艺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示范”“抢救性保护材料设计、功能实现及可控去除”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编制《陶质彩绘文物方案编写规范》《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标准--陶质彩绘部分》等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7项,编制《秦陵百戏俑保护修复方案》《山东定陶汉墓出土铭文砖保护修复方案》等文物保护修复方案20项,在文物保护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研究方面成效显著。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揭牌运行,标志着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近年来,依托国家文物局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现慕尼黑工业大学)、比利时杨森公司、美国强生公司、美国沙漠研究所、美国莱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斯特灵大学、大英博物馆等开展课题研究,在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展览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建成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显微分析实验室、彩绘文物保护实验室和综合修复实验室等5个专项实验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于此同时,博物院还以技术和资源优势互补为原则,与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良性合作机制,完善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科学体系,在文物修复技术、彩绘颜料分析、粘接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1997年,“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二等奖。,“中国古代彩绘的指纹识别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保护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保护应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古代人工合成的“中国蓝”和“中国紫”,在秦兵马俑彩绘颜料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作为国家文物局的陶制彩绘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仅承担着院内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还以博物院为中心辐射全国,建立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青州工作站”“榆林工作站”“汉景帝阳陵工作站”等3个基层工作站,举办了陶质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培训班、标准推广班,为全国各地培养陪训专业人才近二百人,带动了基层文物保护修复水平的提高,成为全国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领军者。

四十年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示范,日新月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陕西乃至全国较早开展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应用示范的文博机构之一。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管理人员就开始对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管理,实现了藏品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编辑、管理及统计分析,这为以后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

~,博物院先后对正在发掘中的二号兵马俑陪葬坑遗址和馆藏的100件兵马俑,开展了数字化三维建模和三维数据采集工作。二号兵马俑坑三维建模是国内首次对大型遗址进行全面扫描的实例,为大型遗址的信息提取、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典型示范作用。馆藏100件秦兵马俑三维数据采集工作,模型精度达到微米级。为后期三维数据的分级管理、应用和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进行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运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为考古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搭建了一个统一集中的“考古地理信息平台”。应用最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和数码照相设备,对考古遗址的每个阶段、每一片出土陶片和每一个陶俑全方位二维和三维数字化,预处理构建三维模型。应用海量数据快速存储的多媒体数据库构建技术构建秦俑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并设计管理系统对各类资源及其关联信息进行管理和查询,提出了基于断裂面曲线曲面特征结合的混合破损文物虚拟修复方法,实现破碎秦俑快速自动虚拟复原,构建复原指导方案,指导实体修复。基于高精度数字化秦俑遗址和遗存三维模型,实现遗址重建、线图绘制和三维打印等多种自动化应用,推动考古研究高效化、精确化和可重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先后实施了“物联网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以秦始皇帝陵为例”“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博物馆观众行为分析与应用研究”“博物馆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面向观众的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射频定位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云计算、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实现博物馆的精细化管理和分众化、可视化、趣味性服务,有效提升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乃至陕西博物馆的管理能力和公众服务水平。

依托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博物馆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在文物安全管理和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方面,博物院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强烈的责任感,把文物安全作为博物院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现代化综合防范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完成了新的安防及消防系统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现了第31个文物安全年。除此之外,博物院还在图书资料管理中引入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通过图书自动化编目系统对图书的采集、编目、流通、检索、借阅进行科学管理,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加速了图书资料的共享。对门票管理也引入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如移动电商、微信购票等第三方平台支付,方便了游客购票,提高了工作效率。

,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对文物保护利用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提出了具体要求。基于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先后与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与百度公司合作推出的200亿像素360度全景兵马俑坑展示、百度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等项目,与腾讯公司合作的“互联网+智慧服务”“你好,兵马俑”“寻迹始皇陵”“秦朝的你”“千里驰援”等互动体验和H5小程序互动游戏,以其丰富的服务功能,新颖的传播方式在文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以腾讯地图为依托的“寻迹始皇陵”智慧导览产品的上线,精准地为游客提供了博物馆概况、手绘地图、语音讲解、设施查找、路线规划、馆内导览、VR全景地图等服务,让秦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十年丰富多样的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活动,精彩纷呈。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220多位国家元首政要、2000多万国际友人、1.2亿游客的高质量接待,增强了民族自信,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琳琅满目的文物复仿制品、旅游纪念品,制作精美的图书、赏心悦目的表演、梦幻照相、3D打印、文物摩卡,特色鲜明的品牌教育项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陵移动课堂”等教育活动走进香港弘立书院、走进美国华盛顿国际学校等研学机构,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再现了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公众参观的体验感,对于让文物活起来作用明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工作,一直将打造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乐园和终身学校作为永恒的主题。在策划开展教育活动时,发挥全院业务人员的专业优势,从科学、艺术、历史方面研究文物价值,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展示教育等层面着眼,以宣传秦代历史文化为主,寓教于乐,滋润无声,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使教育活动不断系统化、规范化、持续化,强化民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收藏在库房里的文物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借助兵马俑这一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巨大影响力,深入挖掘研究秦俑秦文化内涵,不断拓展社会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为服务国家外交和国民教育大局,积极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接待香港弘立书院、香港职业训练局、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台湾文物修复从业人员研习营、美国西雅图、旧金山等地的中学生团队以及由45个国家学生组成的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以专题讲座、互动问答、知识竞赛、历史情景剧表演等方式讲述秦俑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香港弘立书院签订共建社会教育基地协议,确定了定期接待香港学生团队,加强沟通交流,利用秦俑文物资源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目标。,接待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实习生来院开展社会实践,受到港方好评。,“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走进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香港弘立书院,对来自40多个国家的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们进行全英文授课,为香港弘立书院7年级百余名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社会教育活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美国史密森尼学习和数字访问中心开始合作线上数字教育资源,创建线上教育,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拓展了新的途径。同年,“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走进美国华盛顿国际学校,向该校孔子课堂的50多名学生推介秦文明、秦文化,对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秦陵移动课堂”之“秦俑坑中的马”获~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案例推介展示活动古代历史文化类“十佳教育课程”。

四十年陈列展示的创新与实践,亮点频现。

多年来,秦始皇陵和兵马俑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早在1976年5月15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正在建设中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时就留言到:“秦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1978年9月1日,时任巴黎市长的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留言:“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不胫而走。

四十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秦俑一号坑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逐步开放了诸多帝陵陪葬坑和陵园建筑内容,形成了以遗址陈列为主体、铜车马陈列为精华、整体风貌环境为烘托、临时展览为补充的相对系统的陈列展示体系。

以秦始皇帝陵陪葬坑遗址原状展示为核心的基本陈列不断丰富。继1979年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保护展示大厅建成开放后,1989年9月27日,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保护展示大厅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10月1日,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保护展示大厅建成,并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公众开放。199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建成对外开放。,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K9901、K0006陪葬坑展厅建成并对外开放,秦始皇陵封土、内外城垣及诸多建筑遗迹、陪葬坑、陪葬墓等遗迹以标识性展示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秦始皇帝陵展示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

四十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了多项有影响的临时展览,拓展了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展示内容,基本形成了以秦文化主题展览为核心,同时举办世界文明系列展、东周区域文化系列展、秦帝国之路系列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与文物保护系列成果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临时展览体系。

多元的策展视角与成熟的展陈技术的结合,为公众精彩呈现了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多维的价值与丰富的内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流光溢彩——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荣获第六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综合效益奖;“真彩秦俑展”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第一名。

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断创新展陈方式,在陈列展览中引入“博物馆观众数据调查与分析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RFID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技术手段,建设自动监测、智能感知及带有交流、互动功能的博物馆观众数据综合管理平台,采集观众进出展厅的实时数据,并按照不同时段、时间尺度进行统计分析;对观众参观过程中的停留时间、行走轨迹等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和综合分析;通过互动平台,实现展览数字化展示以及观众背景信息的采集,为展览的策划与设计、博物馆的管理与运营提供了精准的决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马俑为主题的文物外展持续升温,在传播中国精神与理念,塑造、展示中国形象与面貌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辉煌时代——罗马帝国文物特展”“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庞贝——永恒与瞬间”“曙光时代——意大利伊特鲁里亚文明”“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玛雅:重现的文明——墨西哥历史文化展”等世界文明展系列,“传承与谋变——三晋历史文化展”“泱泱大国——齐国历史文化展”“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寻巴——消失的古代巴国”“破译秦朝:里耶秦简中的帝国真相”“陇东记忆——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成果展”“雍城崛起——秦国历史文化展”“铜铸滇魂——云南滇国青铜文化展”等东周历史文化展系列,“真彩秦俑”“考古手札”“跨越时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与汉景帝阳陵出土陶俑展”等最新考古、保护成果展等临时展览,完善了博物院的展示体系,丰富了展示内容。

与腾讯联合开发的“互联网+智慧服务”、“你好,兵马俑”互动体验,与百度合作推出的200亿像素360度全景兵马俑展示、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等项目,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达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效果。与陕西大剧院联合策划的“奇迹之夜”交响音乐会,与西安儿童剧院联合策划的“我是兵马俑”驻场演出,对促进文物旅游融合、文物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

与陕西大剧院联合策划的“奇迹之夜”交响音乐会,与西安儿童剧院联合策划的“我是兵马俑”驻场演出,对促进文物旅游融合、文物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

随着信息化建设持续强化和科技展示手段的日益丰富,未来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将在一院多馆的格局下不断完善,围绕帝王陵、秦文化、世界遗产地等多个主题,不断积极拓展新的展示系列,以全面展示秦始皇陵世界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让公众领略博大内涵的秦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四十年因循守旧的文化产业发展,脱胎换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中国秦文明、秦文化研究中心,也是秦俑系列文化产品和特色服务的鼻祖和发祥地。四十年来,博物院为陈列展览、研究收藏、旅游纪念等制作开发了大量的秦俑系列产品和服务项目,其中有不少产品被作为国礼馈赠来访贵宾。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博物院创立了“秦俑馆”、“秦俑”、“铜车马”、“秦兵马俑”、“将军俑”等多个知名品牌,一直受到海内外顾客的推崇和喜爱,这为助力陕西旅游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创产业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只有原始的文物复仿制形式支撑的4种产品,全年营业收入仅80余万元人民币。这种原始的作坊式文创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到,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创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主研发生产品经达到32种,而且产品质量高、造型美观,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并远销英、法、德、美、日等多个国家,实现营业收入1,547万元,创造利税200多万元。

3月,博物院按照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的总体部署,加大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原有文创机构进行了改组,成立了文化产业部(文化产业发展总公司)。以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为准则,以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文化部等四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推动全省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全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积极开发新产品、新系列,积极探索文创产品研发、合作的新方法、新模式。博物院文创产业由此从单一的文物复仿制原始模式步入"以我为主、自主研发、合作授权、社会众创"的创意产品开发快车道。

截止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发文创产品总计2701件,新增上市销售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创产品295件、开发设计313件。文创发展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提升。经济效益也取得显著突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3,221.45万元,创造利润1,051.78万元,比翻了5翻。

愿景创建世界一流文化博物馆 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新时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秉承保护遗产、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理念,聚焦“创建世界一流文化博物馆,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将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殿堂,以讲好陕西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使命,守正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助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祝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 侯宁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