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时间:2023-10-19 04:15:07

相关推荐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写在前面

笔者在前两篇文章分别提到原生态自然生活和古镇小城半隐半显生活,它们虽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某些痛点,但选择的同时却要被迫放弃一些东西。因此,在第二篇文章留下了“难道梦想和生活只能僵持不下?眼前困境的出路又在哪里?”的疑问,留待在这篇文章中略陈浅见。

年轻人,你为什么去大城市?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现代人类都是智人的后代。约100万年前,人类靠在荒野中采集为生,尚处于食物链中间;40万年前,几种人种才开始追捕大型动物,直到10万年前智人崛起,人类开始跃居食物链顶端。

采集社会时期,人类大概每三天打猎一次,每次3—6小时就足以养活部落。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操纵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从采集社会走向农耕社会,不再搬迁,开始定居生活。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水果、谷类和肉类,人类不得不从日升到日落地忙着播种、浇水、除草、牧羊……

智人的逆袭

人类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自在随意迁徙,只能被迫留在一片土地上。采集社会丰富而健康的饮食结构因此被打破,饮食变得单一,身体素质变低;小麦稳定的产量,虽然能够养活更多人,但也导致繁殖速度加快,人类不得不为养活更多后代而更辛勤地在田地里劳作;长期弯腰耕种,又导致人类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因此,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提出了最颠覆人们认知的观点——农业革命是个美丽的陷阱,人类种种看似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的努力,反而可能会让人活得更加麻烦和疲惫。

而城市化作为世界当然的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与之有相似之处。后农业时代,人类靠着文字和共同虚构故事而迅猛发展,并产生了不同社会群体分类,农民的村落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城镇,乃至都市。

智人村落

人类靠着虚构故事建立了新秩序,出现了统治者和精英阶级。九成以上的农民靠多余的粮食养活了这一小撮精英分子。历史告诉我们的也只是这极少数领袖或榜样的传奇故事,他们的故事又被用来教化后来人,激励上进心,不断奋斗拼搏。人类因此而可实现大规模合作,直至进入工业革命。

在工业革命前后这短短500年时间里,人类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生长。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文明产物,让我们像当初被小麦羁绊住自由的智人一样,心甘情愿被现代交通网络、现代物流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教育、养老、先进的医疗设施等囿于比田野更狭小的空间里。这个空间叫城市。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市,一路披荆斩棘打败对手,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在这里,有一眼望不见尽头的高楼,高楼之间是纵横的道路,道路不算窄,但架不住车多人多。医院、学校、超市、商场等配套设施越齐全、生活越便利的地方,聚集的人越多,空间越显逼仄。

当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噪音污染,空气混浊等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时,意识开始觉醒,有人开始出现逃离城市的念头。他们发誓尽早赚够退休金,然后栖居在自然里,做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然而,等到35岁甚至40岁时才发现欲望和压力相伴相生,自己已经被城市驯服。人们被现实的鞭子抽打着,不得不像陀螺一样一刻不停地在城市里打转。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是不可逆的,我们不可能重返几万年前,让智人永远呆在丛林中靠采集为生,现在也不可能放弃现代文明成果带来的种种便利,退回到原始粗犷的生活状态。

然而人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具有强大的自我意识,总会想方设法在客观环境中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诚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言:“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论生存的压力有多大,人们总会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劳作之中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感和精神慰藉。

特色小镇,是你向往的生活吗?

中国城市发展的“过去时”既丰富多彩,又效率惊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历史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过程,城市化发展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可当城市呈现“千城一面”,谁来解决中国城市的品位问题?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下而上分为:生存需求(生理/安全)、归属需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成长/自我超越)。生活上可以温饱后,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住所,才有余裕去寻求社交认同,之后才开始思考“自我实现/人生意义”的问题。

就现状而言,城市像一个视若陌路的地点,大多数人在这个空间里所扮演的角色是经过而不是使用,通过而不在其中,城市里的人就像是在门口的陌生人。那么,城市的归属感在哪里?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交汇点,当今的大趋势仍是以大城市、城市圈及都市圈为中心,发展集聚经济。中国根据帕累托定律:占地表面积17%的都市圈将产生78%的GDP,集聚近80%的人口。根据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经验,集聚起来的城市人力中,将会有10%左右,以退休、度假、旅居、工作等方式返回乡村(距离中心城市60—200km)。

显然,中国城市化尚未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且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城乡二元结构尚未解决,而北上广等大城市却隐现逆城市化的趋势,常常会看到一种类似围城的奇异现象——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小城镇的人向往都市,都市的人在寻找可以寄托乡愁的精神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

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交汇处,既要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以保证经济增长,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而特色小镇便是基于以上种种现状应运而生的。

首先,发展特色小镇的关键,不在于建筑风格是古朴还是现代,也不在于其吸睛的概念和噱头,而是整合利用好本土已有的优势要素,挖掘特色资源,升级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风貌。因此,特色小镇应该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不仅能使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千镇一面”的尴尬境地。

其次,借鉴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择址于城市近郊,与都市经济融为一体。在这个只有5——10万人规模的小镇上,在产业上必须“特而强”,围绕一种产品或一类服务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人们在这里从事专业化的生产生活活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个人拥有了一个施展抱负与实现梦想的人生舞台。

云栖小镇

再次,特色小镇一般是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叠加,但规划面积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并要求达到3A或按5A景区标准来打造环境。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虽然衍生了“城市病”,但总归有一些好东西,比如先进的医疗技术、养老、教育等,弃其糟粕后,取其精华下沉、反哺到小镇来。因此,小镇不仅没有城市里噪音、雾霾等烦恼,也没有高房价带来的生活压力,但却可以享受到优雅怡人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步行上下班的便利,一流的国际化教育、医疗条件等。在特色小镇里,人们能够享受不快不慢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静谧中重新邂逅和重塑自我。

阿那亚

近几年,随着相关政策举措的实施,特色小镇建设一度因陷入狂热而乱象丛生,于是大拆大建,拆掉原本特色鲜明的老街,建成整齐划一、毫无特色的现代建筑,或者没有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却大建特建仿古商业街,或者打着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

但乱象之外,也有诸如杭州良渚文化村、阿那亚、古北水镇等一些成功案例,让人们看到特色小镇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相信“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美好向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