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携手同行 一“麓”有你 ——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第六团队风采展示

携手同行 一“麓”有你 ——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第六团队风采展示

时间:2023-11-07 04:52:30

相关推荐

携手同行 一“麓”有你 ——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第六团队风采展示

1

/

刘爽

/

刘爽,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长沙市卓越教师,长沙市优秀骨干教师。曾荣获长沙市“‘九芝’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团队工作最佳支持班主任”、“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以及长沙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等称号。多次参加省市级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曾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统编教材试教与教参撰写工作,执教《雾在哪里》一课获湖南省一等奖,经省小语会遴选推荐,在第三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中做录像课展示,应邀撰写《夯实字词基础培养语文素养》一文在《小学语文》上发表。

她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教学中,努力打造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

2

/

龙琳

/

龙琳,中小学一级教师,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湖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一等奖,湖南省教学能手,省市直教师文本解读一等奖指导老师。

3

/

许锐

/

许锐,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学校骨干教师。她主备及执教的《爬天都峰》获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二等奖,她撰写的论文、制作的微课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等活动并荣获佳绩。她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见贤思齐,成人达己。

4

/

张迎娟

/

张迎娟,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十二年来一直从事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在小学基于学科育人的“3+N”课程体系教学开放活动中,作为授课专家执教《盼》一课,深受好评。所撰写的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多次获一、二等奖;重视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的培养,曾获得“特等指导老师”“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曾多次获得校优秀教研先进个人,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

5

/

何欢

/

何欢,小学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长沙市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教研先进工作者。曾在长沙市小学德育课程教书育人风采大赛中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长沙市小学语文首届学生“ 爱阅读善表达”素养大赛获团体一等奖,指导作品在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奖。

6

/

李梦

/

李梦,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校优秀青年教师 。执教《肥皂泡》一课荣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撰写的论文屡获长沙市一、二等奖。在长沙市举办的小学“3+n”课程体系教学开放日活动中执教《牛和鹅》获得好评。座右铭:用爱启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7

/

徐小钧

/

徐小钧,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师,从教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关注信任学生,所带班级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同时,参与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获国家一等奖,多次撰写教学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在线集体备课大赛获二等奖等。相信爱,传递爱,赢得爱。

8

/

文姜

/

文姜,麓山国际实验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任教三年,喜欢儿童,喜欢童诗。一直坚持用童心走近童心,用耐心引导童心,用爱心温暖童心。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带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一起,遨游在语文学习的海洋,期待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9

/

黄瑾君

/

黄瑾君,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级的各项比赛,辅导学生参与的“友阿杯作文比赛”“友阿杯国文朗诵比赛”等各类语文比赛都获得优异的成绩,并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曾获长沙市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所著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

挥毫万字,看取课本真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疫情期间,病毒拦住了我们走向讲台的脚步,却阻止不了我们星夜兼程,研无止境的渴望。非常之时,我们团队积极进行“云连线”“云录制”和“云分享”。团队成员们十分珍惜在云端畅谈的日子,有专业的引领,有高远的视角,有碰撞的火花,更有妙处可“语”君说的喜悦。无论是让语文浸润童心的温情,还是提炼学法的语文策略;无论是以读促读的睿智,还扎实提升核心素养的指导;无论是目标细化的精准,还是肯“钻”精神的落地……线上研讨都如一场思维风暴迅速侵占我们的头脑,学思且行,研无止境。

龙琳:以生为本 展本真语文——观李虹老师《宿新市徐公店》有感

1

许锐:学习刘爽老师《春夏秋冬》课堂有感

1

↓↓↓

张迎娟:借镜反观自省,实战摸索路径

1

↓↓↓

何欢:诗心诗情 润泽童心——评伍琳琳《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1

↓↓↓

李梦:网络观课有感——以《琥珀》为例

1

↓↓↓

扫码查看视频

徐小钧:你的备课还好吗

1

↓↓↓

文姜:简约而不简单——观黄玲玲《爱心树》有感

1

↓↓↓

黄瑾君:爱的名字是给予——《爱心树》观课感想

1

↓↓↓

扫码查看视频

摘得妙处,名师精点评

名师刘爽老师:

各位名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的刘爽,我所在的团队比较特殊,首先,团队共有9个人,龙琳、许锐、何欢、张迎娟、黄瑾君、李梦、文姜、徐小钧,这是一群有思想、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教师。

其次,团队成员全部来自麓小,因为学校从2月10号开始便拉开了网络直播课的帷幕,同时还承担了长沙市网络课程的任务,所以在这一次“停课不停学”的大型网络教学活动中,我们既是虔诚的学习者,又是全力以赴的参与者,双重身份让我们有着更深的感触。引用我们组张迎娟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每天辗转于课本与课外,研讨于线上与线下,专致于学习与实战,有挣扎,有思考,有成长。

因为人多,我们组的在线研讨活动从11点多便已经开始,在小组交流中,我们每一位组员不仅呈现了或简约实在,或精致深刻的观课评课微视频,同时分享了自己参与直播的感受到收获。现就我们团队此次研讨学习的所思所感做如下小结:

一、心中有线,课亦明

统编教材的双线结构,对语文要素的编排是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我们既要纵向把握,理清楚年段语文要素的训练点,同时也要横向比对,精准把握各年段同一语文要素训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徐小钧老师学习了王玲湘老师在《乡下人家》一课中的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的实操技巧。进而学习了整个单元的课程《古诗三首》《天窗》《三月桃花水》《习作:我的乐园》《语文园地》,了解了散射式教法,是随机应变,变不离宗。抓住“扎”便可从对比入手,抓住“或”引导对自由生活的态度,抓住关联词“即使......也......”是和谐的生态境界等等,不论孩子们的回答变化在哪,老师都应心中有“线”。

许锐老师观看的刘爽老师的一年级识字课《春夏秋冬》,她发现刘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勾连。开课初,刘老师就运用小朋友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四季》来导入本课,在教授会认字“落”时,又回顾了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三次出现的这个字——第一课《秋天》、第八课《雨点儿》以及第八单元日积月累。许锐老师认为,这些对旧知的回顾,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螺旋上升状的语文素养。

张迎娟老师认真听了东南教科院对于部编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的深度解读,又学习了清华附小的网络直播课,她的体会是教材各语文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不能随着单元学习的结束而终止对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应注重各语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勾连与融合,在迁移运用中逐渐内化各语文要素的训练点,使各语文要素在螺旋上升、层层深入的语文学习中得以夯实。

语文要素的螺旋上升就需要学生迁移运用之前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个教者来说,则需要努力实现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之间,彼此不分割的互相联系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的线贯穿于课堂的学习。

二、心中有生,课亦魅

以生为本,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目标聚焦在“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上,重组、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有内在关联的内容板块,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龙琳老师观看了李虹老师《宿新市徐公店》后,评到:李老师运用儿童化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生硬的说教,所设计的问题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发学生共鸣。在浓浓的语文味中无痕的传授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从“生”出发,处处以生为本,爱学生之所爱,思学生之所思,让学生爱上语文。

何欢老师对于伍琳琳老师的《倾听大自然的的声音》格外喜欢,她真实地还原了伍老师的课堂,从上课伊始的“倾听音符,模仿激趣”开始,到最后“运用声音,创作童诗”

每一个环节都有令她怦然心动的精彩设计。她在伍老师1+x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到了怎样将文本组合起来,提取、整合信息,把学习的权利、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黄瑾君老师从学生视角和教师视角欣赏了黄玲玲老师的绘本导读课《爱心树》。她感觉整堂课不仅一直在“爱”的氛围下,也在“图文并茂”营造的氛围下生长着,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爱并表达爱。在这堂课中,黄玲玲老师只说“有同学说……还有同学说……”便把所有的思考空间都留给了屏幕前的学生。瑾君感叹,这是对故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保护。不需要再说什么了,学生有心会思考,暂时不懂的,就让他们在未来人生的某个节点中慢慢领会吧。我们老师又有什么资格开一言堂,给这个故事定型呢。从教不久的瑾君能有这样的思考着实令人佩服,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这样新型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思维的人,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成长的平台,然后悉心浇灌,静待花开。

李梦老师在学习高鸿鹄老师《琥珀》一课时,除了关注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更关注了作为年轻老师平时在教学中常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的生成。她从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中,敏锐地发现不仅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感受,更要进一步提出质疑,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部分问题并筛选出有价值的、值得在课堂上深入研究的问题。她说,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思考力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培养一批只会回答标准答案的“机器”。

总之,大家都认同一个观点:教师不是单纯的给予者,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接受者。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创设平等自由的课堂,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张口的契机,学生就会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收获的兴奋,进而给老师一个精彩的课堂。

三、心中有思,课亦活

教无定法,贵在思考。

张迎娟老师在学习了《北京的春节》《祖父的园子》《腊八粥》后,思考了词语的教学应该顺势而为,注重积累。让词语教学贯穿于深入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感情,还原词语本身的生命特色。

文姜老师喜欢黄玲玲老师的这堂简约而不简单的《爱心树》,思考着这个给予的故事,怎样让低段学生能感同身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许锐老师说,网络授课真的是对教师的一次全面考验和提升,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身心的新磨砺,更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落实教学目标?在没有生生互动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这样的思考还有很多,我们思考着,学习着,慢慢地就成长了。

一师一风景,一课一世界,我们在名师课堂品语言之美,悟语文之道。感恩这场前所未有的教学变革——网络直播课!

在思维碰撞中提升,在智慧分享中蜕变。感谢邹玲静名师工作室组织这次独具创意的在线研讨活动!

我们第六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特别认真,特别好学,在繁忙的直播生活中仍坚持学习名师课堂,从名师课堂中汲取能量,在自己的课堂上绽放光彩。她们观课评课有思想有见地,我实在无法取舍,所以全部上传给大家分享。请多多批评指正!

待来年 栽得满庭芳

在静待花开的日子里,老师们默默倾听着,沉思着,过往的经验与新鲜的理念悄然碰撞、酝酿,期待在后续的学习研讨中,我们的母语之花能扎根在语文课这块广袤丰润的土地上,不断生长,一朝绽放。

(温馨提示:滑动屏幕内文字,可以阅读全文。)

以生为本 展本真语文

——观李虹老师《宿新市徐公店》有感

文/龙琳

“网课”这个词貌似一直和一些培训班联系的比较紧密,今年这个特殊的寒假,“网课”也悄然的和我们挂上了钩。怎么上好网络课成了大家时下必须探索的问题。在没有学生呼应,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听起来舒服、自然、不枯燥?怎么让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学习呢?在长沙市教育局“停课不停学”网课平台上,有幸观摩了湖南大学子弟学校李虹老师的一堂网课,听后让人肃然起敬,豁然开朗。

一、用学生所爱巧切入

统编版教材的每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指向性很明确,授课老师一旦把握不好,一堂课下来会给人一种为了工具性而生教方法,最后忽略了语文味的感觉。在有学生的课堂上都会如此,网课更难把控。

李老师执教的《宿新市徐公店》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课堂伊始,李老师便把近年来最火爆的“诗词大会”栏目搬进了课堂作为导入,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又巧妙的引出本课的内容,学生上课的兴趣就这样被悄悄激发,这种有游戏而又不失语文味的导入,轻松又自然。在“知作者”这个环节,李老师采用了“微视频动画”的形式,在“读起来”的环节,李老师采用了“学生录音展示”的形式,李老师利用这些学生喜欢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打破了“网课”就是老师自问自答的模式。整堂课处处藏着学生的“喜欢”,学生乐意去学。

二、用学生所思巧设问

教学时,李老师运用儿童化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生硬的说教,所设计的问题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发学生共鸣。比如:在介绍诗人的时候,老师搜集了诗人写的其它几首与本首诗题目相似的诗题《宿龙回》《宿潭石步》《宿灵鹫禅寺》《宿峨桥化城寺》《宿池州齐山寺》。当这些题目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一定会问“为什么诗人喜欢用这样的诗题?”顺着学生的疑问,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杨万里到底是个什么风格的诗人,让学生明白,原来诗人到过很多地方,而且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啊。在教学“篱落”一词时,老师又抛出一系列与“篱落”有关的诗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诗人都爱写“篱落”,这“篱落”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就这样,从学生必然有问的方向去设计问题,让学生既学习了课本外没有的知识又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古诗可以通过归类和引用旧诗的方法进行对比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

三、用学生所学巧拓展

“解诗题—知作者—读起来—背起来—学写法”是整堂课的几大环节,整堂课层次清晰分明,环环相扣。在大环节中又设置小要求,启发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从中得法而学会迁徙。在“读起来”这个环节中,老师启发学生读诗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满韵脚,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范读中明白,以后自己读古诗时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在学习“飞入菜花无处寻”时,老师落实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行想象,除了语言上的引导,老师用学生的小习作《戏蝶乐》进行了解读,让学生学会展开想象进行拓展描写,使学生发现用“抓关键词进行想象”的方法是学习文章的好方法。在“学写法”时,老师带领学生发现诗中有一径深向远方的远景,又有树头新绿的近景,有篱落、菜花等景物,又有儿童追蝶的人物,让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去发现,用有( )有( )去填空,来发现诗人的写作方法,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到写作的方法从而学会运用。

李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在浓浓的语文味中无痕的传授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润物无声的课堂着实让人喜欢。所以说,网课也好,常态课也罢,其实只要从“生”出发,处处以生为本,爱学生之所爱,思学生之所思,在备课前认真的去“备学生”,那么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青睐。

学习刘爽老师《春夏秋冬》课堂有感

文/许锐

自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实施以来,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隔空”教学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如何才能更好地克服“隔空”教学互动性不强的弊端呢?网络课程授课的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了很多办法。

在众多的小学语文网络课程中,刘爽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识字课——《春夏秋冬》令我印象深刻。我就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1.悦目动听的“语言”,牢牢抓住学习的心。

网络授课这种特别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语言和体态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屏幕前,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字一音可以说一览无余,教师的动作、表情和声音杂糅于一体,化为了有声和无声课堂“语言”。

这节课上,刘爽老师柔美动听的课堂语言、充满活力的笑靥、恰到好处的教态带给每一位听课者美的享受。美美的语言,美美的笑容,美美的课堂,整堂课听下来,感觉刘老师的语音语调如泉水般叮咚起舞,频频含笑的脸庞也像灿烂的阳光让人倍感温暖和幸福。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能牢牢地抓住学习者的心。

渗透识字的方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春夏秋冬》一课是一年级识字单元的第一课,编者在这一单元中就有所侧重地安排了多种识字方法,这一课主要是运用图片来进行识字。刘老师的课堂上不仅充分运用了看图识字的方法来教授知识,还穿插使用了其他的识字方法。

灵活处理课本中的四幅图画。

刘老师在教授春风、夏雨、秋霜和冬雪四个词语时,都会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能力。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为他们今后在看图写话及观察生活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借助图片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刘老师在教授“吹”这个会认字时,接连出示了吹泡泡、吹气球、吹喇叭、电吹风的图片,在扩充学生词汇量的同时,又再次巩固了看图识字的方法。微视频中的词汇拓展雷电、秋霜、冰雹同样出示了相应的图片,再一次巩固了识字方法。刘老师在讲到风吹雨打、春风吹、夏雨落、冬雪飘等词语时,还别有用心地展示了FLASH动态图画,特别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规律。

穿插运用字理识字方法。

刘老师在教授会认字“降”时,引入了字理识字的方法,通过“降”的字形演化加深了小朋友对这个字的认识。

3.匠心独运的设计,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刘老师的这节识字课共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看图画、读课文、学词语、写生字,仔细品悟其中的设计就会发现不仅每个环节都设计得精巧,而且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都自然流畅。我就其中感受最深的几点谈谈。

(1)联系旧知勾连新知。

刘老师在开课初,就运用小朋友们已经学过的课文 《四季》来导入本课,在教授会认字“落”时,回顾了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三次出现的这个字——第一课《秋天》、第八课《雨点儿》以及第八单元日积月累。这些对旧知的回顾,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螺旋上升状的语文素养。

(2)视频引入,提升教学效果。

这节课中刘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共三次引入了视频,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刘老师制作的微视频《有趣的“雪”字》中,清晰地呈现了方方的“雨”变成扁扁的雨字头的过程, 直观形象又充满童趣;还特别设计了两个练习,帮助学生巩固雨字头的形和义。在朗读和写字环节,刘老师运用视频拍摄的方式,利用“学习小伙伴”创设了真实的学习环境,在播放视频前又提出了朗读和写字的要求,很好地对学生的朗读、书写做了指导。特别是在学习书写“春”、“冬”两个字时,刘老师借助教师示范书写的方式,细心引导学生书写时的要点,可谓是别有用心,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刘老师方法多样又富有美感的一节课中,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之处,每一次的观课和评课活动都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提升,惟愿研究不停,探索不止,让我们一同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美、感受美、传播美吧!

借镜反观自省,实战摸索路径

文/张迎娟

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个假期全国上下的老师们都参与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变革中——网络直播课,我也奋力追赶,心无旁骛地扎身于这场变革。从1月27日接到网络直播课的任务到现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参与了四轮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网络直播课,认真听取了东南教科院对于部编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的深度解读,潜心学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清华附小老师们的网络直播课,每天辗转于课本与课外,研讨于线上与线下,专致于学习与实战,有挣扎,有思考,有成长。我将自己这段时间的感受与体会概括为以下三点:

1.词语教学,顺势而为,注重积累

部编新教材总设计师吴忠豪教授曾说:“丰富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儿童阶段最大程度积累语言,可以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语言的积累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生字、词语的积累,所以小学生学习课文时,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识生字、学词语,老师们应该将学习词语,扩大学生的词语积累作为小学阶段最有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必须落到实处。那究竟该怎样开展生字词语教学,让词语的积累真正地落到实处呢?我认为词语教学,要顺势而为,注重积累。

顺应文章的内容。如六年级下册第一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老舍“京味儿的语言”是课文的一大特点,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儿化音,如: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擦黑儿、摆摊儿等等,这些京味儿的词语既要会读又要感知理解,因此上课的过程中可以把这些词语集中起来,在引导学生先将词语读准确的前提下,再将词语放入文段中入情入境地读,通过听录音范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文字的京腔京味儿,这样既读准了词语,又理解了词语,同时还悄然地感知了作者语言的特点。再例如《祖父的园子》一课,课文里面写到了祖父的园子里有许多的动物和植物,教学时可以将动植物的名称分类呈现,引导学生读准的同时,还通过大量的图片辅助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让词语的学习更直观更形象,进而为学习课文,读懂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

顺应学生的学情。教材中选入的课文,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作品,所以课文中难免会出现与现代表述不同,或者因为缺乏社会经验而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些也并不是课文要求掌握的重点词语,但是如果不进行疏通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情,有计划地帮助学生疏通理解这些词语,如:《北京的春节》一课中就有许多与节日习俗相关的词语,如:腊月、初旬、守岁、庙会、逛天桥、残灯末庙等;还有一些与今天表述不一样的词语,如:光景、野景、擦黑等;再如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这篇课文中也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澄碧、泼辣奔迸、皱蹙、陡然等,对于这些词语,老师在正式学习课文内容前一定要帮助学生疏通,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通过设置“给词语找到准确的解释”这样的连线题检测、巩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进而为新课学习彻底扫清障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顺应具体的语境。顺应语境首先表现在随文识字,积累词语。词语教学的安排可以十分灵活,不一定非得让词语教学单独成块,相反,教学中,如果把词语教学贯穿于深入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也能够还原词语本身的生命特色。例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描写除夕的段落中出现了好几个描写节日氛围的四字词语,如:灯火通宵、不许间断、日夜不绝、万不得已,对于这些词语的学习,与其单独取出来理解其字面意思,不如在学习本段时通过问题引领:孩子们,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除夕的热闹?就像这样,通过问题引领,让孩子们在脑海中重构、再现画面,进而顺利地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内化,最后还可以让孩子们将这些四字词语摘抄下来,甚至将全文中类似的四字词语圈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又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做好储备。顺应语境还表现在设置巧妙的语境练习题,加强孩子们运用词语的能力。例如在《腊八粥》这一课,黄瑾君老师在学生理解了“甜腻、浓稠、搅和、猜想、肿胀”等生字新词之后,设计了一道语境练习题,让学生们选词填空,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将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这样既强化了孩子们对生字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提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一举双得。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会运用,学生能够用了,说明他理解了,会用才是硬道理,这是词语教学应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这点,黄老师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2.语文要素,宏观把控,有效勾连

统编教材中对语文要素的编排是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我们既要纵向把握,理清楚年段序列,从宏观上把控各年段语文要素训练点的编排,同时也要横向比对,精准把握各年段同一语文要素训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各语文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我们不能随着单元学习的结束而终止对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注重各语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勾连与融合,要在迁移运用中逐渐内化各语文要素训练点,使各语文要素在螺旋上升、层层深入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夯实。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学生初步认识并习得了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找到关键段,划记关键语句,圈画出关键词,用关键词进行概括等。这些方法学生在六年级上册还是初步接触,掌握得还不够牢固,要想让学生真正具备这种学习方法,必须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渗透和迁移运用。而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就恰好需要用到这些学习方法,如: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文章中写到了哪些重点习俗?解决这两个问题就需要学生迁移运用六年级上册的学习方法:根据阅读目的,找到文章当中的关键段,划记文段的关键句,圈画关键词,最后将关键词填入表格中。

再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语文园地中又总结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通过关键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理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把握主要内容等方法。而在《腊八粥》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也需要用到这些方法,如: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围绕“腊八粥”写了几件事?请你用小标题加以概括。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运用之前习得的方法从文章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中提炼、概括。同时要了解腊八粥的做法和由来就要通过查阅资料来帮助。所以综上所述,语文要素的落实是在不断的迁移运用中得到强化和内化的,不能机械地把他们割裂开来,不能随着单元学习的结束而终止对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

3.文化传承,合理渗透,润物无声

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不同节日、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何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合理渗透这一人文主题呢?黄瑾君老师执教的《腊八粥》一课不失为成功的典范,黄老师在上课伊始通过视频介绍了腊八粥的来历及具体做法,拉近了学生与腊八粥的距离,在脑海中构建了对腊八粥的形象认知,从而萌生了解八儿这碗腊八粥的兴趣。在详细分析完八儿等粥过程中的着急与迫不及待后,再对比阅读冰心的《腊八粥》节选,通过深情的朗读与悠远的文字让学生体会粥中的家乡味、中国味,学生在比较与补充阅读中升华了对腊八粥的情感。教学内容恰到好处,文化熏陶润物无声。

同时,在课的最后,黄老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对腊八粥的描写,照样子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这一小练笔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再次领悟文化的内涵,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从而再次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样,清华附小的老师在《北京的春节》这课的最后也设计了一次小练笔:要求学生选择春节期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日子来写,写出家乡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这些小练笔环节的设置,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及民风民俗的了解。

另外,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拓展与本单元课文主题、题材相同的阅读资源,如《北京的春节》本课学习结束后推荐孩子们阅读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的《花脸》;《腊八粥》这篇课文的最后推荐阅读沈从文《腊八粥》原文,同时还推荐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对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再认识,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累。

面对部编新教材,一直都不够勇敢,这一个多月的网络直播课却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实战演练的平台,很感谢各大网络平台也很感谢学校及邹主任名师工作室,总算有机会整理出一些零碎的思考,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这段心无杂念地在网络与课本中反复、思索的日子却是珍贵,我想,学习的范围有宽度,实战的路程有长度,但对部编新教材的思索却是通往无限。

诗心诗情 润泽童心

——评伍琳琳《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文/何欢

在这个格外漫长的寒假里,认真观看了邹玲静名师工作室推送的数节名师优课。因为曾经去重庆观看过群文阅读现场比赛,对这种阅读形式非常有兴趣的缘故,便特别关注了伍琳琳老师的《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课。

如何将几首儿童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伍老师选取了中国儿童诗《四季的脚步》、《雪》、《雨铃铛》、《春节是个百音盒》和英国诗人里弗茨的《巴喳巴喳》五首诗歌组成了类文文本。这五首诗分别描写了大自然中四季的更替,白雪落在树林里和房檐上,春雨洒在房檐,春节的热闹喜庆以及小动物们遭遇“大皮靴”迅速躲藏的不同景象,诗中藏着“丁冬丁冬”、“沙沙”、“啪嗒”、“咔嚓咔嚓”、“丁零当啷”等不同形式的拟声词,拟声词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韵律美和画面感。伍老师找到了拟声词这样一根“线”,像“彩线穿珠”一样将这几首诗串起来,成为了一个整体。

一、倾听音符,模仿激趣(提炼主题 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伍老师通过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聆听各种奇妙的声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声音引出儿童诗里也有美妙的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这一组有声音的诗歌园。

二、走进童诗,感知声音(找准样式,提供范例)

学生缺乏成人一般缜密的写作构思和成熟的语言技巧。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诗歌学习的整体思路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呢?

伍老师首先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四季的脚步》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分别朗读,并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四季的脚步都是谁发出的声音,画出它们的歌声,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拟声词“丁冬”“知了”“刷刷”“呼呼”。接着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时,相机启发他们想象:春天,溪水缓缓的歌唱;夏天,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金蝉懒洋洋的,看见美食,金蝉高兴;秋天,一片树叶飘落下来,几片树叶飘落下来,一大片一大片树叶飘落下来;冬天,寒冷的风吹到了我们的小脸……引导学生将“丁冬丁冬”读得又轻又缓,将“知了知了”读得清脆响亮,个性化地读出不同季节传递出来的声音。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相机板书“读、画、品”,引出了拟声词这一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在感性的学习过程中提炼出理性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后面几首诗歌提供了方法的支撑。

三、细赏细读,认识拟声词(比较思考 引发探究)

要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读多篇,这就决定了群文阅读方法有别于单篇文章。其中运用最多,最有效的就是比较性阅读。在对同主题的材料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会不断产生疑问,又会有不同的发现,阅读的主动性会逐渐提升。

伍老师根据板书总结“读、画、品”的诗歌学习方法,设计了一个较为开放的活动,出示了一张阅读题卡,布置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雪》、《雨铃铛》、《春节是个百音盒》,要求孩子找出诗歌中的拟声词,最喜欢的拟声词和喜欢的原因。全班交流时先自由朗读,再进行同桌合作。经过伍老师的点拨,学生发现并找出了拟声词的特点和构词方法:有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字组成的,有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还有四个不一样的字组成的,体会拟声词构词形式的多样化。还结合生活中听到过的“轰隆隆”、“滴滴答答”等词语,使学生积累更多有趣的拟声词,激发学生对拟声词的兴趣。

将几首诗一并呈现给学生,可以启发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和思考,找出其中的语言共同点,提高欣赏和记忆的能力。把准诗与诗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通过互相比照,互相映衬,合分有致地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领悟一组诗的深刻内涵。此时老师再让拟声词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介绍自己,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诗歌,感悟作用(拓展延伸 学会欣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读、画、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巴喳——巴喳》时,教师引导他们找拟声词、读拟声词,并根据拟声词再来猜一猜是谁发出了这些声音。“笃笃”可能是啄木鸟,“叽叽”是百灵鸟、喜鹊、麻雀,“吱吱”可能是小松鼠,“蹦蹦”可能是袋鼠、小鹿、小白兔,“沙沙”可能是田鼠、蛇……这些发现是课堂上精彩的生成,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发现中他们也体会到拟声词既可以模拟动物的叫声,也可以模拟动物运动、吃食等活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拟声词在不同诗歌中运用的妙处。

然后伍老师通过改编诗歌展示“巴喳——巴喳”走远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景象,如“笃笃”悄悄地从树枝间飞出来;“沙沙”飞快地从黑洞里溜出来……这一环节抓住诗歌的结尾,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拓展想象,提升了学生模仿诗句,创造性想象说话的能力。

五、运用声音,创作童诗(熟悉情境 重视实践)

组诗教学同样重视言语实践,学生能够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观察和体验。最后伍老师引导学生用拟声词合作编一编小诗,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但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此环节在开放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运用拟声词创编诗歌的能力。就这样,伍老师通过以上五个步骤落实了这一组儿童诗的学习与运用,陶冶了学生的诗心诗情。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读诗的孩子聪明,聪明的孩子读诗。”我们都知道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儿童诗可以开拓思维,发展语言,陶冶性情,但语文课本里的作品实在有限。而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教授儿童诗,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培养低年级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美化儿童的语言。只要我们教者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并能适时变化,就能为学生主观语言的发展播下诗意的种子。

网络观课有感

——以《琥珀》为例

文/李梦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的李梦。很荣幸能够加入名师工作室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成为一名学员。

今年的寒假不同以往,特别漫长。在抗击“新冠状肺炎”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处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加入到“停课不停学”网络直播课的教学中来。

网络教学,让我对“互联网+”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线上教育形式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掌握数据更加便捷。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启了汲取新知识的大门,家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老师们对线上教学技术的掌握都愈发成熟,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各地的线上教育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让我能够有机会观“百家之长”,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漫长的假期能够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找到教学的思路和方向。

可是,挑战也在此时悄然而至。在网络教学中,我接到了三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压力的驱使下,我一次又一次地研读教材和教参,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学习其他老师的网络教学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清华附小高鸿鹄老师的《琥珀》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与科学”,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联系着看,不难发现,这是“提问”策略的延伸,需要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试着解决问题。《琥珀》一课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这一课该如何设计教学来落实语文要素呢?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高老师一开始就带着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在搜集学生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的过程中,高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问题分类,注意倾听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提出质疑,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部分问题并筛选出有价值的、值得在课堂上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渗透了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紧接着,高老师带领学生抓住时间词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又借助表格,结合阅读链接,整理出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落实了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的教学同样精彩,高老师抓住本课学习的关键词——推测,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将“已知”和“未知”紧密联系在一起,尝试解答疑问。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为随后的表达练习作了准备。

最让我触动的是高老师提出的疑问:难道蜘蛛一定是为了吃掉小苍蝇而不幸被淹没在老松树那黄色黏稠的泪珠当中吗?故事的发展还有没有别的可能呢?教师带着学生学习文本,但也跳出了文本的桎梏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们会反复研读教学文本,“读进去”容易,“走出来”却是一件难事。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思考力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培养一批只会回答标准答案的“机器”。

这样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它的文字是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的。在充分体会作者文字魅力的基础上,高老师加入小练笔的训练,无疑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童话般的笔触,也带给了我思考:是否把习作教学循序渐进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去呢?我想,这样的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你的备课还好吗

文/徐小钧

各位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的徐小钧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加入这个大家庭,向各位老师学习,隔着屏幕也抵挡不住一群爱学习的语文人的热情,很期待和大家一起共成长。

这是一个特殊的寒假,突然多出来的假期,让一直忙忙碌碌的我们,越发有了时间静下来思考和沉淀,就这样想到了今天观课感受的主题:你的备课还好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公开课特别成功,有人好奇,就问这位老师的课备了多长时间?老师说:为了这节课,我足足备了一辈子,但对于这节课的现场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时常温习的小故事。很多时候,我们被琐碎、繁杂的现实工作打断,被妈妈、儿媳、女儿、老婆,这样的身份分心,曾经备课的初心或已被我们丢在了身后,若要真正地上一节像样的公开课时,却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作为一线教师,课堂的40分钟无疑是自己发出的最强声音,而这声音传递出的内容究竟如何,则要看背后备课的用功程度了。

有幸观摩过优秀名师、特级教师的课堂,去年的十一月学校更是给了去清华附小学习的机会,这个寒假再次网上学习清华附小的网络课程,大师们课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一支粉笔,没有花哨的课件,但却如同高明的魔术师和戏剧师,一招一式中尽显风流,游刃有余中不着痕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行云流水波无痕,深深叹服和无限羡慕,同时,心里也有更多的疑惑: 他们真的把课堂变成了知识的超市和学生的乐园,但他们为何能够信手拈来、谈笑自若呢?又为何让听者、学习者沉醉呢?这绝不是横空出世,其实显性的精彩绝伦的看得见里,真的有太多隐形的默默付出的看不见……

在清华附小学习,上课的老师并不都有着丰富的荣誉背景,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才几年的青年教师,可他们依然游刃有余,这是为什么?我想,这是团队集体备课的智慧和成果,把教研、备课放在首位的老师们。还记得他们读孔子,不只有语文老师读和教,数学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科学老师等全学科都在读孔子教论语,全校师生一起走。节奏、课程每个年级各个班同进度同方法,上公开课的老师任选一个班级都可以跟上,这是管理的艺术,也是教学的艺术。

现阶段,各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网络课程,对要上新课的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次成长。当我接到上课内容后,反复研读教材和教参,可依然不知道如何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精神贯穿于本课的学习,教参说不要直接将中心句作为解读的唯一感受,让学生标签式求证,需注意方法,在语言中自主发现、想象、体会。我能理解,但不知道具体如何实操。我学习了清华附小的微课视频,王玲湘老师给了我方法和实操技巧,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这样既落实了语文要素也体现了人文精神,把课堂交给学生。观看了王松舟老师对《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及评价,了解了散射式教法,是随机应变,变不离宗。抓住“扎”便可从对比入手,抓住“或”引导的自由生活的态度,抓住关联词“即使......也......”是和谐的生态境界等等,不论孩子们的变化在哪,老师都应心中有数。顺着,便看了很多大师对这节课的论文及文本解读,在《乡下人家》的文本解读里,你会收获很多细小的需要留心的知识,他会告诉你文章不能剥离单元来看,本课的内容应和本单元内容有所贯通。就这样,在模仿中学习成长。接着,我又继续学习了这一个单元的名师课程,让我了解了一个单元的学习,不管是哪位老师上课,这个课就应该做到不脱节不突兀,连贯性强,要有一条主线贯穿着每一节课,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精神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我想,这是团队集体备课的智慧,找到一个新颖又易懂的切入点。

静下心来学习大师们的课,钻研、备课、制作课件,才会明白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需要多少个夜晚反复敲打和修改。

记得有人说,课堂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师要用“洪荒之力”塑造自己。怎样塑造?那就是备课,先做一名读者,读懂教材,在真懂上下功夫。三遍五遍,八遍十遍,来回往返地读,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涵,从思想内涵到语言文字,从结构框架到细节,从细节到构思,从查阅资料到佐证,把文章读到字站起来与你对话,思之又思。

常常总是感慨自己课上得太单薄,好像贫瘠的土壤里难以开出艳丽的花朵。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语文这片沃土上,给语文课堂以本色,学习并实践。

简约不简单

——观黄玲玲《爱心树》有感

文/文姜

“The Giving Tree”直译过来就是“一棵不断给予的树”,主题应该是给予。日文译成了《大树》,中文译成了《爱心树》。这本获奖无数的经典绘本,爱的内涵很丰富,外延也比较广。就像是名师工作室推出的这堂课的标题——简约不简单。所以对于10岁的小朋友来说,这个取舍就显得尤其重要。

这堂课中,黄老师一直在关注这几个点:如何带领10岁左右的孩子在共读的过程中咀嚼到经典的魅力,思考“爱”的内涵?如何带领孩子在读文的同时还读懂图画背后的意义,感受绘本图文结合共同营造氛围的妙处?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引导孩子与绘本、与自己进行对话?如何在启迪孩子思维的同时联结孩子的生活?

总的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遇见和唤醒自己经验的过程。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亦是如此。有一点不同的是,因为10岁的孩子在阅读时,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东西,比如情感,比如经历,无法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联结起来,黄老师这堂课的设计,将自己关注的点通过巧妙自然的设计一一落实,让孩子够得着,听得懂,学有所获。丰富的爱的内涵,经过了恰到好处的取舍,同样是一堂简约不简单的课。让学生有了深刻的理解——爱是相互的。

其实,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也读得出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关于这本书的主题,中文繁体字版的封底上的一段话,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解读了——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略带哀伤的感动,慰藉人门的心灵。谢尔·希尔弗斯坦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人与被爱之间。

如果是我,我要说,这是一个“给予”的故事。在谢尔·希尔弗斯坦在这个故事里,人们更多的是把树看成母爱的化身。是啊,如果不是爱,又怎能让树奉献了一切还无怨无悔呢?“大树很快乐”,是整本书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一句话。但是这种完全牺牲自我的给予真的是对的吗?可能到了孩子高年级,我们可以让孩子进一步去思考。

10岁的孩子,让他们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到母爱、上一辈对自己毫无保留的付出,能够心怀感恩,并且有所回应。这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说,黄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一流,站在十岁孩子的角度,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做了最最恰当的取舍。简约不简单,浑然天成。如果我在下面听,一定可以被触动心灵,获得教益。

爱的名字是给予

——《爱心树》观课感想

文/黄瑾君

爱的另一个名字,是给予。

一个安静的午后,我从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上戳开一个封面,直接下拉到底,扫描二维码进入回看界面,是黄玲玲老师的绘本导读课《爱心树》。

读者视角: 对话 审视 体悟

让我也先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一个学生的姿态,拿起纸笔坐在电脑前,跟着黄老师一起进行一次素面朝天的绘本阅读。

《爱心树》讲的是男孩从儿童时代到垂垂老矣的一生中,不断向大树索取,大树不断给男孩它能给的一切——苹果、树枝、树干,直至剩下一个突兀的树桩。在课堂上,我们一次一次听着大树与男孩的对话,看着孩子一次一次索取,大树一次一次付出,在这样的重复中,我也在内心跟自己对话:究竟什么是爱?我们该怎么获得爱?该怎样给予别人爱?这值得每一个人去审视自己的内心,问一问这些问题。正如课上黄玲玲老师所说,有些人读懂这本书花了几分钟,而有些人需要花一辈子。

什么是爱?《爱心树》在封面上写着“THE GIVING TREE”。GIVING,意为礼物,给予,赠送。内地和台版的将其翻译为《爱心树》。可以视作爱是一份礼物,是给予,是愿倾所有的赠送。在这本书中,爱心树姑且可以看作母亲的形象,一生都在为孩子付出所有,为孩子的离开感到孤独寂寞,为不能帮助孩子一遍遍说着“我很抱歉”。男孩视作孩子形象,依赖——离开——索取——离开,最终拖着一身风霜回到母亲身边。这两类形象是很耐人寻味的,大树将“给予自己的所有”视作爱的唯一表达方式,也并不是不求回报,她索取一份陪伴一份“被需要”,所以舍去自身,包容每一次孩子的回归,甘之如饴。真诚朴素又笨拙,世间至真至纯的爱大抵如此。但这样的沉甸甸的爱似乎没有得到孩子应有的回应,每一次索取都是理所应当,每一次回归都是为了离开,直到他再也走不动了,才想到有一个避风港一直在角落里无声渴求寂寞等待。

我心里沁出了一点触目惊心的寒意。如果爱是单方面的一味付出,是另一方面内心毫无波动的一味汲取直至殆尽,这真的是平等合理的爱吗?真正的爱,是真心换真心,是以寸草心报三春晖,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是真正的尊重、理解、回应。在课的最后黄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谁是这棵爱心树?”我的思绪一下飘出很远,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祖国,我们身边一切给予我们爱的人,我们该以何种方式,以爱之名回应?

教师视角:回环 内隐 栽种

一课毕,才回头看黄老师的教学目标:“体会故事蕴含的给予之爱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明白爱是双方真诚的付出。”两相印证,我想这堂课已经是很成功的导读课了,在三十分钟里,不仅教会孩子读绘本,更在孩子们的人生中上了重要的一课,毕竟我们不仅是教孩子学习语文,更是要教孩子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去生活。黄老师自评这堂课简约而不简单。确是如此,简约的是形式,丰厚的是文字的力量,爱的内涵。虽说简约,却能细掘出一些内隐的高光点,它们不显山露水,却让这堂课圆融饱满,爱意充盈其间,流光溢彩。姑且试着评一二。

故事的情节有反复,课堂的节奏有回环。在开课前,听了一首小诗《忘了什么》,跟着黄老师的提问一并想着“忘了什么呢?”结果主人公忘了穿裤子,的确引人发笑。再结合图文一起看,重新回顾了“绘本”的概念。阅读完《爱心树》后,黄老师又提出绘本“内容上”的变与不变,“形式”上的变与不变,两者一起一收,形成了绘本教学的回环合拢。整堂课不仅一直在“爱”的氛围下,也在“图文并茂”营造的氛围下生长着。

写故事的人留有空间,讲故事的老师内隐了道理。如果听什么故事到最后都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的统一说教,阅读将不剩多少自由与乐趣。在这堂课中,黄玲玲老师只说“有同学说……还有同学说……”便把所有的思考空间都留给了屏幕前的学生。这是对故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保护。不需要再说什么了,学生有心会思考,暂时不懂的,就让他们在未来人生的某个节点中慢慢领会吧。我们老师又有什么资格开一言堂,给这个故事定型呢。

故事有结尾,读故事的人心中有名为“爱”的种子。最后的作业是一张爱心卡片,内容为“我想对谁说”。这不仅是作业,更是一种与自我的对话,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己正在被爱着,去珍惜自己获得的一切爱,去回应那些给予自己爱的人们。看似简单,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爱是一棵树,愿爱的年轮循环反复,一圈一圈无穷尽。

活动策划:邹玲静 向春芳 黄玲玲 欧阳固全

杨歌 冯雅丁 刘爽

宣传策划:曾玲 第六团队

文稿撰写:黄瑾君

图片提供:第六团队

终稿审核:邹玲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